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現黨的執政目標的迫切需要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執政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在近期主要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這些執政目標,需要全黨的共同努力,需要加強和改進黨的地方委員會的工作。
第一,出臺《條例》,加強和改進黨的地方委員會的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小康是人民羣衆的美好願望。小康社會是鄧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以及黨的十七大“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八大提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並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在這個階段,正如習近平所說:“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鉅任務,前進道路並不平坦,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依然嚴峻複雜。如果應對不好,或者發生系統性風險、犯顛覆性錯誤,就會延誤甚至中斷全面建成
小康社會進程。”黨的地方委員會擔負著領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責任,要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團結帶領人民羣衆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穩增長、保民生,破解發展的質量效益低、不平衡、風險防控等難題,如期完成本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必須用《條例》規範自身的行爲,加強和改進自身的工作。
第二,出臺《條例》,加強和改進黨的地方委員會的工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迫切需要。現代化是在科技革命推動下,從英國開始,從歐洲到美洲再到全球,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知識社會,從工業文明到知識文明再到生態文明,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社會變化的過程、狀態和趨勢。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於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爲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的任務。1963年,周恩來提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爲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黨的十二大提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爲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三大提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
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黨的地方委員會肩負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使命,要領導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攻堅克難推進改革,努力實現民富國強、人民民主、文明進步、社會和諧、國家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自覺地用《條例》來要求和規範自己,加強和改進自身的工作。
第三,出臺《條例》,加強和改進黨的地方委員會的工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需要。中國夢是中國人的嚮往和追求。從孫中山的振興中華到李大釗的中華民族之復活,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觀看《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即:經濟發達,政治強大,文化強盛,社會和諧,生態文明;有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2049年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有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和強盛。民族振興,即: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意味著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繁榮;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幸福,即: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經濟上富裕,精神上充實。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緊緊依靠人民,不斷爲人民造福。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重任的黨的地方委員會,要完成這一重大使命,還必須用《條例》來規範行爲,加強和改進自身的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