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長在北方的人來說,秋日的天氣最是愜意不過。風吹在身上,不再是熱浪撲面,而是輕涼一片,輕涼中又帶著溫暖和舒爽,完全不同于秋末的寒冷蕭瑟。剛剛經過幾個月懨懨的暑熱,在這個還在追求溫飽的年代,對整日勞作的民眾而言,涼爽的秋日比百花競放的春日更讓人期待。大棗、核桃、石榴、板栗、柰、梨等各種果子依次成熟,不僅孩子,大人也難得的一飽口福,所以才有人管秋日叫金秋吧。
西西站在院子里那棵碗口粗的棗樹下,滿樹的紅棗綴在碧綠的葉間,有一種說不出的艷麗。
看身邊的婢女小蟬仰望紅棗的眼神,西西笑道:“想吃棗不?”
小嬋點點頭。
“你在下面,等我。”說著,不顧小蟬的阻攔,西西蹭蹭爬到樹上,腳踩在果子最稠密的一枝上不停的搖晃,成熟的紅棗如下雨似的紛紛落下。
小嬋也不怕疼,邊捂著頭邊在地上撿拾。
兩人正玩得不亦樂乎,忽然聽到外面侍女們的吵嚷聲和雜亂的腳步聲。
“魏公子來了!快去,快去看啊!”侍女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抑制不住的興奮聲。
“唉,我這件衣服好不好看?聽說魏公子最喜歡紫衣了。”
另一個侍女笑道:“你以為魏公子會注意你穿什么啊,小心白芷姑娘知道了……”
“噓,小聲點兒……”
眾侍女的聲音越來越遠了。小嬋看著從樹上利落爬下來,揀起一顆棗隨便擦了擦就扔進嘴里的西西,最終抑制不住問道:“公主,我們不去嗎?”
要是在半年前,聽說魏子都來了,西西早就飛奔過去了。可這幾個月來,聽到魏子都的消息,西西的神情平靜,跟聽見院子里飛來一只鳥沒什么兩樣。
“為什么要過去呢?”西西吃著棗,看著迷惑的小蟬,“他跟我又沒什么關系。雖說長得帥點兒,但還不至于讓本公主為了他,舍棄這么好吃的棗。”
小嬋心里的疑問慢慢放大,忍不住說道:“公主,你以前可不這樣啊。”
西西知道小蟬說的是半年前,自己像最狂熱的粉絲一樣,迷戀著魏子都。可小嬋不知道,這具身體里的靈魂在那時已經換掉,西西不再是被母親關在后院里的懷春少女,見著一個帥氣的男人都走不動腳步。
“唉,本公主以前不是還小嗎?不懂事。”西西嘆口中氣,“小嬋,你要想去看美男,不用管我。”
小嬋搖頭:“公主不去,小嬋就不去。再說,你不知道。上次因為魏公子和夫人的另一個侍女多說了兩句話,最后被白芷姑娘找了個由頭,生生打了二十板子,發(fā)配到灶房去了。現在,即使敢看,可也沒人再敢主動去找魏公子,再送他個荷包啊,腰帶、鞋襪什么的。”
西西笑:“白芷姑娘是要做魏公子的姬妾嗎?”
白芷是西西母親趙姬身邊的第一得力人,雖然只有十五歲,卻深得趙姬喜愛,幾乎時刻陪伴在趙姬身邊,比西西這個女兒要親近得多。
西西雖然是趙姬的女兒,但除了每日的晨昏定省,與趙姬并不親近。再加上半年前西西兩千多年后的靈魂占據了這個嬌弱的身子,西西與趙姬之間更是疏遠。
西西本來快二十歲了,過了暑假就要上大三。她生在農村,許多人家重男輕女,女孩老早輟學掙錢貼補家用,可西西的父母并沒有因她是女孩,而讓她早早輟學去打工掙錢,反而盡力供她上了大學。西西從小很懂事,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再加上她本身聰慧,考上了那所名氣遠揚的大學。另外,她知道父母辛苦,而弟弟上學也要花費,所以一邊努力學習,一邊盡力找些事做,掙些花費,減輕父母的負擔。暑假時,她在一家餐廳做了近兩個月的服務員,想著發(fā)了工資就可以返校了,所以那天晚上她早早就睡了。兩個月的疲累讓她很快沉入夢鄉(xiāng),絲毫不知道外面發(fā)生了特大的地震。等她驚醒以為自己已經死去時,卻來到了這個十三歲少女的身上。
剛來時,西西很為上世的父母傷心擔憂。好不容易供自己上了大學,再過兩年自己就可以分擔他們的憂愁了,卻天人永隔,他們該有多傷心啊。
還好有開朗單純的小嬋陪伴,西西來到這個世界半年后,已基本適應了這個時代的生活。不嬋從五歲就被買進府里陪伴西西。她比西西大兩個月,二人一起成長。雖然是主仆,但感情卻比姐妹還深。
西西的母親趙姬是秦始皇的一個姬妾,不知為什么,沒有生活咸陽的宮殿里,反而帶著西西一直在洛陽的一個宅院里生活。西西沒有問過母親為什么不去咸陽,她二十歲的心理年齡遠比現在這個身體的主人成熟。她不認為宮中的生活會比這里的好,反而她很慶幸在洛陽簡單的生活。
她彈箜篌、讀書習字,學做女紅,趙姬要她學做的事,她盡力去做。西西從小懂事體貼,加上她經常在外打工,遠比同齡人成熟。對上一世的父母不能盡孝,那么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這一世的母親傷心。雖然與趙姬并不親近。
西西坐在棗樹下,與小嬋邊吃棗邊亂扯。十三四歲的姑娘,正是對異性充滿好奇的時候。府里除了男仆,很少出現年輕男子,小蟬說著說著,話題就又跑到了魏子都身上。
“公主,你不知道,有一次魏公子留在府里過夜,第二天中午府里的水溝里都充滿了脂粉的香味。”
“?”
“她們都爭著打扮讓魏公子看啊。不過,最后,夫人還是讓白芷姑娘去服侍了魏公子。”
“哦,那這樣說來,白芷對別的人有敵意也是情有可原。”西西道。
“不過,魏公子好像不喜歡白芷姑娘,聽說有幾次,魏公子要了別的侍女服侍呢。”
“唉,長得帥就是好啊。尤其是長得帥的男人。”西西嘆道。在這個樸實而真誠的年代,男女相悅即可在一起,而結婚的話,按禮節(jié)一般夫妻三個月后才能同房,因為不能確定女方有沒有懷別人的孩子。這時的年輕男女比后世的可活得恣意多了。
二人正在私語,忽然,面前投下一道長長的影子。
“魏……魏公子……”小嬋嚇了一跳,嘴里的棗核差點兒把她噎著。正在說某人呢,某人就到了,不知人家聽到了多少。
西西把裝滿棗子的竹筐舉起來:“公子,吃棗嗎?”
男子朗眉星目,一身白色深衣,寬大的袍袖垂在兩側,儒雅俊爽。男子束起的頭發(fā)沒有戴冠,而是用藏青色的絲帶系著。秋風吹起絲帶,讓宛如仙人的男子多了一絲人世的凌亂和妖嬈。
魏子都看了看沒有洗的棗,微微皺了皺眉:“謝謝公主了。”
“那不客氣。”西西拉起還處在驚呆中的小嬋,“公子先忙,我先告辭了。”
“等等,”魏子都叫道,“我剛才好像聽到有人說長得帥的男人就是好。魏某想請教怎么好。”
“哦。是我說的。”既然別人聽到了,西西大大方方承認,“你看,最直接的,你一來,就像刮起一陣大風,把府中的女子們都刮凌亂了。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看你一眼。這是表面的,深層一點兒呢,長得帥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給人愉悅的心情。而誰看到美麗的花會不移步呢?”
“就有人沒移步啊。”魏子都似笑非笑地看著西西。
“哦。因為本公主覺得果實比花朵重要,還有什么都沒吃飽肚子重要。”西西一笑。帥氣的人一般都有些自戀。沒想到,面前的人自戀到這種程度,別人不看你都在意。
“夫人虐待公主了嗎?”魏子都拈起一顆紅棗,“連這些都稀罕?”
“公子說笑。母親怎可能對女兒不好?是我自己喜歡吃這些瓜果。”西西不想與這種自戀的人多說話,“公子先忙,我還要挑些紅棗去孝敬母親。”
“聽說公主的箜篌彈得越來越好了?”魏子都卻不放西西走。
“馬馬虎虎,不敢說好。我好像沒那個音樂細胞。”西西一笑。
這個身子以前太嬌弱,每日里除了陪伴母親,就是呆在屋里學習彈箜篌。但不知是不是那位師傅的水平太低,還是西西不夠專心,學了四五年,西西卻只會彈些簡單的調子。
自從西西來到這個世界,想著要讓母親放心,不知不覺竟比以前強了太多。師父和趙姬不約而同地說西西開竅了。
可魏子都卻覺得奇怪。比如說西西對自己的態(tài)度,還有剛才所說的什么“音樂細胞”。一次落水,能讓人性情大變,但能變聰明嗎?
魏子都看了看眼前的小女子一眼,與半年前相比,長高了些,也長開了,整個人像只充滿活力的小鹿,一雙眼睛不再是嬌弱無神,反而顧盼神飛。如果再長大些,不知會是什么樣子。
魏子都想起趙姬的計劃,聰明些好,漂亮些更好,傾國傾城的話……
*************
太后嬴氏,秦始皇弱女也,號玉薇,名西西。其母趙姬,乃趙國公主。趙姬有孕,未幾,失寵于始皇,遷洛陽。太后生時,趙姬夢天降祥云,五彩鳥繞宅啼叫而不止。始皇得知,以之吉。
太后幼時,身羸弱,趙姬每哀之,太后則安,母女之心相連若此。初學箜篌,數年無所得。忽溺水,醒之,七竅皆通,文字音律皆諧矣。
趙姬病危,召太后秘語。趙姬因遷洛陽生恨,加始皇滅其國,趙姬囑太后入宮,便宜行事。
博陽侯魏子都送太后入咸陽,遇襲,半路失太后。高祖救之,歸博陽侯。
入咸陽,侍始皇至孝。婢女毒殺始皇,囚太后。始皇出巡,太后出咸陽宮,于華陰,再遇高祖。
二世二年,高祖起兵。太后語之,留侯良謀,淮陰侯將兵,得之可得天下。其時,留侯奉韓王,淮陰侯乃無名小卒。高祖聽之,求二人,果因二人得天下。
天下初定,高祖立嬴氏為后。眾臣以嬴氏為秦公主,爭之。高祖曰:無嬴氏,吾要天下何?臣嘩然。
太后為天下先,衣不著錦,食無余味。另,太后善庖廚,得神人所示作餃子,風靡華夏,年初必食。高祖嗜之,每出數日,輒念太后庖藝。
太后性妒非常,后宮數十姬妾遙望高祖,不得近前。高祖三年,博陽侯送美人于殿前。美人身輕如燕,能作掌上舞,高祖異之。太后怒,拒高祖,高祖慚。后數日,高祖思之,以平陽公主求太后,太后意稍解。太公得之,痛哭流涕,罵高祖失天顏,無男子氣。高祖置若罔聞。高祖四子二女:仁宗、雍王、趙王、膠東王、平陽公主、安陽公主,皆太后所出。或曰:太后專寵,高祖愛之,不忍拂其意,以至十余姬數年不曾得見高祖。
高祖崩,太后執(zhí)其手,問何人可為相。高祖曰博陽侯可繼之。太后不語。博陽侯少時慕太后,與高祖爭,太后心念高祖,不從。高祖不計其過,重用其材,天下歸之。或曰,高祖與楚王相拒,博陽侯救太后于亂軍之中,高祖因之數感其德。
高祖逝后,太后郁郁寡歡,形影相吊,未幾而薨。
漢初定,太后為秦公主,秦舊族蠢蠢欲動。高祖念太后,不以為意,太后囑博陽侯,博陽侯驅之于秦舊地。或曰,太后乃趙姬婢所生,趙姬陰取之,為始皇女。
太史公曰,太后一婦人,磊磊有男子氣,淮陰侯數逆高祖,高祖欲誅之,太后阻,淮陰侯得存。大臣賴太后之力存之多焉。卻拘高祖鐘她一人,望后宮姬妾而卻步。天下婦人知之,樂之哉?羨之哉?
————————————————————————《史記·嬴太后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