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建立宋朝,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長子劉義符繼位。劉義符年輕貪玩,不會管理國家大事,沒到兩年,被大臣徐羨之等人殺了,徐羨之勾結另一個大臣傅亮,擁立劉義符的弟弟劉義隆做皇帝,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是精明能干的人。他十四歲被封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內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很有聲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十八歲,已經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了。他決心不讓徐羨之、傅亮這樣的人繼續掌握大權,找了個借口,撤了他們官職。隨后,又把他們殺了。
宋文帝認為,國家穩定的關鍵,是讓農民有地種,有飯吃,這樣他們才不會起來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穩。當時農民很窮,欠的官債不少,連種子也買不起。宋文帝宣布,農民欠政府的租稅一律減半,等秋后收了糧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農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種又要發生困難,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稅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產,不許繼續欠賬。農民聽到減免租稅的命令,高興極了,生產的勁頭更足了。接著,宋文帝又下令給全國官吏,叫他們帶領農民好好耕種。農民缺少種子的,政府要借給他們。如果哪里生產搞得不好,就要處分官吏。宋文帝還親自帶領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鋤地,給大家做出榜樣。農民看皇帝這樣重視農業,都努力開荒種地,戰亂中被破壞的農業生產,很快得到了恢復。
農業生產雖然恢復了,可有的地方也還免不了要鬧災荒。宋文帝對救災的事情很關心。有一年,江南鬧旱災,水稻種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種比較耐早的麥子。又有一年,丹陽、淮南、吳興、義興一帶鬧水災,田地被洪水淹沒,農民沒有飯吃。宋文帝下令從政府的糧倉里撥出幾百萬斛米(斛hú),用船運到災區,救濟災民。
當時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災荒吞并農民的土地,使農民成為他們莊園里的農奴。于是,宋文帝又經常下令清查戶口,把農民和他們的土地登記在政府的戶籍冊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時,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稅,這不僅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使租稅不至于平均攤給土地少的農民,相對地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要實行上面說的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個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視官員的選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對于貪官污吏嚴加處分。
有一次,荊州刺史要換人,派誰去好呢?宋文帝反復考慮,仔細尋找合適的人選。荊州是長江中游的政治軍事重鎮,按照宋武帝劉裕在世時的規定,荊州刺史只能由皇帝的本家依次輪流擔任。這一次,按照規定應該輪到南譙王劉義宣了。可是劉義宣的能力不行,擔不起這樣重的擔子。幾天以后,宋文帝竟出人意料地派衡陽王劉義季去擔任這職務。雖然有人反對,他也不改變主意。
為什么宋文帝這樣信任劉義季呢?這要從劉義季接受勸告、停止打獵的事說起。劉義季本來很喜歡打獵,常常在春天縱馬追逐飛禽走獸,踏壞地里的禾苗。有一天,有個上了年歲的農民看到劉義季又來打獵,就勸告他說:“打獵成了一種嗜好,不顧節氣,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禁忌的事?!彼o劉義季講了夏朝時候太康失國的故事。太康因為愛好打獵,丟開國家大事不管,結果被后羿(yì)乘機奪取了政權,失掉了國家。老人又說:“現在正是春季,風和日暖,是播種莊稼的好季節。如果失去這個播種的時機,田地就要荒蕪,百姓就要挨餓,朝廷也會收不到租稅。您不應當只圖一時的快樂,在這時候打獵,影響百姓的耕種?!?
劉義季聽了老農這番勸告,覺得很有道理,抱歉地說:“你說得很對!”從這以后,劉義季在春季不再打獵了。這件事傳到了宋文帝的耳朵里,他高興地說:“人,誰沒有過失!這種知過能改的精神是最寶貴的。”所以這次他堅持派劉義季到荊州去。劉義季果然沒有辜負宋文帝的期望,勤勤懇懇地處理政務,認真地訓練軍隊,把荊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市面欣欣向榮,老百姓生活比較安定。
宋文帝對貪官污吏毫不客氣地予以懲辦。南梁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帶的地方官)劉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當年跟隨宋武帝劉裕北伐,立過不少戰功。可是,他為人粗暴,貪財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時候,當地發生特大旱災。他不但沒有采取措施拯救災民,還乘機侵吞朝廷撥來的救災糧。宋文帝得知劉遵考這種不法行為以后,不徇私情,果斷堆免去了他的官職,給了他應得的處分。
宋文帝這樣重視農民,注意人才的選拔,使得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當時有人記載說:宋文帝在位期間,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負擔繁重的徭役,租稅也很輕,糧食年年豐收。窮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個國家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糧食垛在地里,沒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覺,不用關門閉戶。這種記載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說明當時的形勢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號,歷史上就把他在位時候的太平景象稱為“元嘉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