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該要甄隨去學識字,說否則你瞧不懂軍令可怎麼辦?甄隨當即一瞪眼:“都督可遣人送口信來。”
裴該搖頭笑道:“口耳相傳,恐有錯失、遺漏,不若行文穩妥。”
“我營中自有識字的,可命爲參謀,使彼讀與我聽。”
裴該一挑眉毛:“如此一來,權柄下移,若參謀別有機心,故意錯念、錯解軍令,又如何處?”手中竹杖望空一抽:“休得多言,非止汝也,凡我軍中將吏,都當識字——可以不會寫,不能不會認。”
當即下令,說期以三個月,所有文盲軍官,都必須認識常用字五百個——等會兒我寫下來交給你們帶回去——若到期測試不能合格的,一概沙汰!
其實不僅僅甄隨,劉夜堂也不認識字。陸衍出身吳郡陸氏,雖是疏族,打小也念過書,日常應用文終究是能讀會寫的;至於高樂,斗大的字據說勉強識得一兩籮筐……
甄隨苦著臉,還待爭辯,裴該用竹杖一指他:“且閉嘴!”他眼神左右一掃,發現除了陸衍外,包括卞壼在內,大家夥兒都有些不以爲然。陸衍自然以爲,都督喜歡部下識字,那正好,我識字啊,想來必有錦繡前程。而在卞望之想來,一票武夫,識字又有什麼用了?固然讀書可以明理,但僅僅識字,不讀聖人之言,心性也不能受到道德的約束。這幾位都鬍子一大把了,正如使君所言,能夠認識五百個常用字頂天啦,這輩子也沒希望變成真正的文化人了,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當然啦,裴該自有他獨特的考量,讓劉夜堂、甄隨他們認識字,並不如同嘴上所說的,僅僅是爲了方便軍令的傳達,也不是想讓他們明理——熟讀經史,出口成章,然而一肚子男盜女倡的傢伙,這年月難道還少嗎?
關鍵是,但有文化,身份自然不同。古時文武並不分途,所謂“出將入相”,基本上高級軍官也全都是文化人來做的——先是貴族,後是官僚——統治階級上層乃可以凝聚爲一個整體。生逢亂世,自有草莽崛起,但象石勒那樣一輩子都沒打算認字的,大多數難以冒頭,脫穎而出的實在鳳毛麟角。
比方說史書上明確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文盲大將軍——王平王子均。
大概就是從魏晉時代開始的,大羣不學胡人進入中原腹地,逐漸扭轉了文武並重的風氣,此後武夫中文盲越來越多,而士大夫則日益鄙視武夫,甚至於輕視武事。宋代重文輕武,固然源於五代時武夫跋扈,從而矯枉過正,武夫乃至於高級將領很多是文盲、半文盲,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從此出將者不再能夠入相,武人成爲統治階級中的異類,文武兩個階層於是殊途,並且愈行愈遠。
武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視,自然會刻意地與文人士大夫所宣揚的傳統道德保持一定距離,那麼貪財、懼死等成爲普遍風氣,也就不奇怪了。而文人士大夫既然鄙視武夫,自然也不會再信任武人,於是文臣甚至於宦官監軍乃至將兵,外行領導內行的懊糟事也便層出不窮。裴該前世讀史的心得,就覺得這是宋以後中央政權軍事力逐漸衰退——開國之時不算——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他初命四位營督,雖然沒發現其中有什麼經天緯地的大才,終究算是“從龍”舊臣,是不希望他們止步於一營、一軍之督的,心底實有所寄望。可是你們本來出身就不高,倘若一輩子都是文盲,還怎麼可能登上高位呢?七八品到頭了吧。我堂堂三品大員,手下一水七八品的小吏,怎麼可能支撐得起一個結構完整的幕府機構來?
但是裴該這些想法,有些是來自於後世的經驗,有些太過超越於現實,故此不便宣之於口。反正認識五百個字也不難吧,那我就直接下命令得了,你們是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
發完命令之後,裴該便再次把目光投向劉夜堂。
想到必須去學字,劉夜堂的表情也有些苦悶,但他久隨祖逖,遵從將令已經成爲烙在骨子裡的習慣了,故此猶豫了一下,還是躬身領命了。隨即說道:“軍欲強,心須穩,軍心若亂,還何強之有啊?如今軍中皆以使君爲神,‘空城計’能退胡騎……”
裴該苦笑著插嘴說:“不過僥倖罷了。”
劉夜堂說不管是不是僥倖,哪怕只是將領運氣好,所以才每戰必勝呢,在普通兵卒看來,那也是神了,必肯爲其效死。
裴該捋著鬍鬚想了一想——其實不用想,他只是裝相而已,倘若不明白樹立一個絕對權威的偶像能夠凝聚軍心,他也不會腆著臉到處宣揚自己的“光輝事蹟”了,把一場敗仗硬說成千古難見的奇謀取勝——隨即說道:“天子遠在長安,瑯琊王寄居建康,若宣二者之名,不能使將士們感同身受,故此乃宣己名而已……”偷偷瞥一眼卞壼,心說你老兄會不會認爲我這是目無君父的表現吧?
好在看卞壼的神情,對這種事倒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感。
裴該暗中舒了一口氣,便對卞壼說:“卞君此前所言,當使士卒知榮辱,在該以爲,不如使士卒明恩仇。”
卞壼一拱手:“縣中士卒,多爲流民,使君與其衣食,安頓其家室,自然感恩。然不知如何使其明仇?”
裴該雙目爍爍如電:“須讓彼等知道,田畝荒廢,家園殘破,被迫離鄉背井,此皆爲胡賊所害也!所謂‘晉戎不兩立’!”
……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無數百姓喪田失土,破產流亡,其實主要源自“八王之亂”而不是“永嘉南渡”。司馬家那票混蛋王爺對民生造成的危害,一點兒都不比胡族叛逆來得小——比方說關西流民數萬戶流亡巴蜀,導致李特創建流民大營的時候,劉淵可還沒有稱號建基哪。
所以對於貧苦百姓來說,胡賊確實混蛋,但朝廷更加混蛋,要真正代表本階級的利益,從此過上相對太平安穩的日子,那就只有揭竿而起一途了。但裴該目前屁股還坐在晉朝這邊兒呢,他自然不可能宣揚司馬家有多糟糕,而只能把矛頭單獨指向胡漢政權——只有這樣,也纔不會引發士卒和百姓們思想上的混亂。
故此他提出口號:“晉戎不兩立。”要卞壼和四位營督都基於這統一口徑去發動輿論攻勢,進行政治宣傳。當然如此一來,也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民族仇恨——外族也不是鐵板一塊啊,目前鮮卑各族還算是晉朝的盟友,而且自己眼前不就有一個蠻子甄隨麼?
所以話還得掰開來說:“戎若附晉,天下太平;戎若叛晉,兵燹不息。要在軍中大肆宣揚胡賊破長安等各名城大邑後,屠戮之慘,使士卒明仇知恨,然後可以用之。”
卞壼連連點頭,說這是正論,劉夜堂等人自然也沒有二話。甄隨撇撇嘴,貌似還想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硬嚥回去了。
可是裴該隨即就又把目光轉向了他,說:“卿適才所言,亦甚有理。初募士卒,必使臨陣見血,然後可用……”
裴該仔細檢討蔣集崗戰敗的經驗教訓,固然馬驚而走,算是偶然事件,但從中也暴露出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自己不知兵。不知兵而強要臨陣,哪怕不掣肘指揮,也很容易出問題,因爲士卒們會本能地把目光瞄向自己的大纛,會覺得自己是比前線指揮官更加重要的依靠啊。
所以胡騎退去之後,他便召來劉夜堂,以之爲師,詳細學習行軍作戰的各種知識,包括金鼓訊號的含義。當然光懂得這些還不夠,仍然是紙上談兵,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恭行”,士卒們需要見血,他裴文約也必須在實戰中增長經驗值,那纔有希望積量變而爲質變,提升軍事方面的基本參數。
因此既然糧秣暫且充足,他就起了親自領兵,擴展領地和勢力的念頭——要不然也不會急著爆兵了。如今青州被災,曹嶷束手難動,石勒遠去,支屈六要想從河北再千里迢迢跑過來,沒等到淮河就能累吐了血了,淮陰周邊大片空白地,全都是低等級小怪,不趁此時練級,要更待何時啊?
……
於是當年冬季,趁著農閒,裴該便命高樂前去協助訓練軍屯的農兵,陸衍仍然留守淮陰縣城,自己則親率“厲風”、“劫火”二營向西方挺進,首先拿下了臨淮國的淮南六縣。
所到之處,自然攻塢克堡,分田分地。臨淮國不如廣陵郡富庶,且同樣沒有什麼世家高門,六縣總計七家塢堡,勢力都極小弱,而且裴使君惡名在外,塢堡主往往不敢抵抗,便即主動開門迎降,只求活命。裴該倒也不再輕易祭起屠刀——自己又不是工農武裝,天下那麼多地主,殺是殺不完的——對於主動降順者,只要肯破棄塢堡,交出部分田產和食糧來,便保障其家族安泰,產業不墮。
只要沒有高門大戶就很好辦,雖然同樣是封建地主,但世家普遍瞧不起寒門,世家捏寒門也不算政治不正確。而若是有世家擋路,裴該就得掂量掂量了,一則以自己目前的實力未必打得垮對方,二則一旦動了刀子,必會引發輿論譁然,說不定司馬睿、王導他們就先會來找自己討要說法了。
隨即渡過淮水,收取徐縣,進而向下邳國和彭城國挺進。石勒已走,曹嶷正在捉襟見肘,且有祖逖保障兗、豫方向,裴該僅率一千餘兵,便自可縱橫整個徐州了。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實在垂涎彭城的銅、鐵資源,想要儘可能地掌握在手中。
鐵資源自然是用來造農具和兵器的,只要有了足夠的鐵兵,即便自己和祖逖用不完,販去江東也是一筆好買賣。至於銅資源,裴該打算用來鑄錢。
東晉時期的“錢荒”——自然當時還並沒有這個名目——在歷史上很有名,那是因爲從西晉建國開始,政府就從沒有鑄過錢,再加上天下大亂,導致很多古代銅錢遺失或者被深埋儲藏,市面上流通的錢幣越來越少。“錢荒”直接引發商業活動衰退,間接引發自然經濟萎縮,東晉南朝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則日益繁榮起來。
此前裴該也和卞壼商討過這個問題,卞望之不解地問道:“絹、谷皆可易物,何必鑄錢?”
裴該笑一笑,伸手拍拍面前的幾案:“卞君以爲,此一案值多少錢?”
卞壼瞥了一眼,那是張舊幾案,有好幾處漆都磨掉了——話說裴該雖然曾經一度假裝紈絝,其實對於日常生活方面倒還真沒有什麼太過奢侈的需求——隨口答道:“百錢可得。”
“若絹或者谷呢,值得幾何?”
“今當亂世,物資騰貴,或須一斗糙谷、一尺細絹乃可換購。”
裴該點頭說:“大致如此。然我今儲一斗谷,兩年後此案壞損當易,若物價不變,則尚可換得到否?君今儲一匹絹,裁下一尺以易此案,然我得尺絹,何所用也?”
卞壼愣了一下,隨即笑道:“使君之意,我知之矣。”
貨幣爲什麼會作爲一般等價物出現?爲什麼不方便用人人都需要的糧食和布匹來替代?糧食最大的問題是不耐久藏,即便不黴變,陳米和新米也不是一個價錢;布匹最大的問題是不支持小額交易,你裁下一尺絹來只能做手帕,還能是可以做衣服的一丈絹的十分之一價值嗎?
作爲傳統地主士大夫,卞壼其實是不大瞧得起商賈的,對於商業活動也覺得可有可無。但問題他現在位處裴該的小集團之中,站在裴該的立場來考慮問題,一切應用之物都沒有朝廷調配,得靠自己去掙,那麼對於淮陰乃至徐州不出產的資源該怎麼辦?你肯定得去別州、別郡購買啊,交換乃至交易,那都是無可避免之事。
當下沉吟少頃,又問裴該:“鑄錢可得大利,壼固然知道,然而……私鑄銅錢,恐有違國法……”鑄幣權從來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肯下放,私人才能鑄幣,事實上此後的東晉南朝因爲“錢荒”,就曾經數次發佈過允許私人鑄幣的政策,但因爲持續時間都不長,故此效果不彰。
裴該笑笑:“本朝亦無禁鑄之法……”因爲這是常識,所以西晉政府並沒有明令嚴禁私鑄貨幣,所以他才能鑽這個空子——“且爲恢復大計,何必在意小節?”
卞壼撇撇嘴,心說這位裴使君就是這樣不注意小節,很明顯不算一位仁人君子。但裴該此前說過的話也沒錯,身在亂世之中,爲了生存進而致君堯舜、恢復太平世道,很多事情也只能暫且從權了。而且自己曾經想下船的,結果失敗了,這種事情可一不可再,否則也有損自己的名聲……既然同船而渡,說不得,有些事也只好睜一眼閉一眼,假裝沒瞧見啦。
於是裴該此番率軍去刷經驗值,就一直跑到了彭城國,在泗水北岸的呂縣打了場規模略大的仗,一千對七百,殺得當地幾家塢堡主大敗虧輸。終究是祖逖訓練出來的老底子,劉夜堂、甄隨武勇能戰,裴該經過這段時間的鍛鍊,也已非吳下阿蒙了,要是連數量不足己方的塢堡武裝都打不贏,那還是趁早買塊豆腐撞死算啦。
就此控制了附近的銅、鐵礦藏,當即搜捕礦工和鐵匠,開始打造兵器和澆鑄錢幣。錢幣式樣還跟從前一樣,是“五銖”,一月可造七千緡,此外還鑄了少量的當十大錢。
相信這些錢,將是從江東套取物資的最佳特產吧,比什麼淮山甚至於食鹽都好用多啦——象中原這種動亂之地,錢幣未必能夠行銷得出去,但有一兩片還算安穩的地方,便自有使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