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縣翠亭村一戶農民家裡。名孫文,字逸仙,因後來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所以“中山”就成了他的號。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拜倒在洋人腳下,放手賣國。岌岌可危的國勢使得諸多有志之士開始準備以行動報效祖國。在孫中山的積極推動下,1905年8月,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在東京組成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爲總理。他爲同盟會制定了著名的十六字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更鮮明地揭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後來,孫中山又把綱領歸結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孫中山領導同盟會發動了多次反清武裝鬥爭。連綿不斷、此呼彼應的起義動搖著的根基,振奮了全國人民的鬥志。武昌起義的槍聲劃破了中國的黑暗上空,宣告了清王朝封建廟堂的坍塌。1911年12月底,孫中山從國外歸來,立即被南京十七省代表會議推舉爲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在人民的歡呼聲中,孫中山莊嚴宣誓就職。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於垮臺了,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破天荒地出現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座重大的里程碑。

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南京臨時政府發佈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制定了以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爲原則的《臨時約法》。這些法令和政策宣判了封建帝制的死刑,使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主思想的高漲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給人們以新的希望之光。

但是,臨時政府只存在了三個月就夭折了。由於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爲之進行了艱苦的鬥爭,但面對整個資產階級向右轉的重壓,毫無回天之力的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革命政權的喪失,使孫中山十分苦悶,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建設共和制度的理想,他決心致力社會經濟改革,振興實業,以圖從其他方面改造社會。辭職後,他到各地講演,闡述民生主義原理,宣傳發展經濟、實現中國的近代化。振興中國的火焰仍在他心中燃燒。但在袁世凱的反動統治下,這些主張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1912年8月,在宋教仁的積極活動下,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爲理事長。在年底的大選中,國民黨取得了壓倒多數席位,準備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對反袁民主派陣營的擴大深爲驚恐,就指使特務於1913年3月20日刺殺了宋教仁。

宋案的槍聲使孫中山從和平建設的迷霧中驚醒,他又重新舉起了革命民主派的旗幟,發動了反袁二次革命。然而,這時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渙散無力,結果不到兩個月,二次革命就以失敗告終。孫中山又一次亡命日本。

在艱難處境之中,孫中山顯示出無畏的進取精神,決心“再舉革命”。1914年,他在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繼續開展反袁鬥爭。在這段艱苦鬥爭的歲月裡,孫中山和宋慶齡結爲革命的伴侶。

袁世凱暴斃後,接踵而來的是軍閥割據、混戰火併的局面。在橫流的濁波逆浪面前,孫中山堅信共和理想,繼續與北洋軍閥鬥爭。1917年和1921年,他兩度在廣州舉起“護法”的旗幟,並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爲中國國民黨,興師北伐。但是,在封建軍閥和官僚政客的摧殘踐踏下,《臨時約法》和共和的光彩已經掉落殆盡,“護法”的旗幟已經喚不起人民的支持;而且孫中山依靠的軍事力量又都是與北洋軍閥有矛盾的地方實力派和新軍閥,這些人本來與北洋軍閥是一丘之貉,“護法”的失敗在所難免。

接踵而來的失敗使孫中山處於孑然無助、前途渺茫的逆境之中。嚴酷的現實迫使孫中山痛苦地思索。他在迷惘和黑暗中艱難地探索著鬥爭需要新的旗幟、新的生力軍。

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的誕生使孫中山看到了希望所在。他把目光投向了列寧領導下的蘇俄,投向了中國人。從此開始了孫中山晚年的偉大躍進,開始了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輝的階段。

孫中山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偉大事業十分欽佩,主動要求共產國際和中國人的幫助。1924年1月,在共產國際代表和中國的幫助下,他改組了國民黨,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選舉了包括人在內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各民族平等,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後來又補充了“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石和革命統一戰線的綱領。

國共合作和三大政策的施行,推動了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漲。1924年10月,傾向革命的馮玉祥將軍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北洋政府,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爲了實現全國的和平統一,孫中山應邀前往北京。在途中,他號召人民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爲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而鬥爭。多年來艱辛困頓的鬥爭生活使孫中山積勞成疾,抵天津時已經臥病不起。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這位爲改造中國耗費了畢生精力的革命先行者因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溘然長逝,終年59歲。

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章 大禹治水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58章 晏子使楚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
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章 大禹治水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58章 晏子使楚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