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三章 武陵蠻

王含率兵回救襄陽,但他兩條腿,怎麼可能走得比船隻快呢?未至而江陵已失。王含驚慌之下,舉止失措,一會兒想要北救襄陽,一會兒想要南復江陵,一會兒又打算先逃去江夏……就此軍行遲緩,旋被周撫和姚弋仲南北包夾,圍困於漢水西岸的章山地區。戰不兩日,王含棄甲而降。

在此之前,甄隨攻甘卓於秭歸。甘季思見其兵少,乃出城與戰,結果被甄隨殺得大敗,士卒奔散,最終甘卓自知不免,於是面朝東方,自剄而死。

就此前後不到一個月,荊襄方面的晉軍主力便已覆滅,而湘州刺史應詹率部來援,纔剛趕到孱陵,距離江陵尚有百里之遙——且還中隔長江。

應思遠乃被迫退向巴陵,也即後世的岳陽郡。巴陵北憑長江,西倚洞庭,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固然按照原計劃,華軍的下一個主攻目標是武昌,完全可以利用巴蜀出來的舟船,沿江而下,不必要特意南渡去攻岳陽,但亦不得不顧慮湘州上萬之衆,倘若趁著華軍東進之時,渡江謀復荊、襄,再收拾起來就比較煩難了。

因此諸將會聚商議,準備分一支兵南渡,去消除這一威脅。甄隨趁機提出:“某領虎賁軍去攻湘州,汝等且乘我舟船,繼續東下吧。”

關鍵甄隨自從在秭歸擊破甘卓後,即有舟船接應,輸運其兵直下江陵,復向石首,六七百里水路,船行如飛,三日即至,甄老爺跟船上坐著,彷彿插翅御風而飛一般,他實在有些吃不大住勁兒了……固然俗語云,南人長於舟楫,而北人擅長騎馬,但也不是每個北人都會騎馬啊,自然也非每個南人都能乘船的。

甄隨此前還沒有坐過那麼“長”時間的船,多少有些面色發白,胃脹欲嘔。可是左右瞧瞧,暈船的士卒確實不少,偏偏副將周撫,乃至於部將陳劍,全無不適,精神煥發。周道和本爲南人,還則罷了,陳興國你是徐州人啊,怎麼也不肯陪著老爺發昏呢?真正可惡!

他實在不打算繼續乘船了——此去武昌,水流漸緩,但距離只有更遠,怎麼著也得航行個五六天吧,老爺若再跟船上呆著,非出醜不可。於是便對諸將說道:“據聞應詹所部多天門、武陵的南蠻,與此等南蠻作戰,汝等皆不如老爺通曉敵情,故而還當我去。”

陸衍道:“臨行時,陛下亦云,應思遠並非無能之輩,所部蠻兵,亦頗驍勇,甄將軍還當謹慎啊。”於是即以周撫繼續統領水師,陸衍、薛寧等分軍之半,乘舟而行,餘部由姚弋仲統領走陸路,指向武昌,甄隨則率本部四千步軍,自石首附近南渡,去攻湘州。

船行數日,尚未抵達武昌,僅至州陵,陸衍、薛寧等北將就已經吐得稀哩嘩啦了,被迫暫時放碇靠岸,登陸歇息,以待姚弋仲來合——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甄隨南渡之後,即便沿著長江西岸而行,迤邐殺往洞庭湖。陳劍勸他:“此地多沼澤、湖泊,軍行不易。何不直接南下,往攻臨沅,復自臨沅殺往臨湘啊?臨湘爲湘州州治,則應詹必回救,則江上之危解矣。”

甄隨斜睨陳劍,緩緩回答道:“汝是徐州人,不熟此間地理——且放寬心,老爺自有分寸。”

陳劍這才琢磨過來,對了,聽說你就是天門人或者武陵人啊,相距不遠,你自然熟悉地理環境……可是這般地形,不便機動,一旦遇敵,毫無迴旋餘地,真的不要緊嗎?

其實陳劍的策略,甄隨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但他的主要目的是摧破應詹主力,只要擒獲應詹,則湘州唾手可得啊。倘若去打臨沅、臨湘,且不說自己不擅長攻城,也不喜歡攻城,這一路殺過去,必致士卒疲憊,而應詹從巴陵回援臨湘,距離卻相對要近很多。

應思遠爲什麼要守巴陵,就是爲了北可以威脅荊襄,而南可以拱護臨湘啊。到時候自家遠來疲憊之師,遭逢對方久歇生力之兵……老爺當然是不可能吃敗仗的,但也肯定打得比較困難乃至憋悶吧。

所以他故意沿江而行,自陷險地,要引誘應詹西來應戰。可誰成想應思遠也不是吃素的,只在巴陵按兵不動,且蒐集船隻,做出北渡之狀。甄隨一直走到洞庭湖遠遠在望,也沒能調動敵軍,惱怒之下,不禁又生一計。

於是他掉頭就奔西邊兒去了,繞過臨沅,深入山地。

臨沅乃武陵郡治所在,但所處的位置,卻在全郡的最西北方,憑沅水而控平野,乃是南荊州(湘州)重要的糧食產地。臨沅西去是沅南,沅南再向西,則地勢逐漸拔高,丘陵密佈,草木蔽天——大半個武陵郡,以及北方大半個天門郡,全都是這樣的山區,古來便多蠻部,俗稱爲“武陵蠻”。

自東漢以來,歷朝歷代,都有發兵入山平蠻之舉,其中能夠取得全勝,從而保證十數年間太平的,只有兩將,即後漢之馬援和東吳之黃蓋。陳劍覺得,即便你就出身其中,就咱們這些兵馬,加上荊州尚未底定,湘州還在敵手,想要做第三人,難如登天啊。可是反覆勸諫,甄隨只是不聽。

陳劍心說,這江南還沒定呢,你就打算衣錦還鄉了嗎?未免太著急了一些吧……

其實甄隨所用的,乃是曩昔夏侯淵破韓遂之策——雖然他未必知道那樁古事,但既是蠻部出身,對於同族的心理總歸能夠窺察一二吧。果然,應詹麾下諸蠻聽說華軍入山,有平蠻之意,全都慌了,紛紛跑去懇請應思遠西歸應戰。應詹勸慰道:“此特意誘我前往,謀圖以逸待勞也,我若西歸,必爲敵寇所破——卿等勿憂,華軍南渡者不過孤軍,安能長久盤桓于山間啊?遑論攻伐卿等之寨。”

然而諸蠻不聽,有人說:“聞甄隨本出我族(因爲他改了名字了,所以具體是哪家出來的,沒人知道),則於諸寨位置必然熟悉,便不能久盤桓山中,破一二寨應不爲難……”若是趕巧他就去打我家的寨子呢?豈可不趕緊回救啊?

還有人說:“甄隨一勇之夫,豈有遠謀?不過因我等爲使君效命,乃欲屠戮我族泄憤,並警告不得相從罷了。使君可急領兵西進,有我等爲嚮導,再加諸寨策應,必能將其盡數伐滅于山間——倘若能夠擒殺甄隨,華人必然膽落,豈不強過在巴陵枯坐麼?”

而且不等應詹下令,部分蠻部就主動撤了,急匆匆返回自家山寨鎮守。應思遠無奈之下,才只得率部西行,原計劃先在臨沅城內歇息一兩日,以覘敵情,但當不得諸蠻苦苦哀懇,被迫才停了半日,就在形勢尚不分明的情況下,繼續向西。

結果軍才入山,迎面就撞見了華軍。甄隨親率有山地作戰經驗的七百勇銳正面搏殺,而使陳劍率餘部下平,兜抄至晉軍之後,兩向夾擊。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挑了兩個弱小的寨子,輕鬆攻破,一方面安撫蠻衆,說:“老爺就是汝等同族,如今仕華爲上將,天子言聽計從,即便將來劃武陵、天門兩郡爲我蠻部之地,讓汝等公推一二人充任郡守,也是好商量的。”

——當然啦,這都是謊話,以甄隨對裴該的瞭解,即便懇請裴該把這兩郡封給自己,或讓自己做其中一郡之守,裴該也不會答應。

另方面,甄隨押了兩寨耆老到陣前,大聲呼喊,招呼同胞。蠻兵因此慌亂、疑惑,不少人直接就開了小差了——我得趕緊回去瞧瞧,我寨有無被兵受損——而湘州偏遠貧瘠,應詹本部晉兵其實並不算多,就此而被華軍前後夾擊,一鼓而破。

應思遠被迫退入沅南。甄隨使陳劍逼城而寨,監視敵軍,他自己又領著十多人進了一回山,或威逼,或利誘,或拉關係、套交情,很快就又扯拉出來兩千多蠻兵,驅之猛攻沅南縣城。應詹苦守五日後,城池終破,乃被迫自剄而死。

消息傳到洛陽,裴該暗叫可惜——甘卓老耄之輩,名過於實,還則罷了,應思遠纔剛五十出頭啊,爲人清廉,頗有政聲,足任一州之牧,卻終不能降我華……那王含怎麼就不肯自殺呢?

——其實吧,原本歷史上應詹是壽終正寢的,但也就比這條時間線上,多活了兩年而已。

……

鏖戰荊襄之時,東路華軍也已憑江,調集船隻,做出渡江攻打建康之勢,而陶侃幾乎同時率舟師出濡須口,直航下游。王導遣人向柴桑、武昌方面求救,王敦大吃一驚,乃雲:“陶士行如此恨我,乃竟不畏死乎?!”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爲陶侃在巢湖訓練水師,武昌方面自然不能不加以關注,日夕遣人密偵,都說華軍船隻數量還少,難以與我軍在江上爭鋒啊,故而此前幕府將吏們估算著,怎麼也得再等一兩年,等巢湖之船超過我軍半數之後,華人才會謀渡長江。

可是沒想到,他們那麼快就動兵了。王敦因此琢磨著,是不是陶侃實在恨我,他又垂垂老矣,恐怕有生之年難以與我做最後的交鋒,所以才這麼迫不及待啊?華人中能水戰、熟江南地理人情者,唯有陶士行,則華主下達南征之命,肯定是會傾聽他的意見的,倘若陶侃說時機未到,華主必不敢輕舉妄動。

他打算下令讓柴桑的王應、鄭澹發兵去攻華軍水師,期與蕪城的沈充前後夾擊。然而錢鳳卻勸說道:“柴桑之舟,論其數量,並不強於華人,即便再加蕪湖沈士居部,亦不過稍稍過之罷了。而陶士行乃宿將,又聞華主下令,於舟上立拍桿乃至大砲,或有奇效,則我軍未必能勝……”

武昌方面也派遣了不少細作,在巢湖附近打探,只是因爲陶侃關防嚴密,所以太詳細的情報偵察不到罷了。王敦因此就把火炮誤以爲了投石機,心說那玩意兒也能往船上擱嗎?咱們要不要試試?

嘗試的結果,是徹底失敗。

其實在樓船上安裝小型投石機,並非不可能之事,但必須經過反覆試驗,並且改造船隻結構,而不可能僅靠靈光一閃,光拍腦門兒就能成功的——裴該謀造炮艦,其實也是在拍腦門兒——而武昌幕府卻並沒有合格的技術人才,以及比較靠譜的實驗流程。

拉回來說,錢鳳言“陶士行乃宿將”,言下之意,王應終究年輕,他不可能是陶侃的對手啊。一旦被陶侃擊敗了柴桑和蕪湖方面的水軍,則我軍折損將半,恐怕到時候明公您再將武昌之軍往攻,也難以佔據壓倒性優勢了。

“或者,此正陶士行之願也,期以將我軍分而擊破。故而以臣愚見,有鄧伯山守石頭,華人便萬馬千軍,不能遽渡,且慮我水師尚在,即渡亦不敢全力而攻建康。明公不妨親率主力東向,會合公子所部,一併往攻陶士行,期以一鼓破之。”

王敦還在猶豫:“我在武昌,控扼中游,尚須防備華人攻荊襄,豈可擅離啊?”

錢鳳回答道:“若華人攻荊襄,而明公往救,終究是逆水行舟,軍遲且鈍。且即便擊退華人,而建康已下,又當如何處?不如先破陶侃,即可使公子率軍前往建康,遏阻華寇南渡,明公再將主力西援——荊襄之得失,非此戰之關鍵也。”

錢鳳雖然也料想不到,王含竟然那麼廢物,而荊襄一月即平,但考慮總體戰局,華人分兵數路,大舉來侵,你想要在各個方向上全都封堵住終究是不現實的。只要水師主力尚在,荊襄就算丟了,也有望再拿回來;但若建康失守,那便大勢去矣。

王敦思忖過後,最終認可了錢鳳所言,當即留一部步軍守備武昌,自將全部舟船,浩蕩東下,旋於柴桑會合了王應所部,帆檣遮天蔽日,直往蕪湖方面航去,以期與沈充東西夾擊,一鼓而擊垮華朝的江上水師。

第十七章 人主之忌第三十一章 因忿興師第三十七章 服不服?!第二十三章 模棱兩可的情報第五十六章 破虜(中)第八章 雄健如此第十一章 激鬥(上)第五十章 忠節第四十四章 軍謀第四章 三可疑第三十四章 搖落七星第五十章 忠節第五十四章 時機成熟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十九章 拷掠第五十二章 武裝殖民第三章 因商爲間第四十七章 本族何功?第十八章 十二部第五十八章 將軍因何發笑?第五章 計可售乎?第四十五章 我不做趙括第五十三章 五道槓第十章 試探第二十二章 落雷第四十七章 河橋之戰(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第十七章 你不該來第四十三章 不出戶庭第十三章 自外於大司馬第二章 著吾先鞭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三十一章 羯主之死第五章 爆兵第九章 獅子大開口第十五章 避諱問題第十九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章 西行求妻第三十八章 來世爲寇第十一章 許昌城第十九章 奇思妙想第七章 晉戎不兩立!第四十六章 佈局第三十四章 天命之賊第三十八章 來世爲寇第二十九章 巨禍!第二十一章 專取上將首級第四十九章 伐殘漢第五十三章 刮版第八章 豈有中國人降胡之理第十六章 新亭對泣第四十三章 建康之變第二十九章 前倨而後恭第九章 吉錢第二十三章 模棱兩可的情報第三十章 盟誓第二十三章 幾封信第十七章 寧立而死,不退而生!第三章 關於門下省第二十九章 裴該無能第七章 還都之議第二十七章 螽斯則百堂災第四十二章 寧死不爲羯奴所得!第二章 從涼州到漢中第十六章 災星第十五章 香車美人第三十五章 風林火山第四十三章 突襲第十章 珠寶與美色第四十三章 禪位之詔第二十三章 筮佔第九章 獅子大開口第十一章 龍首約三事第二十四章 杯弓蛇影第一章 河內之戰第二十七章 螽斯則百堂災第六章 南塘夜賊第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章 高祖必以溺澆之第十二章 噴子第四十章 各有稻粱謀第三十五章 大雪第四十八章 姚弋仲第六十五章 司馬家婦人第四十三章 爭論第二十一章 廣陵城下第四十二章 我家得天下非正也!第四十八章 字謎第二十四章 整風第十四章 道家來訪第十八章 各懷憂心第四十八章 過河拆橋第七章 謠言與真相第二十四章 彭曉該當死罪!第五十二章 衣冠華族第三十章 欺之以方第五十一章 可笑復可鄙第三十一章 出污泥而不染第六十章 鎮河東第十三章 竊據平州
第十七章 人主之忌第三十一章 因忿興師第三十七章 服不服?!第二十三章 模棱兩可的情報第五十六章 破虜(中)第八章 雄健如此第十一章 激鬥(上)第五十章 忠節第四十四章 軍謀第四章 三可疑第三十四章 搖落七星第五十章 忠節第五十四章 時機成熟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十九章 拷掠第五十二章 武裝殖民第三章 因商爲間第四十七章 本族何功?第十八章 十二部第五十八章 將軍因何發笑?第五章 計可售乎?第四十五章 我不做趙括第五十三章 五道槓第十章 試探第二十二章 落雷第四十七章 河橋之戰(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第十七章 你不該來第四十三章 不出戶庭第十三章 自外於大司馬第二章 著吾先鞭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三十一章 羯主之死第五章 爆兵第九章 獅子大開口第十五章 避諱問題第十九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章 西行求妻第三十八章 來世爲寇第十一章 許昌城第十九章 奇思妙想第七章 晉戎不兩立!第四十六章 佈局第三十四章 天命之賊第三十八章 來世爲寇第二十九章 巨禍!第二十一章 專取上將首級第四十九章 伐殘漢第五十三章 刮版第八章 豈有中國人降胡之理第十六章 新亭對泣第四十三章 建康之變第二十九章 前倨而後恭第九章 吉錢第二十三章 模棱兩可的情報第三十章 盟誓第二十三章 幾封信第十七章 寧立而死,不退而生!第三章 關於門下省第二十九章 裴該無能第七章 還都之議第二十七章 螽斯則百堂災第四十二章 寧死不爲羯奴所得!第二章 從涼州到漢中第十六章 災星第十五章 香車美人第三十五章 風林火山第四十三章 突襲第十章 珠寶與美色第四十三章 禪位之詔第二十三章 筮佔第九章 獅子大開口第十一章 龍首約三事第二十四章 杯弓蛇影第一章 河內之戰第二十七章 螽斯則百堂災第六章 南塘夜賊第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章 高祖必以溺澆之第十二章 噴子第四十章 各有稻粱謀第三十五章 大雪第四十八章 姚弋仲第六十五章 司馬家婦人第四十三章 爭論第二十一章 廣陵城下第四十二章 我家得天下非正也!第四十八章 字謎第二十四章 整風第十四章 道家來訪第十八章 各懷憂心第四十八章 過河拆橋第七章 謠言與真相第二十四章 彭曉該當死罪!第五十二章 衣冠華族第三十章 欺之以方第五十一章 可笑復可鄙第三十一章 出污泥而不染第六十章 鎮河東第十三章 竊據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