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1章 垓下之圍

當項羽聽到龍且援齊失敗被殺、全軍覆沒的消息,非??只牛团闪隧祉羧宋渖嫒ミ[說韓信叛漢聯楚,三分天下。但韓信沒有答應。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當時天下的勝負取決於韓信,就假託給人看相來進行遊說;也是要他叛漢而獨立。蒯通和他談了幾天,從天下形勢的分析,談到古今君臣朋友之間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的具體事例,並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要韓信把握時機,當機立斷。但是韓信認爲漢王對他太好了,不忍心背叛,同時,他又以爲自己的功勞大,漢王總不會奪去已封給自己的齊國,於是婉言謝絕了蒯通的建議。

公元前203年8月,漢軍在成皋等地打了幾個勝仗以後,士氣旺盛,糧食充足,而項羽的軍隊,東奔西跑,作戰頻繁,疲憊不堪,同時糧食供應斷絕。漢王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兩次派人去遊說項羽停止敵對行動,最後,雙方終於達成和議,議定以鴻溝(在今河南中牟,即賈魯河)爲界,平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於是後來人們常以鴻溝比喻界限分明。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了回去,然後領兵東歸,回到彭城。

漢王也打算西歸,張良、陳平建議說:“漢已佔據大半天下,諸侯都歸服我們,現在楚軍兵疲糧盡,這是上帝要滅亡楚國的時候了,應該趁此機會把它奪取過來。如果現在放過去不打,這就是所謂‘養虎自遺患’。”漢王採納了這個建議,撕毀和約,繼續東進。

公元前202年,劉邦追擊項羽到陽夏(河南太康)南面停了下來,和韓信、彭越約定日期前來會合,併力共擊楚軍。劉邦軍到了固陵(河南淮陽西北),韓信、彭越的部隊沒有如期到達,楚軍進行反攻,把漢軍打敗。漢王只好進入營壘,深挖壕溝,堅守自衛。形勢又處於危急狀態,漢王很著急,問張良:“諸侯們不遵從約定,現在怎麼辦呢?”漢王不瞭解他們違約的原因。彭越是公元前205年春天率領他的部隊三萬多人在外黃(河南杞縣東北)歸附漢王的,以後,一直在魏地活動,被漢王任命爲魏相國。他在魏地騷擾項羽的後方,牽制項羽的兵力,並將奪得的糧食支持劉邦。這次他接到通知去圍攻項羽,卻推託說:“魏國這塊地方還剛剛平定,對楚國還很畏懼,如果不在這裡鎮守;恐怕有變亂,所以不能前往?!表n信接到通知雖然沒有說什麼,但不聽調遣,按兵不動,這更是明顯地逞兵要挾。根據這些情況,所以張良說:“立韓信爲齊王,並不是君王你的本意,韓信自己也知道他的王位並不穩固。魏國那片地方,是彭越平定的,建立了很多功勞,當初君王你因爲魏豹是魏王的緣故,你就只任命彭越爲魏的相國。後來魏豹死了,他沒有繼承人,而且彭越自己也想稱王,而君王你又不早點確定下來,現在楚軍就要崩潰了,韓信、彭越沒有得到明確的封地,他們不來會合是很自然的。如果君王你能夠和他們共分天下,他們就一定會立刻前來。如果不能這樣做,事情的發展就難以預料了。君王你能把陳縣以東一直到海邊的地區都給韓信,把睢陽(河南商丘)以北一直到谷城(山東東阿南)的地區都給彭越,讓他們各爲自己的封地而戰,這樣,打敗楚軍是很容易的。”漢王說:“好?!膘妒橇⒓磁墒拐呷ジ嬖V韓信、彭越:“合力攻擊楚軍。把楚軍打垮以後,自陳縣以東一直到海濱給予齊王,睢陽以北一直到谷城給予彭相國。”漢王的使者將命令傳達以後,韓信、彭越都說:“立刻發兵。”於是,韓信的部隊從齊國出發,彭越和劉賈(劉邦的堂兄)率領的部隊從壽春(安徽壽縣)出發,他們兩支部隊並行南二,血洗了城父(安徽毫縣東南)之後,來到垓下(安徽靈壁東南)。這時,大司馬周殷背叛楚國,以舒縣(安徽舒城縣)的兵馬攻破六縣(安徽六安),同時發動黥布出兵,使這次大戰又增添了二路人馬。四路大軍會集到垓下,矛頭集中指向楚王項羽。

這是一場決戰。韓信率領三十萬人馬作爲主帥親自正面臨陣,孔熙將軍擔任左翼指揮,陳賀將軍擔任右翼指揮,漢王在後面督師,周勃和柴將軍率領部隊在漢王后面護衛。項羽的部隊約十萬人,也擺開了陣勢。韓信先與項羽軍交鋒,沒有取得勝利,向後退卻。孔熙和陳賀左右兩翼縱兵出擊,楚軍受挫,韓信回軍猛攻,將項羽打得大敗。項羽退入垓下的營壘堅守,但兵疲糧盡,漢王軍和各路諸侯軍把他重重包圍。夜晚,項羽在營中忽然聽到四面的漢軍都唱著楚歌,不覺大驚失色,說:“漢軍已經完全征服楚國了嗎?爲什麼楚國人這麼多呢?”從此,“四面楚歌”就成爲一個成語,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項羽心煩意亂,不能入睡。於是半夜起身,在營帳中飲酒。有個叫虞姬的美人,項羽經常帶在身邊;有匹叫騅的駿馬,項羽經常騎著作戰。在這種淒涼、危急的情況下,面對美人和戰馬,項羽不禁感慨萬千,作歌一首,慷慨悲憤地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歌唱,美人應和。虞姬唱道: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兩人唱和幾遍,項羽的眼淚一行行落下。左右的人也低聲飲泣,悲痛使得人們不能擡頭仰視。

項羽獨自上馬,部下壯士騎馬跟隨的有八百多人,連夜突出重圍,向南飛奔而去。天亮,漢軍發覺,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趕。項羽渡過淮河,騎馬跟隨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安徽定遠西北),迷失了方向,向一個種田人問路,那種田人欺騙他說:“向左?!表椨鹜笕?,結果陷進了沼澤地帶,因而耽擱了趕路的時間,被漢軍趕上。

項羽又領兵向東,到了東城(安徽定遠東南),只剩下二十八個人了,而追趕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估計擺脫不了,對跟隨的將士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身經七十餘戰,敢於阻擋我的,無不被我擊破,我所要攻擊的地方,沒有不降服的,從沒有打過敗仗,因此稱霸天下。然而今天卻被圍困在這裡,這是天要滅亡我,並非我不會打仗的過錯。今天我決心戰死,願意爲你們打一個痛快仗。我一定要三次取勝,爲各位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敵軍的大旗,讓你們知道是天要滅亡我,並非我不會打仗?!膘妒牵褜⑹糠譅懰年?,面向四方,在漢軍重重包圍之中,項羽對將士們說:“我爲你們斬一員敵將?!彼顚⑹繌乃拿嫘n下去,約定衝過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項羽大聲呼喊著衝了過去,漢軍一見驚慌潰散,他立即斬了一員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爲騎兵將領,追了上來,項羽一見,怒眼圓睜,大聲一吼,如同巨雷,楊喜竟嚇得連人帶馬倒退了幾裡地。項羽和將士們會合在約定的三個地方。漢軍不知項羽所在,就將部隊分爲三部分,重新包圍起來。項羽騎馬奔馳,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了數十百人,再把人馬集合起來,清點人數,只喪失了兩個。於是項羽對將士們說:“怎麼樣?”將士們都佩服地回答說:“正如大王所說的?!?

項羽打算向東渡過烏江(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烏江亭的亭長移船靠岸在那裡等待著,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上千裡,民衆數十萬,也足以稱王。希望大王趕快渡江。如今只有我這條船,漢軍來到,是沒有辦法過去的?!表椨鹦χf:“天要滅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進軍,今天沒有一人回來,即使江東父老憐憫我,同情我,奉我爲王,我又有什麼面目再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籍難道心裡不覺得慚愧嗎?”接著他又對亭長說:“我知道你是個忠厚長者,我騎這匹馬有五年了,所向無敵,曾經一日行走千里,我不忍心殺它,就送給你吧?!膘妒?,他讓將士們下馬步行,持短兵器交戰。單單項羽一個人就斬殺漢軍幾百人。項羽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這時,他回頭看見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對他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對項羽,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於是說:“我聽說漢王用賜千金、封萬戶的重賞買我的頭,我送給你做個人情吧?!闭f罷,就自刎而死。王翳割去項羽的頭,其餘的騎兵爲了爭奪項羽的屍體,縱馬踐踏,互相殘殺,死了幾十人。爭奪的結果,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和楊武各奪得一部分肢體。五個人把肢體合攏起來,都能對得上。請功的時候,漢王就把準備封賞的一萬戶分做五份,分別封呂馬童爲中水侯,王翦爲社衍侯,楊喜爲赤泉侯,楊武爲吳防侯,呂勝爲涅陽侯。

項羽死後,楚國的地方都投降了漢王,惟獨魯城(山東曲阜)不降,漢王於是帶領天下兵馬打算血洗此城。但因爲他們遵守禮義,寧爲他們的君主犧牲也不肯喪失節操,漢王於是就拿了項羽的頭給魯城人看,這樣,魯城才降。起初,楚懷王曾封項羽爲魯公,項羽死後,魯城又最後投降,因此,漢王用埋葬魯公的禮儀把項羽埋葬在谷城。漢王爲項羽發佈訃告,舉行祭奠儀式,哭了一場才離去。項羽終年三十二歲。

勇猛善戰、叱吒風雲於一時的項羽,爲什麼落得這樣一個悲慘的下場,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作了分析。司馬遷說:“……炫耀戰功,逞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爲完成霸王之業,經營天下,僅憑武力就行了,結果只有五年時間就使國家滅亡,身死東城,尚不覺悟,不自責,這已經錯了,還說什麼‘天要滅亡我,並不是我不會打仗’,豈不荒謬嗎!”劉邦在洛陽南宮大擺筵席舉行慶功會的時候,也談到了雙方成敗的原因,他說:“制定周密正確的戰略計劃,保證遠近戰場都能取得勝利,這方面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籌措糧草,保證前方的供給,這方面我比不上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這方面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我能用他們,所以能夠奪取天下。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就是他被我打敗的原因。”司馬遷和劉邦對這場戰爭勝負的分析雖然不全面,但也不無道理。

楚漢戰爭,以劉邦勝利而告結束。

第21章 管鮑之交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2章 酒的發明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1章 管鮑之交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3章 焚書坑儒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章 國人暴動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章 三皇世紀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6章 精衛填海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86章 屈原沉江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
第21章 管鮑之交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2章 酒的發明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1章 管鮑之交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3章 焚書坑儒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章 國人暴動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章 三皇世紀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6章 精衛填海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86章 屈原沉江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