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誘人的購物(三)
有字真經既為迷人而設,則其授受也應當循迷人世界之法即市井之道,以錢物交易,自然以金為貴,換經的價格也必高昂。因此,佛祖說為趙長者誦經一遍,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乃對人說人話,并非佛祖真的愛錢和西天缺錢,而如黃宗周評說豈佛祖真將經賣錢耶,不過設詞以示珍重耳。因此之故,乃有阿儺索要人事、唐僧以紫金缽盂換經之事。其不曰禮物而稱人事,應是點明此事在西天,卻屬仿人為,是佛祖以人之道行對人之事。換言之,正如東土眾生只識有字真經,如果有字真經可以空取而不必換,又如果換經而忒賣賤了,那么以其愚迷不悟之性,就連真經也要看輕,甚至于以為無用了??傊?,取經要人事以及誦經討黃金之事,不是一般文學寫實,只是佛祖為傳經而設的一樁公案。其意在表明,世俗唯知以錢論重輕之俗牢不可破,連佛祖也只好因勢利導、以勸誘為功了。這就根本不是對佛祖西天,而是對人事的諷刺了。
然而,唐僧送人事何以正是紫金缽盂而不是其他這一則由于唐僧西游,所攜除佛祖賜予之外,只有此缽盂系唐王所送世俗之物,可以當得起人事;另是由于一件佛教的公案,需稍為詳說。
按《壇經》載六祖惠能對神秀禪機有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其中佛性常清凈一句,后來各本都竄改為本來無一物,流傳甚廣。而據《五燈會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載,惠能說如上偈語畢,仍請別駕張日用書之于壁。這就與其所主張諸佛妙理,不關文字相矛盾了;同卷《六祖惠能大鑒禪師》又載五祖弘忍歷述前代祖師傳法,只憑衣即袈裟為信,而囑六祖惠能以下,并袈裟亦不復傳,唯以心印心,更不關乎缽盂。但是,同篇又載惠能說法,得唐中宗所賜磨衲袈裟、絹五百匹、寶缽一口,這就又與本來無一物相矛盾了。以致宋代禪僧黃龍悟新誤信本來無一物是惠能偈語原文,作詩諷刺云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
《西游記》寫唐僧受唐太宗所賜紫金缽盂,正由惠能受中宗寶缽一口事脫化而來;而結末寫唐僧把這唯一俗世最為寶貴的飯碗——紫金缽盂,作為人事獻給了佛祖,則是推衍悟新詩意,顯示唐僧一路心行,終至本來無一物。而佛祖假借傳經以設公案,收沒了唐僧的紫金缽盂,也在對東土眾生因俗設教的同時,為心行將盡的唐僧消除了這最后的滯礙,使之達到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以至最后成佛。試想,如果唐僧成佛之后,還托著唐王賜予的紫金缽盂,將成何體統。所以,以紫金缽盂送人事的描寫,既是照應,又是公案,又是象征。這在宋明佛教是所謂繞路說禪,在小說則是融禪宗哲理于物象的藝術象征。讀《西游記》,不知此一事來歷,則不知佛祖收沒唐僧紫金缽盂,實為禪宗因緣生法公案之機;而不明其為藝術的象征,則不知此一公案,佯為諷佛,而實以刺世,并彰顯禪宗頓教本來無一物,而其實應是佛性常清靜的性空之義。
不知是楊博士的演說打動了大家,或是團友們真有這種需要,他們紛紛解囊。我則心硬超紫金,把袋口扎得緊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