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見于《戰國策·趙策四》及《史記·趙世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的時代。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專門研究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掌握富國強兵的道理,以便他們能夠游說君王,取得高位,實現他們的主張。因此,他們把前人游說君王的言論匯集成冊,做為學習和模仿的借鑒,這就是后來流傳下來的《戰國策》。
現在傳世的《戰國策》一書,是西漢人劉向把流傳下來的《戰國策》重新加以編纂而成。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西漢帛書。其中有一部帛書,文字約半數與今本《戰國策》相同,經過整理后出版,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其中也有《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這個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發生在戰國后期(公元前265年)的趙孝成王元年。當時,趙王才即位,他的母親趙太后當權。秦國利用趙國內政外交都比較困難的機會,乘機向趙國大舉進攻。當時趙國力量較弱,只得向齊國求救。可是齊國一定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才肯出兵為他們解圍。
趙太后非常喜愛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舍不得讓他遠離自己去齊國做人質,因此不肯答應齊國提出的這個條件。大臣們看到秦國的攻勢愈來愈猛,齊國也不來救兵,一個個很著急。因此極力建議趙太后答應條件。大臣們的強請,惹惱了趙太后,她下命令說,“誰敢再提起要長安君作人質這件事,我就吐他一臉唾沫,”大臣們嚇得再也不敢上前了。
就在這氣氛十分緊張的時候,左師(官名)觸龍請求見太后。太后以為他又是為這件事而來,怒氣沖沖地等著這個不識時務的老頭子。觸龍進去后,緩緩地邁著恭敬的步子,走到太后前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走快了不行,所以許久沒來給您請安。雖然我自己原諒自己,但我總擔心著您的身體情況,所以我掙扎著病體,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平時走路不多,全靠坐車行動。”觸龍問,“這樣下去,飲食就要減少了吧?”太后回答說:“我胃口不好,全靠吃點粥過日子。”觸龍接著說:“我的食欲也不旺。但每天強使自己散三、四里路的步以后,就稍微比原來多吃一些,身體也就好一些。”太后說:“象你那樣,我可做不到!”經過這一陣子寒暄,太后的怒氣消了一些,氣氛慢慢緩和下來。
于是觸龍向趙太后請求說,“我的小兒子舒祺,很不成器。可是我年紀衰老了,比較偏愛他。在我入土以前,不怕冒犯天威,希望您給他安排個好差使:讓他當一名衛士,保衛王宮。”太后回答說:“好吧!”接著,觸龍把話題一轉,就轉到究竟是男人愛小兒子,還是女人愛小兒子這些家常上來了。太后笑著說:“還是女人愛小兒子比男人更厲害些!”觸龍反駁說:“這不見得吧!我看您愛女兒燕后,就勝過愛長安君,”太后爭辯說:“你錯了,不象愛長安君那么厲害!”觸龍接著說:“父母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的長遠打算。燕后出嫁時,她上了車,您還要拉著她的手哭,想她嫁到遠方去,心里舍不得,覺得難過。車走了以后,您還是總惦記著她,祭祀的時候,您還總要為她祈禱:‘千萬保佑她別出什么錯,以免被退回來。’您這不正是從長遠考慮,希望燕后能生子育孫,永遠能在燕國相繼為王么?”太后一聽,覺得很有道理,連忙說:“可不是嘛!”觸龍又說:“三世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的,今天還有人繼承侯位么?”趙太后想了想說;“沒有了。”觸龍又問:“不光趙國,別國還有這種人嗎?”太后算了算,說:“也沒有什么人了。”觸龍接著說:“是不是國君的子孫就一定沒有好下場呢?不是的。主要是因為這些人地位雖高卻沒有什么功勞,俸祿優厚卻又沒做出什么業績,而權力又太大了。和這個道理一樣,現在您一味提高長安君的地位,賞賜給他肥沃的土地,加重他的權力。但您卻沒想到趁著現在讓他為國多立功勞。一旦您去世了,長安君能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因此,我才說您為長安君打算的太近了,為他的今后還不如為燕后安排得長遠些。”
經過觸龍這么一講,趙太后想開了,說:“你說的對呀,任憑你讓他去做事情吧!”隨后,趙國準備好了一百輛車子,帶著禮物,把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齊國立刻出兵給趙國解了圍。
趙國有一個著名賢人叫子義的聽說了這件事,說道:“國君的后代,和國君是親骨肉的關系,還不能只靠著沒有功勞而取得的高位,沒有勞績而取得的優厚俸祿來保持住他們的財產和權力,更何況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呢?”
這個故事說明了在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初期,統治階級內部不斷進行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一些統治者,把他們的子女派往別的國家或讓他們參加一些政治活動,為的是使他們得到鍛煉,加強與鄰國統治階級的聯系,從而提高他們的威望和權力,以取得本國地主階級的信任,保持住他們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