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漢語拼音,很容易掌握漢字的拼讀方法。但是,我國古代卻沒有這些音標符號。那么,古人是怎樣讀音的呢?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有必要了解漢語音韻學發展的知識。
漢語音韻學是一門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沿革。辨析字音中的聲韻,以及它在不同時期分合異同的科學,以研究漢語聲、韻、調三要素為基本內容。我國音韻學起源很早,東漢末年一些學者受到傳入中國的印度梵文拼音原理的啟發,采用反切漢字的方法來注字音。孫炎作《爾雅音義》,被后世奉為反切法的創始人。曹魏李登作《聲韻》,把漢字分為宮、商、角、徵、羽而不分韻部;西晉呂靜作《韻集》仍按宮、商、角、徵、羽分卷,并立韻部。這兩部書是我國最早的韻書。南北朝時期,研究音韻學的人更多,著作多達數十種,形成了“音韻鋒出”的局面。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李概《音譜》、楊休之《韻略》、沈約《四聲》、潘徽《韻纂》、周彥倫《四聲切韻》等等。然而,這些音韻書因作者地緣關系,都夾雜土音,南方語音清切,而病在浮淺鄙俗;北方語音質樸,但病在聲音重濁。另外南方語言夾雜吳、越土音,北方語言混入戎、狄胡音。諸家韻書各是其是,相互非笑,音韻無法統一。當時一些有識之土非常注重校正語音,例如南北朝時期著名音韻學家顏之推就主張用語音比較淳正的金陵、洛陽語音正音。隋朝統一全國以后,陸法言的《切韻》終于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應運而生了。
陸法言,名詞,字法言,以字行,河北臨漳人,隋太子詵馬陸爽之子,官為承奉郎,是隋朝著名的音韻學家。隋文帝初年,陸法言和劉臻、顏之推、盧思道、魏彥淵、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8人共同討論音韻,大家一致認為古今音調不同,各家韻書因依據方言或反切舊文不同而存在分歧,南方吳楚語調過于輕淺,北方燕趙過于重濁,西方秦隴讀去聲象入聲,西南梁益讀平聲象去聲;呂靜等人的韻書各有錯誤,南方和北方取韻不同。大家一起討論南方音系和北方音系各自是非,古今變化,想要選擇精密反切標準,根除注音疏漏錯誤。討論結果多數由顏之推、蕭該最后決定,陸法言筆錄。在后來的10多年中,陸法言參考了各家音韻、字書校訂原來的討論稿。于公元601年編成《切韻》5卷。
《切韻》是我國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韻書,可惜現在除一篇陸法言寫的序文保存下來以外,正文內容全部散失了。近代以來發現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的3種唐寫本,其中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從敦煌盜走的《刊補切韻》殘卷,基本上是陸法言原書的片斷,為我們了解《切韻》一書的內容提供了寶貴材料。
陸法言編撰《切韻》的目的,是要統一南北朝以來南北語音的歧異,他認為如果用于詩文創作,那么語言清濁可以通用;如果要從音韻學角度審正語音,那就應該輕濁有別。由于看到了諸家韻書中的韻部分合存在分歧,《切韻》在分韻方面采取了從分不從合的原則,有些字韻盡管諸家相同,《切韻》也分開。在音韻分類方面更加細致準確。
現在通行的說法是《切韻》共收12158字,如朱天俊、陳宏天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文史工具書手冊》就持此說。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唐封演《聞見記》。然而唐孫愐根據陸法言《切韻》加字編著的《唐韻》序言則說是“今加三千五百字,通舊為一萬五千字”。唐長孫納言為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所作的序言也說“加字六百,用補缺疑”。據此可知,《切韻》收字實際數目應該是11500字左右,封演所說的12158字乃王仁煦增補600字后的數字?!肚许崱饭卜?93韻,其中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每部聲韻分為1卷,平聲字數太多分為2卷,平聲上卷26韻,平聲下卷28韻,共計5卷。在193韻中,所收韻字有些有二三種讀音,分在不同韻中,有的在同一韻中也有二三種讀音,這可能是在符合當時實際語音區別的情況下,兼顧方言、古音的緣故。《切韻》這種分韻體例,是在總結前人基礎上提出的,長孫納言說:“這一體制酌古沿今,無以復加?!边@句話可以作為本書內容的定評。
陸法言在《切韻》序言中只說到經過他們反復討論,確定了統一的音韻,但沒有明確說明統一的標準,因此引發了后人的歧議。一種意見認為《切韻》是綜合古今南北語音,例如清人江永在《古韻標準》一書中說它綜合各地方的語音,細細剖析,審定音切,具有脈絡條理,認為《切韻》代表綜合音韻。另一種意見認為《切韻》統一于一時一地之音,其中有人認為以金陵方言為標準,例如王國維就說它是六朝之音。周法高認為是以長安語音為標準。陳寅恪認為是以洛陽音為標準,他認為北魏、東魏、北齊以來洛陽為天下之中,文化發達,可為南北正音,江南大族又都是從洛陽遷移而去,保留了洛陽之音,因此《切韻》的語音系統和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域相關。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切韻》并非只是綜合南北語音,而是以洛陽、金陵語音綜合形式為基礎,參考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讀書音而定的。周祖謨認為《切韻》是一部極有系統而且審音從嚴的韻書,它的音系不是單純以某一地方行用的方言為標準,而是根據南方士大夫所使用的稚音和書音,折衷南北異同而制定的一個嚴整的音系。這個系統既然是由南北文學之士共同討論制定的,必然和南北語言都能相適應,是公元6世紀文學語言的代表系統。
上面各家的爭論中,周祖謨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在相互討論音韻的8人中,劉臻、蕭該是南方人,盧思道、魏彥淵、李若是北方人,辛德源、薛道衡是西北人,顏之推更是出身南方士族,又長期定居北方,精通南北語言。既然經過大家討論決定,可以說諸人都同意顏之推、蕭該的韻類,不可能是一時一地的方言。顏之推說他們的討論是折衷于金陵、洛下;陸法言說是討論南北音韻是非、古今音韻變化;魏彥淵也說經過反復討論,疑難問題都解決了,當事人的這些說法更直接證明了《切韻》的綜合韻書性質?!肚许崱芳炔皇悄骋坏胤降姆窖皂嵳Z,更不是簡單地混合各地方言和古今語音,而是一部以實際的雅音如字書音讀為依據的系統完整的韻書。顏之推本人非常注重標準語音,一事一物不經過考察不敢隨便說,他家的孩子從小就學習正確的發音,可知他精通正音。陸法言也談到《切韻》是以前代和當代的字書為依據,考訂諸家音韻是非而成。正因為他們態度認真、取舍有法,《切韻》才得以反映當時社會上認同的標準語音,基本上可以作為公元6世紀共同語音音系的漢語代表作。正因為這樣,這部書才得到后人很高的評價和重視,王仁煦說《切韻》出現后“時俗共重,以為規典”,長孫納言說它“酌古沿今,無以加也”。自從有了《切韻》一書,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韻書都失去了存在價值,逐漸散佚;后世學者都通過這部書推究上古和中古音韻,可見它為音韻學奠定了基礎。
但是,《切韻》也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收的字少,而且不正書形,解釋字義簡缺。因此,唐代有不少人為它加字、箋注。其中比較著名的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對《切韻》錯字缺字做了訓補,并增加600字,同時在辨別字的形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彌補了陸法言的不足。愐《唐韻》為《切韻》加字3500,并增加了注解,不但注釋字義,而且諸如州縣名號、姓氏源流,事物名稱、異聞傳聞都引證古書加以說明。李舟《切韻》以類排列韻部,四聲次序順承不亂,奠定了宋代《廣韻》的基礎。
根據上面的文字分析,我們可以對失傳的陸法言《切韻》有一個基本完整的認識。
《切韻》是綜合古今南北多種語言,吸取前人韻書各種長處而寫成的一部音韻著作,由于它所代表的音系是南北朝隋代的社會標準語音,所以后人不論考正古音還是撰著詩文,都奉《切韻》為典范。唐宋兩朝的韻書在體例上都和陸法言的韻書同屬一系,可見,《切韻》對奠定音韻學的基礎是有功績的。正因為如此,我國著名學者范文瀾先生把隋朝《切韻》統一了漢語書面聲韻和秦朝小篆統一了六國文字相提并論,認為它們對國家的統一事業都是一種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