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是戰國后期趙國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14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被當時人們尊稱為荀卿。
荀子生活的時代,正是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當時齊國的統治者齊宣王為了擴大政治影響,在國都臨淄稷下廣置學館,招攬天下著名學士來此。到齊湣王時,稷下學士多達數萬人。齊湣王晚年時,荀子曾到稷下游學。后來,他又南下楚國。齊襄王時,荀子又回到齊國,并擔任稷下學館的主講。因為有人向齊襄王說荀子的壞話,他只好再次離開齊國投奔楚國。那時春申君為楚相,任用荀子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令。后來,春申君被人刺死,荀子就居住在蘭陵家中,專心研究學問,著書立說,其中代表作是《天論》。
荀子的學說和見解,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所發展。
那個年代,由于科學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和事物無法解釋,因此,迷信極為盛行,很多人都敬事鬼神。荀子反對迷信。他說:“天只是自然存在,它不能控制人類,也不是什么萬物的主宰者。它只是依照一定的規律運行。這個規律并不因為堯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失。”他認為鬼神是不存在的。荀子在《解蔽》篇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夏首之南有一位名叫涓蜀梁的人,又愚蠢又膽小,夜間走路時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以為是伏在地下的鬼跟著自己;看見自己的頭發,就以為是站在身后的鬼。結果他被嚇得拼命逃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到家就死了。荀子告訴人們,實際上,世上并沒有鬼,只是他自己的錯覺造成的假相而已。
荀子還認為,天沒有制服人的力量,人的力量倒是可以制服天的。他說:“與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賜予幸福,還不如把它當成大自然來對待;與其順從天意而頌揚它,還不如控制天的變化并把它利用起來。”他主張人們應當順應客觀規律辦事,不應消極地等待天的賜與。君子盡力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希望天的賞賜,所以天天在進步;小人放棄自己的努力,只希望得到天的賜與,所以日漸后退。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人對自然界不應順從、敬畏,而應發揮能動作用,向自然做斗爭,使天地萬物為人所控制、所利用。荀子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