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為規典”

現在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漢語拼音,很容易掌握漢字的拼讀方法。但是,我國古代卻沒有這些音標符號。那么,古人是怎樣讀音的呢?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有必要了解漢語音韻學發展的知識。

漢語音韻學是一門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沿革。辨析字音中的聲韻,以及它在不同時期分合異同的科學,以研究漢語聲、韻、調三要素為基本內容。我國音韻學起源很早,東漢末年一些學者受到傳入中國的印度梵文拼音原理的啟發,采用反切漢字的方法來注字音。孫炎作《爾雅音義》,被后世奉為反切法的創始人。曹魏李登作《聲韻》,把漢字分為宮、商、角、徵、羽而不分韻部;西晉呂靜作《韻集》仍按宮、商、角、徵、羽分卷,并立韻部。這兩部書是我國最早的韻書。南北朝時期,研究音韻學的人更多,著作多達數十種,形成了“音韻鋒出”的局面。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李概《音譜》、楊休之《韻略》、沈約《四聲》、潘徽《韻纂》、周彥倫《四聲切韻》等等。然而,這些音韻書因作者地緣關系,都夾雜土音,南方語音清切,而病在浮淺鄙俗;北方語音質樸,但病在聲音重濁。另外南方語言夾雜吳、越土音,北方語言混入戎、狄胡音。諸家韻書各是其是,相互非笑,音韻無法統一。當時一些有識之土非常注重校正語音,例如南北朝時期著名音韻學家顏之推就主張用語音比較淳正的金陵、洛陽語音正音。隋朝統一全國以后,陸法言的《切韻》終于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應運而生了。

陸法言,名詞,字法言,以字行,河北臨漳人,隋太子詵馬陸爽之子,官為承奉郎,是隋朝著名的音韻學家。隋文帝初年,陸法言和劉臻、顏之推、盧思道、魏彥淵、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8人共同討論音韻,大家一致認為古今音調不同,各家韻書因依據方言或反切舊文不同而存在分歧,南方吳楚語調過于輕淺,北方燕趙過于重濁,西方秦隴讀去聲象入聲,西南梁益讀平聲象去聲;呂靜等人的韻書各有錯誤,南方和北方取韻不同。大家一起討論南方音系和北方音系各自是非,古今變化,想要選擇精密反切標準,根除注音疏漏錯誤。討論結果多數由顏之推、蕭該最后決定,陸法言筆錄。在后來的10多年中,陸法言參考了各家音韻、字書校訂原來的討論稿。于公元601年編成《切韻》5卷。

《切韻》是我國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韻書,可惜現在除一篇陸法言寫的序文保存下來以外,正文內容全部散失了。近代以來發現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的3種唐寫本,其中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從敦煌盜走的《刊補切韻》殘卷,基本上是陸法言原書的片斷,為我們了解《切韻》一書的內容提供了寶貴材料。

陸法言編撰《切韻》的目的,是要統一南北朝以來南北語音的歧異,他認為如果用于詩文創作,那么語言清濁可以通用;如果要從音韻學角度審正語音,那就應該輕濁有別。由于看到了諸家韻書中的韻部分合存在分歧,《切韻》在分韻方面采取了從分不從合的原則,有些字韻盡管諸家相同,《切韻》也分開。在音韻分類方面更加細致準確。

現在通行的說法是《切韻》共收12158字,如朱天俊、陳宏天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文史工具書手冊》就持此說。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唐封演《聞見記》。然而唐孫愐根據陸法言《切韻》加字編著的《唐韻》序言則說是“今加三千五百字,通舊為一萬五千字”。唐長孫納言為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所作的序言也說“加字六百,用補缺疑”。據此可知,《切韻》收字實際數目應該是11500字左右,封演所說的12158字乃王仁煦增補600字后的數字?!肚许崱饭卜?93韻,其中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每部聲韻分為1卷,平聲字數太多分為2卷,平聲上卷26韻,平聲下卷28韻,共計5卷。在193韻中,所收韻字有些有二三種讀音,分在不同韻中,有的在同一韻中也有二三種讀音,這可能是在符合當時實際語音區別的情況下,兼顧方言、古音的緣故。《切韻》這種分韻體例,是在總結前人基礎上提出的,長孫納言說:“這一體制酌古沿今,無以復加?!边@句話可以作為本書內容的定評。

陸法言在《切韻》序言中只說到經過他們反復討論,確定了統一的音韻,但沒有明確說明統一的標準,因此引發了后人的歧議。一種意見認為《切韻》是綜合古今南北語音,例如清人江永在《古韻標準》一書中說它綜合各地方的語音,細細剖析,審定音切,具有脈絡條理,認為《切韻》代表綜合音韻。另一種意見認為《切韻》統一于一時一地之音,其中有人認為以金陵方言為標準,例如王國維就說它是六朝之音。周法高認為是以長安語音為標準。陳寅恪認為是以洛陽音為標準,他認為北魏、東魏、北齊以來洛陽為天下之中,文化發達,可為南北正音,江南大族又都是從洛陽遷移而去,保留了洛陽之音,因此《切韻》的語音系統和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域相關。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切韻》并非只是綜合南北語音,而是以洛陽、金陵語音綜合形式為基礎,參考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讀書音而定的。周祖謨認為《切韻》是一部極有系統而且審音從嚴的韻書,它的音系不是單純以某一地方行用的方言為標準,而是根據南方士大夫所使用的稚音和書音,折衷南北異同而制定的一個嚴整的音系。這個系統既然是由南北文學之士共同討論制定的,必然和南北語言都能相適應,是公元6世紀文學語言的代表系統。

上面各家的爭論中,周祖謨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在相互討論音韻的8人中,劉臻、蕭該是南方人,盧思道、魏彥淵、李若是北方人,辛德源、薛道衡是西北人,顏之推更是出身南方士族,又長期定居北方,精通南北語言。既然經過大家討論決定,可以說諸人都同意顏之推、蕭該的韻類,不可能是一時一地的方言。顏之推說他們的討論是折衷于金陵、洛下;陸法言說是討論南北音韻是非、古今音韻變化;魏彥淵也說經過反復討論,疑難問題都解決了,當事人的這些說法更直接證明了《切韻》的綜合韻書性質?!肚许崱芳炔皇悄骋坏胤降姆窖皂嵳Z,更不是簡單地混合各地方言和古今語音,而是一部以實際的雅音如字書音讀為依據的系統完整的韻書。顏之推本人非常注重標準語音,一事一物不經過考察不敢隨便說,他家的孩子從小就學習正確的發音,可知他精通正音。陸法言也談到《切韻》是以前代和當代的字書為依據,考訂諸家音韻是非而成。正因為他們態度認真、取舍有法,《切韻》才得以反映當時社會上認同的標準語音,基本上可以作為公元6世紀共同語音音系的漢語代表作。正因為這樣,這部書才得到后人很高的評價和重視,王仁煦說《切韻》出現后“時俗共重,以為規典”,長孫納言說它“酌古沿今,無以加也”。自從有了《切韻》一書,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韻書都失去了存在價值,逐漸散佚;后世學者都通過這部書推究上古和中古音韻,可見它為音韻學奠定了基礎。

但是,《切韻》也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收的字少,而且不正書形,解釋字義簡缺。因此,唐代有不少人為它加字、箋注。其中比較著名的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對《切韻》錯字缺字做了訓補,并增加600字,同時在辨別字的形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彌補了陸法言的不足。愐《唐韻》為《切韻》加字3500,并增加了注解,不但注釋字義,而且諸如州縣名號、姓氏源流,事物名稱、異聞傳聞都引證古書加以說明。李舟《切韻》以類排列韻部,四聲次序順承不亂,奠定了宋代《廣韻》的基礎。

根據上面的文字分析,我們可以對失傳的陸法言《切韻》有一個基本完整的認識。

《切韻》是綜合古今南北多種語言,吸取前人韻書各種長處而寫成的一部音韻著作,由于它所代表的音系是南北朝隋代的社會標準語音,所以后人不論考正古音還是撰著詩文,都奉《切韻》為典范。唐宋兩朝的韻書在體例上都和陸法言的韻書同屬一系,可見,《切韻》對奠定音韻學的基礎是有功績的。正因為如此,我國著名學者范文瀾先生把隋朝《切韻》統一了漢語書面聲韻和秦朝小篆統一了六國文字相提并論,認為它們對國家的統一事業都是一種重大的貢獻。

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8章 堯舜讓位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術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章 少康中興第98章 鴻 門 宴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55章 鐘嶸作《詩品》第210章 以少勝多采石戰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5章 陳后主亡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第197章 韓干畫馬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90章 張說不做偽證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章 管鮑之交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86章 屈原沉江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志》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8章 堯舜讓位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50章 徐霞客漫游神州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39章 孔子周游列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26章 一只眼的石人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4章 三皇世紀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
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8章 堯舜讓位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術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章 少康中興第98章 鴻 門 宴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55章 鐘嶸作《詩品》第210章 以少勝多采石戰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5章 陳后主亡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第197章 韓干畫馬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90章 張說不做偽證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章 管鮑之交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86章 屈原沉江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志》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8章 堯舜讓位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50章 徐霞客漫游神州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39章 孔子周游列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26章 一只眼的石人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4章 三皇世紀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岗巴县| 唐河县| 盘锦市| 囊谦县| 高安市| 宣城市| 唐海县| 张家界市| 湖州市| 吐鲁番市| 通许县| 石泉县| 巢湖市| 阿坝县| 曲周县| 乐安县| 沅江市| 延长县| 香河县| 长宁县| 吉木萨尔县| 天柱县| 崇礼县| 麻阳| 九台市| 池州市| 偃师市| 确山县| 中方县| 商河县| 界首市| 安溪县| 宜城市| 沙雅县| 阿拉善左旗| 文登市| 南涧| 襄垣县| 抚顺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