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剛七月出頭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突厥內部斗爭激烈的的密報。不過,畢竟當時的斗爭只是局限在牙帳中的爭吵,還沒有到大打出手的程度,因此李世民也沒有放在心上。誰知道又過了幾天,就傳來了突厥內亂的消息。
當李世民在朝堂上宣布了這個消息以后,和幽州都督府一樣,百官先是驚愕,隨后便一臉驚喜。突厥乃是大唐最大的敵人,帶給大唐的屈辱是在是太多了。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口號,這些年不知道喊了多少遍。尤其是渭水之后,看著李世民帶著羅彥和尉遲敬德,跟頡利在那里討價還價。好些忠心的臣子到現在回想起來臉色都是通紅的。
沒想到還沒等自己雪恥,這些人就先內亂了。這可是個好消息。隨即就有人想到,既然這些家伙斗的這么兇,何不讓自己得那漁翁之利。
尉遲恭趁著大家還在樂呵的時候,站出來拜了一拜,就說道:“陛下,依我看,我等盡起北方的府兵,趁著這些蠻夷內斗不休,一舉將他們攻破。到時候將那頡利綁來長安,讓他好好當當階下之囚。”
聽得尉遲敬德這番話,不僅是那些武將,便是很多文官,也是贊同地點點頭。
更有幾員年輕的將領,想著那功勛,心頭一陣火熱:“想當年封狼居胥,漢武帝便名傳千古。而今有如此機會,末將定為陛下開疆拓土,把那一片草原奪來做我大唐的放馬場。”
文治武功,是每個有責任心的皇帝畢生追求的東西。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來的,大家其實心里都很清楚。此刻李世民便是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做出一番事情來,讓更多人認同自己,不再尋思那些不堪的過往。
要真是打下突厥,那武功這一塊先能振奮百姓。
更別提當初數次和頡利突利這倆人打交道,那種牛羊身上的腥臊味道暫且不說,言談粗魯毫無禮貌,貪得無厭更是想讓他上去扇幾個耳光。偏生自己又處于弱勢,還得低三下四。從大唐建國到如今十年,李世民這樣恥辱的事情經歷了四五回。這口氣可是憋得太久了。
聽聞這些武將說話如此貼心,李世民簡直感動的想哭。
然而僅僅是武將們發話,好多身居高位的文臣們此時卻是低頭不語。
只有那年事已高的宇文士及,此時站出來對著李世民就是一陣潑冷水:“陛下莫要忘了,當初在渭水的時候,我等和突厥訂立了盟約。此時悍然出兵,不僅師出無名,還會落下背信棄義的罵名。”
宇文士及的話倒是讓好些飽讀詩書的文官一陣點頭,這訂立盟約還沒有一年呢。大唐向來自稱是禮儀之邦,可不能像突厥那般,不把盟誓當回事。因此不過片刻,就出來一大片附議的,讓李世民剛剛才火熱起來的心瞬間就涼了。
這些文官的話,倒是激起好些武將不滿。還沒等被打臉的尉遲敬德發火呢,程知節站出來就是一頓臭罵:“娘的,當初那些蠻子打進來的時候,怎的不見你等半聲屁響。若是唐尚書幾個說這話,某忍忍也便罷了。你等幾個奶娃娃,連突厥長什么樣子都沒見過,要敢在這里胡言亂語。”
程知節嘴里的唐尚書,指的是禮部尚書唐儉。這位從武德朝以來,數次出使突厥。甚至有以自己的一張嘴說退突厥大軍的光輝歷史,因此即便唐儉是個文官,程知節這些武將對他也是頗為敬佩。至于那些一開始就在京中為官,連戰爭都沒見過的,這些人自然想怎么罵便怎么罵。
那些武將好像把朝堂爭議當作了罵架,聽得程知節這么一說,居然紛紛喊一個好字。倒是讓好些個文官臉色都有些難看。
此時那些御史就開始發揮作用了,不停地檢舉著武將們的無禮行為,反而把好好的議論變成了彈劾。等到李世民聽了幾句聽得腦子都疼的時候,一怒之下吼了一聲:“好了,你等下去好好思量,等明日再行商議此事。”說完袖子一甩,走向殿外。
于是乎第一次朝議就成了一場笑話。
隨后的幾天也是如此,文臣和武將之間相互扯皮,談了好幾天也每個定論。直到北地各折沖府的將領們紛紛上了請戰的奏疏,朝堂上居然破天荒武將們用講道理占據了一點點上風。
作為幾個大都督府的幽州和并州都督府的奏疏份量那是相當的重。幽州王君廓,代表幽燕一地請戰。并州李世勣,代表并州下轄的折沖府請戰。天下也不過六處大都督府,直面突厥的兩處居然同時請戰,這讓很多朝臣有些無法反駁。
這幾天武將們一直拿文官向少上戰場說事,而文臣們翻來覆去只能說什么仁義道德。被那些武將們依照程知節的話,噴了個灰頭土臉。現今又有地方府兵求戰,一時間好些反對出兵的文官們居然不知道怎么反駁為好了。
這天在中書省,馬周拿著一封奏疏,走到房玄齡面前拜道:“房中書,你看這份奏疏。”
原來馬周從新豐鎮得到了羅彥的薦書,便來到長安,直接找到了長孫無忌的門上。得知是羅彥寫的薦書,長孫無忌很是大方就派人將馬周接進了吏部。待看過羅彥的薦書以后,確認是羅彥字跡無疑,長孫無忌是一臉的驚奇。
羅彥是什么人,他心里很清楚。這貨那種懶散,在長安估計找不到另一個來。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根本就不會主動去做。也不知道這馬周有什么本事,值得羅彥將他推薦到李世民面前。
因此長孫無忌饒有興致地跟著馬周閑談了很久。這一談之下,還真是有點佩服羅彥,沒想到這馬周還真是有才。佩服之余,長孫無忌問起羅彥和馬周相識的過程。當得知其實兩人不過就是在新豐鎮喝了一頓劣酒的交情,長孫無忌瞬間有些想哭。
這也太欺負人了吧,這等人才能喝頓酒就發現一個,羅彥到底是走了什么****運。
一臉郁悶的長孫無忌將羅彥的薦書送到了李世民面前。當李世民和馬周整整聊了一個下午,第二天馬周就被李世民安排到了中書省當個小官。不過,頭一日的起居舍人記載了這么一句話:“帝聞馬與羅相識之因,一時失儀,將口中茶水悉數噴出。”
中書令正是此時坐著不停翻閱奏疏的房玄齡。馬周憑借自己的才華,僅僅是一個月便在中書省站穩了腳跟,更是獲得了房玄齡的贊賞,因此有了將某些奏疏親自遞到房玄齡面前的資格。此時見房玄齡頭也不抬,問馬周道:“誰的奏疏,寫的什么事情?”
唯有正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將自己的奏疏直接送到李世民面前,而其他人只能送到中書省,重要一點的,中書省給出意見送給李世民查閱;不重要的,直接寫意見然后下發交由尚書省執行。
因此房玄齡能夠抽出精力來問馬周,已經算是很給面子了。
“幽州都督府羅司馬的,寫反對出兵突厥。”馬周很是恭敬地回復。
聽馬周這么說,房玄齡倒是來了興趣:“哦,你那位伯樂的?來,我看看。”
自從羅彥給馬周的薦書傳出去以后,熟識馬周的人都開玩笑說他是千里駒。當然了,發現馬周的羅彥,自然被冠上了伯樂的稱號。像房玄齡這樣開馬周和羅彥的玩笑,也不止第一次了,因此馬周也不過臉色羞赧一下,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真正讓房玄齡感興趣的是羅彥反對出兵突厥的原因。這段時間外官參與出兵討論的,極少表達反對意見,加上文官系統的好多人也贊同出兵,這開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房玄齡擔任著中書令,同時又是戶部尚書,仗怎么打他不知道,但是打仗需要的東西他心里有數。
因此,他也是堅決反對出兵的一員。
翻開羅彥的奏疏,看著上邊簡單的兩條理由,房玄齡笑了。
他是見過羅彥胡鬧的,原本以為羅彥會慫恿著李世民出兵。因為羅彥這一年以來的行事作風和那些武將基本上沒兩樣。前些時候有人還說,羅彥要是在,恐怕更讓自己頭疼,沒想到這次羅彥居然沒有沖動。
看完羅彥的奏疏,房玄齡叫來一個小吏,讓他前去戶部調取府庫錢糧的存儲情況。
因為關中饑荒的關系,戶部早就每隔一月統計一次各大糧倉的存糧,同時檢校一遍府庫。小吏前去也不過是個把時辰,就抱來一疊簿冊,其中的數據居然能詳細到各州的倉儲。待房玄齡放下手中的奏疏,將那些簿冊大致翻閱一遍以后,抄錄了部分數字,就帶著羅彥的奏疏前去找李世民。
羅彥雖然說得簡略,不過理由已經說明白了。剩下的就是自己這些反對黨的事情。以前老是拿禮儀說事,既然說服不了這些人,那就拿大唐的底子說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