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街頭巷尾都出現(xiàn)了一個個招兵的牌子,有三個士兵站在牌子下,一個測量身高,一個登記,另一個命令報名的壯勇們站成一排。
立起招兵旗,就有吃糧人。這是古代中國不變的真理。
在這個亂世,要想活下去只有兩條路:找到世外桃源,投奔一個有能耐的將軍。
第一條很明顯極難實現(xiàn),被人輕易找到的算不上世外桃源,你能找到清軍也能找到,你找不到的自然也就進不了世外桃源,還不是站在大街上等著被砍;第二條則比較現(xiàn)實一些,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那個將軍拳頭大,哪個將軍糧草多,總之就是夠狠夠硬夠有錢,就可以。
很幸運的是,李輝現(xiàn)在就屬于后者。
掘港一戰(zhàn),李輝以一個孤弱殘城抗衡清兵鐵騎八千,硬生生把清兵打得稀里嘩啦,還俘虜了數(shù)千敵軍,繳獲輜重無數(shù),在流民的眼里,這掘港城現(xiàn)在就是江南的救星,所以大家趨之若鶩。
這一天的時間,李輝就招收了五百名士兵,站在掘港與甕城之間的空地上,站成歪歪扭扭的隊伍,等著李輝前來訓話。
過了一會,李輝來了,他看著這些新兵們,皺皺眉頭,個個無精打采的,究竟是沒吃飽飯還是被清兵嚇破了膽?
“諸位,來此何為?”李輝劈面問道。
沉默,一如既往的沉默。
“我在問你們,來此何為?”李輝提高了嗓門。
“當兵!”幾個聲音弱弱的傳來,看來是底氣不足。
“說話的站出來!”
四個身材高矮不一的青年從人群中緩緩走出來,眼睛無神的盯著地面,不敢去看李輝。
“抬起頭來!”李輝看著這四個人,“你們叫什么名字?”
“高鐵牛。”
“劉二狗。”
“吳夢達。”
“秦國棟。”
李輝專門看了看那個叫吳夢達的青年,左看右看他的臉上也沒有半點半點幽默細胞,他清清嗓子,“你們來這里為了什么?”
“當兵!”
“吃糧!”
“很好!目的很明確,雖然不太正確。”李輝點點頭,“現(xiàn)在任命你們四人為果長,自由挑選士兵!”
很快,這四個人每人挑了九個士兵,四十人的小隊站到一旁。
“你們當兵為了什么?”李輝繼續(xù)問道。
“當兵!”(靠!)
“吃糧!”
“殺清狗!”幾個人弱弱的喊起來。
“不錯!”李輝把喊著要殺清狗的幾個人挑出來,任命他們?yōu)榘芽偅杂商暨x果長,再由果長挑選士兵。
這場選拔賽繼續(xù)下去,最后的口號都變成了“殺多鐸!殺吳三桂!”等等指代明確的豪言壯語,李輝大喜,靠!這么有覺悟有見識的士兵還真少見,急忙將他們塞到士兵陣營。
因為他們說的是空話,每個人都是樸素的唯自我主義者,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他們這么喊很明顯極其做作,不可大用。
經過一天的選拔,李輝的嗓子都啞了,最后他任命了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千總李俊。
對于這個決定,雷通等人相當不滿,尤其是和李輝一起從揚州逃出來的那幫子哥們,這個李俊有何德何能,竟然當上了千總?老子不比他差!
“為什么!”雷通聲如悶雷,急著問道。
“沒什么,人家長得比較帥。”李輝笑笑,“雷通,你把老營的人管服了,我就派你做老營的千總!”
“沒問題!”雷通咧開大嘴笑起來,顯然他是小看了那幫兵痞了。
李輝從新營中抽出二百人,配合張煌言留下的五十名士兵進行系統(tǒng)性訓練,包括射箭,操作火銃,保養(yǎng)使用大炮等等,他想成立炮隊來著。
過了不久,張煌言派來的火藥工匠和兩船紅薯也都運來了,李輝組織城里的流民百姓,按照每十家為一保,劃分掘港城附近的土地,將紅薯作為種子發(fā)給各家,申明實行五五分成,收獲的一半要上交給李輝的東山軍,另一半留給百姓家食用。
老營和新營的士兵都下地參加勞動,新營的士兵比較乖巧,只是悶著頭干活,老營的士兵則偷奸耍滑,干了不到一半人就跑光了。
李輝十分氣惱,但是并沒有發(fā)脾氣,他只是將這八百人召集起來,進行集訓。
每天早上雞鳴三聲,李輝就起床將士兵們叫起來,進行十公里拉練,跑不完的不給早飯吃。偏偏跑得又都是直線,根本不可能抄近路,有時候還向西面的清兵地盤跑去,讓這些老兵油子們提心吊膽。
上午下地干活,下午進行軍陣訓練,天黑才收兵回營。
晚上的夜生活既不多姿也不多彩,李輝學習偉大的二戰(zhàn)發(fā)動者xitele的洗腦策略,專門在士兵們最疲勞最想休息的晚上開班思想培訓班,加強士兵們的凝聚思想和主體意識。
所謂的主體意識便是:咱們是一支敢打硬仗的軍隊,我不要求你們多么的有紳士風度,只要能明辨事理,不欺壓良善,遇到滿酋的時候給我拼命砍人就行了。
幾天下來,老兵們苦不堪言,紛紛要求去海上捕魚,李輝很體諒的答應了。
五艘船(運送紅薯的那兩艘船張煌言根本沒指望能回來),八百士兵,陸續(xù)登船,向李輝揮手告別。
“慘了慘了!”李輝看著遠去的風帆,笑道,“海上不會平靜了。”
“大哥,難道……他們要逃跑?”王寬問道。
“你想想,這幫好逸惡勞的家伙們到了海上會做什么?”李輝笑著問道。
“打漁啊!”王寬真是頭腦簡單,兩次跑腿并沒有讓他的思維縝密起來。
“笨蛋!現(xiàn)在還上航船那么多,而且運輸?shù)亩际莾r值不菲的貨物。他們怎么不會心動?肯定會去當海盜!”李輝皺皺眉頭,“這是八百匹難以馴服的烈馬,但愿到時候他們依然聽從我的指揮。”
“海盜?和山賊一樣么?”王寬繼續(xù)問類似的白癡問題。
這一票惹事精走了,李輝省心很多,接下來的事情便是組織流民耕種土地,派遣士兵打造小船出海捕魚,抓緊時間訓練士兵,力爭在半年內訓練出一支百戰(zhàn)精兵出來。
火藥工匠們已經造出了上百斤的火藥,李輝將這些工匠們好吃好喝的養(yǎng)著,這可是大爺,得罪不起的。
李輝又從新營挑了十幾個腦子靈活的士兵充當工匠們的學徒,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將他們培訓成成手。
南京,明故宮,玄武湖邊。清軍豫王多鐸身穿朝服,上繡五爪青龍,龍口微張,龍睛怒視,栩栩如生。他正站在湖邊,向遠處的城郭眺望。
“小小的掘港城你都不能拿下,我要你何用!”多鐸轉過身,他身材高大,面色黝黑,一雙虎眼中顯出赫赫威風。
阿勒泰單膝跪倒,連大氣都不敢喘。
“我再與你一萬精兵,去把掘港城給我踏平,殺光南蠻!讓他們知道我大清的威風!退下,下令全線合力進攻江陰,城破之后,”多鐸一甩馬蹄袖,“屠城立威!”
“王爺息怒!”不知什么時候,降將左夢庚走過來,雙臂一揮馬蹄袖,俯身打千,口中直喊,“王爺吉祥,奴才給爺請安了!”
“好啊!左總兵,想你歸順不久,這禮節(jié)倒是學得有模有樣的。”多鐸看著趴在地上一動不敢動的左夢庚,哈哈大笑。
“奴才自打效忠圣朝以來,夜夜反省,時時痛思,前明荒虐,****害民,承蒙王爺不念舊過,讓奴才得以洗心革面,恩同再造,王爺大德,奴才永世不忘!”左夢庚的話讓跪在一旁的阿勒泰都覺得一陣陣惡心。
“好奴才!好降將!”多鐸大笑,“對付掘港那幫叛逆,你可有什么高見啊?”
“依奴才所見,那幫刁民一定是不明我大清奉天承運,取代前明,一統(tǒng)天下,乃是天命所歸,奴才建議派出使者前去曉諭利害,那幫刁民聽聞我大清恩德,自然感激涕零,剃發(fā)歸降。如此兵不血刃,豈不美哉!”左夢庚振振有詞道。
“很好!那就派你去吧!”多鐸笑笑,“本王對你可有厚望啊!事成之后,定有重賞!記得把那個李輝給我活著送來,我倒要看看,殺我大清八千鐵騎的,究竟是個什么人物!”
“喳!王爺對奴才的厚德,奴才定舍生忘死,肝腦涂地!奴才告退!”左夢庚誠惶誠恐,一路倒退著下去了。
“這個左夢庚,真是老子英雄兒混蛋啊!比他爹左良玉差多了。”多鐸笑笑,阿勒泰也跟著笑了。
李輝自然不知道那個多鐸的打算,他現(xiàn)在一心經營著自己的小勢力圈子,每每覺得兵力單薄,不足以抗衡清軍。
“要有一個幌子。”李輝閑來無事,翻弄著自己的《世界地理圖冊》,在上面搜索著線索。
“我想起來了,朱三太子,朱三太子現(xiàn)在還在人世,要是把他們拉過來,嘿嘿!什么弘光永歷唐王魯王的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朱三太子才是正統(tǒng)!”李輝腦子里靈光一閃,急不可耐,“陸謙,過來!”
“大哥,有什么吩咐?”陸謙正在學習操作火銃,聽到李輝的召喚,忙不迭的跑過來。
“現(xiàn)在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交給你,你能完成么?”李輝面帶笑意,誠懇問道。
“大哥,這回我刺探敵情一定要差得一個不差!”陸謙急忙表態(tài)。
“不是,我讓你尋找一個,或者是三個人。”李輝倒了一杯水遞給陸謙,“你可聽過朱三太子?”
“聽過!”陸謙一飲而盡,擦擦嘴,“聽說崇禎皇帝死的時候,朱三太子逃出皇宮,現(xiàn)在不知在哪里流浪呢。”
“你知道,這便好。朱慈烺、朱慈煥、朱慈燦三人便是崇禎帝三個皇子。你先去北京城找宦官常進節(jié),大太子朱慈烺會去他那里,找到之后把這封信給他,如果不在常家那么就去周皇后的娘家周奎家附近等待。無論如何要帶他來這里。這次你挑選靠得住的人去,多帶錢財銀兩,務必要把事情做好。”李輝用期望的眼神看著陸謙,“還有什么難處?”
“沒有了,請大哥放心。”陸謙覺得這個擔子實在太重,但是不由得他反駁。
“那就好,如果有為難,你就飛書來報,我一定全力支援你。”李輝面色凝重,“找不到大太子,找到二太子三太子也可。務必要帶一個回來。”頓了頓,李輝又加上一句,“要是有可能,把長平公主也帶來,她斷了一臂,你可認出來。”
對于李輝命令陸謙帶回長平公主這件事,后世有很多捕風捉影的傳說,有人說是李輝出于一片仁義之心,而有的學者則惡毒的攻擊李輝貪圖長平公主的美色,畢竟是皇家公主,容貌差不到哪里去。
其實李輝當時并沒有多想,只想著多拉一面大旗是一面,最好把崇禎的四個孩子都帶到掘港,這樣便于展開下面的策略。
“挾天子以令諸侯。”李輝目送陸謙離開之后,站起身,拍拍窗欞,“曹操干過,王莽干過,朱元璋也干過,我也不例外。只要能達到目的,我絕不會被道德捆住手腳。”
太祖與張蒼水交厚,二人英雄相惜,互稱兄長。掘港之戰(zhàn),太祖以三門紅衣大炮贈之。蒼水感其德,每向百姓宣太祖之義。聞前朝崇禎帝三子流落在外,漂泊無依,急遣魯國公陸謙入賊酋虎狼之地,尋之,予以天下。前朝太子大慟,固辭不受。
——《通鑒》太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