唐玄宗云:“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如果我們的言非法,不符合禮法,行不符合道德,“則虧孝道”,就對不起父母。所以一個孝子,他必定是處處謹慎,自己的言行如果虧欠父母養育之恩,甚至讓父母蒙羞,那絕對不敢做。經文連講三個“不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人有“不敢”的存心,他的德行就很有根基了。
“不敢”,是羞惡之心。孟子講“羞惡之心”,即恥心。古人講:“恥之于人,大矣。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一個人真正有羞恥的心,處處都謹慎自己的言行,真的能夠成就圣賢之道。人最怕的是無恥,敢造,做出違背良心、虧欠孝道的事情,叫作“忍心害理”,最后就是成了禽獸。所以“釋不敢之意”,“不敢”兩字其意極深,真正以“不敢”存心,成圣成賢是不難的。
◎御史疏文敬天敬神
宋朝有一位御史趙閱道,他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謹慎,御史就像我們現代的紀委、紀律檢查委員會主任一類的官職,專門糾察貪官污吏,嚴肅朝廷風氣,所以他本人也就對自己的言行更為謹慎。每天晚上,他必定在自家的庭院里焚香,把自己一天所犯的過失、所做的事情寫在一篇疏文上,然后跪著把疏文讀出來,稟告上帝,向上天呈報自己一天的言行。
古人都敬天、敬鬼神。如果有事情不敢寫到疏文里,就說明德行上有虧欠。既然是不敢寫的,不敢稟告天地的,自己也就不敢造。趙閱道用這種方法激勵自己,做人要做到剛正廉明,光明磊落,上不愧于天地,下不欺瞞眾人,做一個真正的有德君子。這是古人每天反省檢點得到的一種境界。有“不敢之意”,這個人成圣、成賢、成君子,絕對有份。
所以趙閱道在朝廷中百官敬畏,最后他走得也非常安詳,一點病痛沒有,真是自在往生。這是一生行善積德,對得起天地鬼神,他得到了善終的果報。
四、行有怨惡反求諸己
邢昺《正義》:“口有過惡者,以言之非禮法;行有怨惡者,以所行非道德也。若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則口無過怨,惡無從而生。”邢昺解釋唐玄宗的“口有過惡者”,言語被人指責,所說的話必有不合禮法之處;行為上如果是遭到了眾人的怨恨厭惡,肯定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道德。
禮法和道德都是符合本性本善的,所謂天理。即使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太太,她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因為人本性是善。看到不善,我們自然會起厭惡心,因為跟本性相沖突。換言之,言行如果違背了良心,自然會遭到人的厭惡。
一個君子、一個孝子,其言語出現過惡,或是行為讓人產生煩惱,必定是“反求諸己”,我為什么會讓人煩惱、厭惡?肯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時時“反求諸己”,則圣賢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