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一章 巴蜀風雲

聽聞晉軍即將兩道來攻蜀地的消息,成主李雄召集重臣商議——但是特意沒叫丞相範賁——其兄、太保李始就直截了當地建議說:咱們不如還是降了吧。

李始勸說道:“我家本是晉民,先父因年荒而暫徙於蜀,爲酷吏所逼,不得不起而一搏。則能安居蜀中,裂土分王,已屬非份,豈能再僭稱帝號呢?賢弟不過昔日爲範某慫恿,又見晉勢不振,恐爲胡羯奄有天下,不得已而暫居尊位罷了。如今形勢丕變,晉頹而復振,則只有北面事之,我家方可保安?!?

李雄聞言,手捻鬍鬚,沉吟不語。

其實李雄這人最初的野心,還不是很大,本爲掌握兵權的表兄弟李離、李國兄弟所慫恿,纔在攻陷成都之後,僭號稱王。然後他去拉攏範長生,表示願意尊其爲君,範長生卻說:“推步大元五行,大會甲子,獨鍾於李,非吾節也?!鞭D過頭來,唆使李雄稱帝。

在原本歷史上,東晉建立以後,涼州牧張駿曾經遣使蜀中,奉勸李雄去尊號,爲晉藩,李雄就說了:“我不過爲士大夫所推戴,其實本無心爲帝王也。進思爲晉室元功之臣,退思共爲守籓之將,掃除氛埃,以康帝宇。而晉室陵遲,德聲不振,吾引領東望,有年月矣……”

當時無論東晉還是張駿,基本上都威脅不到他,則他肯做這般表態,必非純然虛語。

只是其後瞧著東晉實在提不起來,李雄的態度纔開始有所轉變,雖仍遣使朝貢,卻要與晉室平分天下。等到張駿爲了通過蜀地聯絡建康,被迫假意向李雄稱臣,李雄大喜,還對使者張淳說:“貴主英名蓋世,土險兵強,何不自稱帝一方?”張淳說我主只欲輔弼晉室,成就桓文之業,哪兒有那種無道的野心哪?

李雄因此面有慚色,說:“我乃祖乃父亦是晉臣,往自六郡避難此處,爲同盟所推戴,遂有今日?,樞叭裟苤信d大晉於中夏,我亦當率衆輔之?!币簿褪钦f,即便到了這個時候,他也還沒有徹底關閉歸晉的大門。

李始對於兄弟的想法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加上李離、李國都早就戰死了,如今連範長生都掛了,則在這條時間線上,因應形勢,他纔敢於大膽進言,請李雄你還是臣從了晉朝吧。

李雄沉吟不語,李雲、趙肅等雖感吃驚,卻也不能出言駁斥李始,於是李雄的叔父、太傅李驤見狀,便自然而然地將目光轉向了鎮南將軍任回。

任回乃是李雄的大舅子,皇后任氏之兄,不但足智多謀,而且勇於決事,被李雄倚爲股肱。其實大羣李姓同族重臣,李驤全都瞧不上眼,他曾經對李雄說:“我年事已高,恐怕難以久輔帝業。羣臣中可寄重任者,唯有任回、王達,仲?。ɡ钚圩郑┊斢氁愿剐睦u好。”

其實李驤的想法跟李始很接近,原本跟隨兄長李特、李庠、李流等起兵,不過想要殺出片太平土地,得份安生日子過而已,既得全蜀,已出望外,至於稱王稱帝啥的……好比鄉下人得著塊金子,吃又不能吃,穿又不能穿,扔掉捨不得,卻得成天防著人來搶,別提多鬱悶了——所以倘若李雄不曾稱王稱帝還則罷了,既已僭號,再吐出去,也多少有些不甘願。

還是任回啊,你幫忙給拿個主意啵。

任回想了一想,便開口道:“太保所言,不爲無理,只是以今日之勢,陛下尚不可去除尊號,否則恐有不測之禍?!?

李雄“哦”了一聲,注目任回,等他詳細解說。

任回畢恭畢敬地說道:“如今晉之大敵,還在平陽,以及襄國,此前裴文約雖敗劉粲,其力亦竭,不克進取平陽,又豈有餘力來侵蜀中?祖士稚同然,河內一郡,才得其半,便被迫退兵。由此,洛陽、關中,皆不肯來攻我,只得由荊、江興師。然而,荊、江何以興師?

“王處仲、周士達,受建康之命,縱橫江上,於北伐無尺寸之功,以是焦躁,乃自請伐我,欲立功且廣其權勢耳。則陛下欲去尊號,向誰稱臣纔是啊?”

不等李雄回答,他就繼續一口氣說下去:“常理而言,當向洛陽稱臣,則王處仲、周士達再無展布機會,豈肯聽命?若向建康乃至王處仲俯首,世間本無此理,且必使洛陽深恨陛下。”

在座衆人多數都沒能反應過來其中的邏輯關係,倒是司徒王達連連頷首,隨即幫忙解釋說:“曩昔晉主在長安,丹陽王——時爲瑯琊王——在建康,雖然君臣有序,卻互不呼應,有若晉分爲二。晉主曾使第五猗南下荊州,卻爲王處仲所阻,復爲裴文約所破,王處仲旋害第五猗,由此可見一斑。

“陛下,勿以晉勢爲一,晉實分而爲三也!關中有裴、河南有祖、建康有丹陽王,王處仲、周士達實受丹陽轄制。則若奉表洛陽,長安、建康必然不喜;奉表建康,洛陽亦絕不肯受!”

李雄聽得是瞠目結舌,不禁一拍大腿:“真正‘一國三公,吾誰與從’!聽二卿之言,難道所謂晉綱復振,只是一句虛言不成麼?”

任回搖頭道:“晉勢確實復熾,但最終誰執晉政,尚未可知。陛下即有歸晉之心,亦不可於此際妄下決斷,擇一依附。附其一,必罪其二,這便是臣所謂的不測之禍了。”

李始問道:“任公之意,我等遲早附晉,但以今日之勢,於荊、江之兵,只有悍拒了?不知可有良謀?”他也不是一定就要降的,只是覺得如今晉勢復振,咱們八成打不過,那不如早點兒歸降,纔有可能保全李氏家族。

任回笑道:“倘若裴文約已破胡,復傾雍、秦之軍,大舉自北道而來,實難抵禦;若止荊、江之卒,退之不難?!?

隨即請求展開地圖,指點給李雄和同僚們看:“雖雲二道來侵,其實山水阻隔,難以呼應,可以分而破之。先說王處仲,江州距巴蜀千里之遙,即便駕大舟船,終究逆流而上,進勢難速,一旦遇挫,必大潰退……”

太尉李雲插嘴說:“可惜巴東險要,尚在晉人手中,則若晉軍入於巴東,隨時可以下平,於我大不利。陛下當命徵南(李班)先發制人,進取巴東,但得克陷南浦、朐(月忍),於險處立壘,則長江一線,可保無虞。”

李雄注目地圖,隨口問道:“晉巴東太守爲誰?”

“弘農楊謙爲守,河東毌丘奧爲監軍?!?

李雄點點頭:“是非徵南之敵也。”隨即又問:“周士達爲江左宿將,彼自沔水而來,當如何應對纔好哪?”

任回道:“沔水淺狹,難行大舟船,唯能以小舟輔運糧草而已,拒之不難,然而……”頓了一頓,說:“只恐楊虎叛離,與之呼應,則周士達先入漢中,復向梓潼,不易當也。”

王達突然間插嘴說:“誠恐裴文約亦發兵南下,則兩道夾擊,楊虎難以自保,多半會降……”

李雄疑惑地瞥了王達一眼,問道:“卿方纔說,晉實爲三,互不統屬,則南軍既至,北軍又何以會與之相呼應啊?”

王達拱手道:“陛下,臣不知裴文約何如人也,不敢妄斷。然私忖之,若其一秉至公,則有餘力,必將呼應南軍;若其有私,又豈肯使南軍全得樑、益?漢中爲梁州膏腴之地,且可北出威脅關隴,裴文約必不願周士達輕易奪佔之也?!?

李雄頷首,便問:“又當如何處?”

任回道:“其實也很簡單,不過伐與撫二策而已。陛下或可使徵南急發軍,直下漢中,先固其勢,以待晉人;或可結以恩義,籠絡楊虎之心,復使楊虎與徵南併力,抵禦晉寇。”

隨即笑道:“原本撫策不易爲也,幸好……”頓了一頓,改口說:“既然範丞相辭世,則傳教漢中之事,先不必提起?!毖韵轮?,好在範長生死了,否則怕是跟楊虎之間的矛盾難以排解——老頭子死的可真是時候?。?

“兩策皆可用,全在陛下決斷?!?

李雄沉吟良久,最終說道:“倘若我先進軍漢中,逼反楊虎,是曲在我,即便能夠取勝,又豈能在旬月之間,安定漢中士民之心哪?若我撫安楊虎,施以恩義,彼再叛離,其曲在彼,漢中百姓亦未必肯從……即便兩策皆不能成,我寧行撫,不使天下人目我爲昏暴之主也!”

……

漢中太守楊虎,距離荊州更近,自然也得到了消息,說周訪有率軍沿沔水而上,攻伐梁州之意。

終究大軍行動,準備工作繁多,再加上這年月的將吏多數缺乏保密意識,想要徹底瞞住敵人是很不現實的。再加上週撫進駐西城,遣人探查西路水文、地理,那楊虎也不是吃素的,自有間諜佈於境外,由此而得著了確信。此外,貌似武都的熊悌之,也有不穩的舉動……

於是楊虎急召親信商議,說:“成都天子方使鎮南率軍入於巴西,似有圖我之意,我沿山築壘,欲成牢固守勢,卻不料晉人又來趁火打劫……以漢中之力,禦敵一軍,尚有幾分勝算,倘若三道傳警,則萬難保全。該當如何是好?。俊?

親信們議論紛紛,有說應該趕緊遣使到成都去,以示忠誠,並且通傳敵情,請求鎮南將軍李班率軍共守漢中的,也有說氐人不可信,咱們不如還是降晉爲好的。即便欲降晉者,也有說應當遣使長安——因爲裴該的勢力更大——的,也有說應該恭迎周訪入樑——因爲他距離近——的,莫衷一是。

統一的結論也不是沒有,比方說:三道遇敵,咱們肯定打不過;好在敵人並非同一勢力,咱們必須歸降一家,以御另外那家……

楊虎難下決斷,就問不久前跑來漢中依附的楊堅頭:“君與關中晉軍打過交道,不知其力究竟如何啊?且我欲降裴大司馬,彼肯受麼?”

楊堅頭當日被楊虎的漢中軍擊敗,放棄河池而走,裴該乃以臨陣脫逃之罪,下令諸郡縣訪察、捕拿之。好在楊堅頭對於武都東部的地理比較熟稔,倚仗父兄之力,也多少有一些威信,鄉民不乏向其通風報信者,得訊後大驚,無奈而逾山向南,去投靠了不久前還是敵人的楊虎。

WWW¤тt kǎn¤¢ o

終究裴該要治他的罪,生死難料,則祁山以北,再無立錐之地;至於楊虎,他倒不一定要自己的命啊……

果然,楊虎聽聞楊堅頭來投,當即出城親迎,奉爲上賓。今天他還特意把楊堅頭也叫來,參與會議,就是因爲對方曾在武都,對於關中晉軍的情況比較瞭解,可資參考。

就此問楊堅頭,你覺得關中晉軍的實力如何,我若想歸降於裴公,他肯否接納呢?

楊堅頭心說你降誰都成,就是不能降裴,因爲對於裴該來說,我是逃犯哪!急忙擺手道:“關中降不得也!”隨即解釋:“裴該爲人,野心素著,且無仁德。昔日我兄弟相爭,他假意調解,發軍入於仇池,卻先害家兄,復欲捕拿我——家兄呼應隴上司馬保,或許罪責難逃,而我與裴軍合力破之,即有敗績,亦當容忍,此方爲仁者用人之道啊。

“而裴該害家兄而逐我,實欲侵吞仇池之地,聞彼在武都,大肆搜殺我族人,其狼子野心,不問可知。將軍寧從周士達,不可歸於裴文約,否則漢中之地,必爲其奪佔,且奪佔之後,鳥盡弓藏,即便將軍自身,恐怕也難安保!”

楊虎聞言,不禁悚然,想了一想,便說:“如此,便只能降於周士達了……然而彼等皆爲晉人,且裴文約名位尚在周士達之上,倘若到時要周某獻上我的首級,周某豈敢不應?”

親附成都的派系就此順桿而上,極言不可降晉——“我等於晉,本爲叛臣,倘若追究前事,豈有活路???還當仰賴成都爲好?!?

就有人提出來了:“此前將軍與成都天子起齟齬,乃是範長生從中作梗,今聞範某已死,乃可急遣使成都,自明忠悃之意。倘若晉人得漢中,則蜀中門戶洞開,天子亦必不肯見此,想必願意與將軍再度攜手,共御強敵。”

第十一章 覆舟山上第三十六章 故人第三章 唯死而已!第四十四章 遇賊第二十六章 武裝大遊行第三十二章 奇正、明暗第四十一章 先登第三十六章 釣魚第四章 釜底抽薪第五十四章 天必佑自強者第四十六章 空城計第二十四章 龍套的漂流奇遇(五)第四十七章 新攻具第一章 天梯山的妖人第二十九章 城上第四十一章 先登第十三章 韋氏與辛氏第二十三章 增兵減竈第八章 鮮卑單于第五十章 僞書第四十八章 定北戎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二十四章 復置上郡第四十三章 建康之變第二十一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三十二章 被人當槍使第十六章 略陽氐酋第十八章 井底之蛙第四十一章 薛與柳第五章 對峙第三十七章 錢世儀第十三章 河北之戰第四十二章 增築石頭城第十章 後孃養的青州軍第十八章 睢水賊第三十章 軟弱一至於斯第九章 以羣蟻潰千里之堤第五十七章 遼西之戰第四十一章 僭號第四十章 頻陽軍議第四十二章 從河東到洛陽第五十二章 熊孩子第三十九章 家有惡犬第四十一章 涼州刺史第七章 遊囿之鹿第五十一章 十八層地獄第三十八章 申舟之過宋第六章 耳目第三十三章 文鴦之孫第四十一章 連石都未曾投得幾枚第三十九章 家有惡犬第一章 江東之亂第四十一章 爭天第四十九章 校長第三十四章 以柔克剛第七章 青州健勇之士第四十二章 商人又來了第十二章 王氣當在建鄴第六章 太史公祠前第二十六章 李氏舅甥第二十九章 裴該無能第十章 儀同三司第九章 多重貢賦第三十七章 服不服?!第十三章 裴該真意第三十七章 渭汭第十章 儀同三司第十四章 形勝之國第四十章 清君側第三十九章 我與賈充有三不同第五十六章 利用第一章 雪獵第五十八章 將軍因何發笑?第五十章 僞書第二十章 將士思歸第二章 已大破胡第二十一章 人品貴重第五十三章 介休幼虎第十五章 匯聚第十六章 大荔奴第四章 退兵令第四十七章 計中計第二十六章 商隊第五章 爆兵第二章 猛虎脫柙第五十章 殺虎第四十九章 得稻得麥,不怪田土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二十五章 恩威並施第九章 我寧先死!第三十一章 出污泥而不染第二十七章 攻城第四十六章 先著一鞭第四十七章 盜陽曲第二十三章 可立周魴之功第八章 小人哉!第三十七章 見獵心喜第二十六章 烽火第四十四章 遇賊第十七章 寧立而死,不退而生!
第十一章 覆舟山上第三十六章 故人第三章 唯死而已!第四十四章 遇賊第二十六章 武裝大遊行第三十二章 奇正、明暗第四十一章 先登第三十六章 釣魚第四章 釜底抽薪第五十四章 天必佑自強者第四十六章 空城計第二十四章 龍套的漂流奇遇(五)第四十七章 新攻具第一章 天梯山的妖人第二十九章 城上第四十一章 先登第十三章 韋氏與辛氏第二十三章 增兵減竈第八章 鮮卑單于第五十章 僞書第四十八章 定北戎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二十四章 復置上郡第四十三章 建康之變第二十一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三十二章 被人當槍使第十六章 略陽氐酋第十八章 井底之蛙第四十一章 薛與柳第五章 對峙第三十七章 錢世儀第十三章 河北之戰第四十二章 增築石頭城第十章 後孃養的青州軍第十八章 睢水賊第三十章 軟弱一至於斯第九章 以羣蟻潰千里之堤第五十七章 遼西之戰第四十一章 僭號第四十章 頻陽軍議第四十二章 從河東到洛陽第五十二章 熊孩子第三十九章 家有惡犬第四十一章 涼州刺史第七章 遊囿之鹿第五十一章 十八層地獄第三十八章 申舟之過宋第六章 耳目第三十三章 文鴦之孫第四十一章 連石都未曾投得幾枚第三十九章 家有惡犬第一章 江東之亂第四十一章 爭天第四十九章 校長第三十四章 以柔克剛第七章 青州健勇之士第四十二章 商人又來了第十二章 王氣當在建鄴第六章 太史公祠前第二十六章 李氏舅甥第二十九章 裴該無能第十章 儀同三司第九章 多重貢賦第三十七章 服不服?!第十三章 裴該真意第三十七章 渭汭第十章 儀同三司第十四章 形勝之國第四十章 清君側第三十九章 我與賈充有三不同第五十六章 利用第一章 雪獵第五十八章 將軍因何發笑?第五十章 僞書第二十章 將士思歸第二章 已大破胡第二十一章 人品貴重第五十三章 介休幼虎第十五章 匯聚第十六章 大荔奴第四章 退兵令第四十七章 計中計第二十六章 商隊第五章 爆兵第二章 猛虎脫柙第五十章 殺虎第四十九章 得稻得麥,不怪田土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二十五章 恩威並施第九章 我寧先死!第三十一章 出污泥而不染第二十七章 攻城第四十六章 先著一鞭第四十七章 盜陽曲第二十三章 可立周魴之功第八章 小人哉!第三十七章 見獵心喜第二十六章 烽火第四十四章 遇賊第十七章 寧立而死,不退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