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說到這里,有個中軍進得帳來,一拱手:“先生,城下有一個人,在那里叫關呢。他自稱是先生的知已。”
范雎一愣,急忙出得大帳,上得關城上,向下一瞧,不由得喜出望外。
城外果然有一個人,騎在馬上,正揚著頭,向關上看呢。
來人不是別個,正是子義。
子義自從昨夜跟隨秦軍殺出西安城之后,心頭十分高興,他知道,此時秦王已經不信任自己,而且秦軍中有許多人,也對他沒有了尊敬之意,他在軍中的威望在急速下降。
再這樣下去,他最終的結果,必將被秦軍所拋棄,而子義深知秦軍的戰法和底細,秦王絕不會放他去投別人,因此子義必死無疑。這一點,他十分清楚。
因此一出城,子義就一馬當先,沖著最混亂的地方殺過去。身后的秦軍雖然有些惱恨子義,但他畢竟是將軍,一旦戰死,自己這些人也有保護不利之責,因此一個個高聲叫喊,沖上去保護子義。
但是子義一心想著脫離秦軍的視線,因此哪里亂,他往哪里鉆,打了一會兒,他鉆進了暗影中,在一座馬廄之后躲了一會兒,再看四下里,沒有人注意到這里,于是子義打馬向南而去,等到離開官軍大營,他這才轉了方向,直奔潼關。
子義知道,他在華陰秘密招募的三千人馬,也已經歸了范雎指揮,只要到了潼關,就有了自己的人馬。
于是他快馬加鞭,終于在第二天中午,趕到了潼關。
范雎急忙吩咐開關,將子義接進來,子義一見范雎,二人相擁在一起,也算是難兄難弟,同心協力了。
子義也沒功夫說閑話了,忙道:“范相,熊文燦雖然有八萬人馬,但是必敗無疑,而且白起與王翦都是名將,一旦官軍敗退,他們肯定在后面緊追,我想除了范相的潼關,他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范雎點頭,立即吩咐,點起兩千騎兵,前去接應。
子義低聲道:“范相,熊文燦已是驚弓之鳥,大人不如閉關不出,讓其死在秦軍之手,豈不是去了一個對頭?”
范雎連連搖頭:“不可不可,熊文燦率十萬人馬,圍攻潼關數月,卻大敗而歸,朝庭也放不過他,我想熊文燦輕則下獄,重則賜死,用不著咱們動手,而且如果咱們閉關不納,朝庭會怎么想?”
子義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范雎派子義帶領余下的人馬守關,自己帶著兩千騎兵,出了潼關,上了大路,一路迎來。走不多遠,正遇上熊文燦。
熊文燦一瞧范雎來迎,激動得差點哭出來,急忙縱馬而前:“范雎先生,救我。”
范雎十分沉著,吩咐身后的兩千騎兵:“擋住追兵,護送大人回關。”
兩千騎兵讓開大路,在路邊扎住陣角,用強弓硬弩射住后面的秦軍。
白起一瞧,此地已離潼關不遠,而且前面有官軍的生力軍接應,便下令不再追殺,因為他知道,潼關是萬萬拿不下來的,他的人馬已經太過疲勞,見好就收吧,要不然官軍一個反撲,自己還會吃大虧。
于是白起下令,收軍回去。大軍得到這個命令,差點立時累趴下。
秦軍就地休息了一陣子,發現軍中沒有一口糧食,沒有半壺清水,此時他們已經疲累不堪,因此白起決定,先去華陰城休整。
在過華陰的時候,已經有人看到華陰守將棄城而逃,此時華陰已是一座空城。
秦軍進了華陰,安頓了一下城中居民,然后這才休整。
這一夜好殺,秦軍殺死殺傷官軍,足有一萬人,還俘虜了將近一萬,其余的幾萬人馬,都潰散了。而秦軍這邊一查點,損失也不小,騎兵損失了近四千人,步兵幾乎也是這個數。
秦軍城中兩萬人馬,白起與李巖帶來了一萬,總共三萬,死傷近一萬人,損失也空前巨大。
白起深知,華陰離潼關太近,一旦官軍休整過來,必然反撲,因此他在華陰休息了一天之后,吩咐全軍拔營,連同整個華陰的百姓,一同遷往西安。
然而他還是有點多慮了。
熊文燦自從被范雎迎進潼關,好容易喘過氣來,他并不死心,進了潼關之后,一看秦軍不追了,膽子大了些,馬上傳令,派出人去,四下招攬潰散的敗兵。同時在潼關立起帥旗,召告四方。
這個做法還真起到點作用,他派出去的人果然招到了不少人,而且別的潰兵聽說,熊文燦已進了潼關,于是紛紛來投。
沒過幾天,便有一萬多人歸來,潼關的人馬增加到了兩萬多人。
但是人馬多了,熊文燦卻一臉喪氣,他知道,如此大敗,朝庭不可能不知道,而崇禎的脾氣他是清楚的,自己的末日,多半只在眼前了。于是他只好上書朝庭,請求降罪。同時寫一封信,給京中的楊嗣昌,讓他給說些好話。
他猜得很對。
潼關大敗的第三天,便有奏折送到了崇禎的龍案上。
上奏折的自然不是熊文燦,而是兵部。兵部在各省都設有觀察使,為的是防止當地軍官與封疆大吏們虛報軍情,而且有的省還不止一個觀察使,因此熊文燦兵敗之后,馬上就有觀察使上書給兵部,將實情一五一十地報了上去。
兵部收到這個消息,不敢怠慢,立刻寫成奏折,交給了皇帝。
楊嗣昌是內閣大臣,自然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封奏折,他并未太吃驚,因為頭天夜里,已經有快馬送來了熊文燦的書信,他已經得知關中兵敗的消息。
當看過熊文燦的書信之后,楊嗣昌就陷入了深深的惶恐之中,所有人都知道,熊文燦是他推薦的,不久以前,熊文燦收降劉國能,張獻忠等人,聲威大震,楊嗣昌著實興奮了一陣,但是自從扳倒政敵孫傳庭,將他下獄,而讓熊文燦取而代之之后,熊文燦算是站了上風口浪尖,而他也一樣。
熊文燦若勝了,會有一半的功勞歸于他楊嗣昌,日后在朝中,將無人與自己匹敵,他的名聲,或許可以直追以前的名相張居正。
然而熊文燦卻敗了,大敗虧輸。
自己怎么辦?此時崇禎看到這封奏折,一定氣得暴跳如雷,自己如何保住熊文燦?讓他再一次率軍,反攻西安嗎?
如果自己這么說,崇禎能不能聽得進去?如果聽不進去,那么連自己也將失去崇禎的信任。
楊嗣昌這一夜都沒有睡,他苦思了許久,這才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上朝,崇禎就看到了這封奏折,同時到達的,還有熊文燦自己的上書。
崇禎陰沉著臉,看完了兩封奏折,先是啪的一聲,將奏折扔在案上,沉默了片刻,這個時候大殿上的氣氛壓抑得要死。
過了良久,崇禎這才猛然起身,雙手一起,嘩啦一聲,將整個龍書案都掀翻了。龍書案上的朱筆,奏折,龍硯,燈臺,鎮尺,御扇等物,滾了一地。
群臣紛紛不寒而栗。
崇禎從牙縫里擠出幾句:“熊文燦無能,喪師辱國,十萬雄兵,一朝潰敗,他做為主將,不能抵敵,卻率先逃命,這等無恥之將,要來何用!要不是范雎在潼關死守,嚇退秦軍,還招降一員大將,連潼關都要丟失。傳旨錦衣衛,速速將熊文燦押來京師,論罪治處。”
他轉頭看看楊嗣昌:“楊嗣昌,熊文燦是你舉薦的,當初你說他有平復天下之才,眼下如何?你說!”
這算是質問了,所有人都覺得,楊嗣昌這一次懸了。
楊嗣昌卻是不慌不忙,出班啟奏:“陛下且息雷霆之怒,微臣有一言,敢請上奏。”
崇禎道:“你說吧。”
楊嗣昌道:“陛下,熊文燦其人,確有過人之能,善于料敵心機,施以對策,他招降劉國能,張獻忠等人,即是其能力的體現……”
崇禎怒道:“你還敢為他開解罪責……”
楊嗣昌道:“微臣不敢,請容微臣把話說完。”
崇禎壓下怒氣:“說下去。”
楊嗣昌道:“熊文燦之能力,在于參透人心,度其短長,而非是臨敵對陣,統帥千軍。他在招降幾員賊首之后,自恃功高,居然不思自己的短處,只想立下軍功,以便封爵,實屬貪心不足。如今關中大敗,其責任全在熊某,微臣又豈敢與他開解微臣請啟陛下,將其押還京師治罪,微臣有薦舉不利之罪,也請陛下降旨,微臣愿領責罰。”
這番話,使得殿中群臣都是一愣。沒想到他會這么說.
熊文燦是楊嗣昌一力保舉的,這件事滿朝上下都清楚,大家看到楊嗣昌出班啟奏,都以為他是替熊文燦辯解,也是為自己辯解,他與熊文燦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這也是情有可原。
沒想到楊嗣昌一開口,便將罪責全部推在熊文燦身上,他自己呢?輕描淡寫地掛上一句,薦舉不利之罪,可大可小,這擺明了,是把熊文燦做擋箭牌,也是丟卒保車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