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十八章 崇德

自桓溫行廢立之事、司馬昱登基之後,崇德太后褚蒜子便“隱居”在崇德宮中,久不問國事。然而僅僅一年不到時間,鹹安二年九月中,司馬昱駕崩於宮中,而即將立爲新君的太子司馬曜年僅十歲,於是皇帝駕崩當晚,在王謝的主持之下,匆匆會集的羣臣再次請出崇德太后臨朝。

此時此刻,桓溫留在建康的左膀右臂,郗超與毛安之並不在朝上。毛安之早已出城趕赴京口,欲圖召回那五千禁軍;郗超聽到司馬昱的死訊,一猜便知是王謝下的手,頓時驚懼莫名,不想王謝如此狠辣;他害怕自己會被清洗,趕忙躲了起來,只待天亮時分尋個機會混出城去,找桓溫報信。

大殿之上,王謝三人悲慼滿面,跪倒在地,慎重地將先帝遺詔奉上。自然,這份遺詔與他三人合力炮製的那份假詔一般無二。

崇德太后接過遺詔,目無表情地掃過一遍,輕輕將之交給了一箇中官。那中官會意,當即宣讀起來,大意便是傳位給太子司馬曜,並請大司馬桓溫入京輔政云云。

話音剛落,朝堂上已然吵成了一團。桓黨大爲不滿,高聲喧譁起來,有人說道:“太子年幼,難以服衆(zhòng)!事關國家社稷,茲事體大,既然先帝請大司馬輔政,何不等大司馬還朝再行議定?”這些人可謂膽大包天,這番話對皇室乃至正在殿中的崇德太后毫無敬畏之心,他們卻照說無誤。可當事人褚蒜子明明聽到了,卻並未震怒失色,面上依舊平靜一片。

爆脾氣的王坦之大怒,咆哮道:“大膽!此乃先帝遺詔,爾等怎敢抗旨不遵?太子雖然年幼,可如今有崇德太后臨朝攝政,國家社稷焉能不穩(wěn)?”

桓黨聲音小了些,可依然是嘰嘰喳喳,不久又有膽大的人出來搶白:“先帝只說請大司馬輔政,何時又請崇德太后臨朝了?”這句話出來,褚蒜子的臉色一變,似乎蒼白了三分,卻還是一言未發(fā);王坦之也給噎住了,一時找不出話來頂回去。

桓黨頓時氣勢大盛,聲音高了幾分,紛紛鬧道:“茲事體大,待大司馬還朝再行議定!”

便在這時,王彪之大步跨了出來。只見他笑容可掬,滿臉和氣,說道:“諸位,且聽我一言!”

王彪之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更皆位居尚書左僕射,在這殿中那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存在,他要開口說話,大夥兒還是要給些面子的,場中頓時安靜下來。桓黨那邊也停了嘴,倒不是因爲他等尊重老臣,事緣當初桓溫行廢立之事時,由於沒有先例,導致自桓溫以下竟然無人知曉典則,弄得場面極其尷尬,還是王彪之出馬替桓溫解了圍。事後桓溫對王彪之大加讚賞,上行下效,桓黨之人對王彪之的態(tài)度一向還算客氣。

王彪之清了清嗓子道:“天子崩,太子立,此事天經(jīng)地義,大司馬乃國之柱石,豈有異議?這等事,爾等若是跑去找大司馬相詢,非是我王彪之在這裡說誑語,必遭大司馬斥責!”

王彪之這話說的太有水平了,明面上擡高了桓溫,實際卻是在利用桓溫自身來壓制眼前這些桓黨。桓黨這下沒話說了,誰不知道桓溫那好虛名的性子?如今老王把話擱在這了,你再要說死等桓溫還朝,那不就是譏笑桓溫不懂禮法?

謝安暗暗讚了一聲:叔虎兄老而彌堅也!

大殿上一片沉默,這時候崇德太后總算開了口:“王僕射言之有理!”今日的褚蒜子大約是心事滿腹,總是保持著緘默,可這時事涉太子司馬曜能否順利接班,爲了司馬家的社稷延續(xù),她終於還是動作了。

謝安一喜,趕忙接腔道:“奉太后懿旨,立太子司馬曜爲帝!茲事體大,事不宜遲,即行大禮!”

褚蒜子一驚:什麼?現(xiàn)在就立新君?未免也太倉促了罷?她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可想了一想,終於還是點了點頭,於是便有禮官大聲宣禮起來。事起突然,殿上頓時變得亂哄哄的,然而在王謝的勉力維持下,程序還是一步步走了下來。太子司馬曜給帶到殿上,羣臣有的山呼萬歲,有的罵罵咧咧,鬧劇般完成了一場極爲簡陋的登基大典。

先帝纔剛逝去半天便讓新君登基,此事其實頗有些於理不合,然而值此紛亂之局,王彪之與謝安挺身而出,一通和稀泥居然變成了一言九鼎,事兒就這麼定了。當然考慮實情,一切禮儀從簡,待日後再行補啓,擬先帝諡號爲簡文,新君年號則沿襲先帝之鹹安年號,至第二年再行改元。

其實王謝在遺詔上做了手腳,已然暫時保住了大晉社稷,太子也好,其他皇子也罷,只要他姓司馬,誰做皇帝並沒有那麼重要。可今日桓黨借太子年幼來做文章,頓時把王謝給惹惱了,索性橫下心來,硬撐太子司馬曜當場上位。這麼一來愈加鞏固了***朝的大義名分,此外還有個好處,那就是新君心中的天平自然而然地傾向王謝一黨,更難被桓黨迷惑乃至威脅了。

夜已深,建康宮裡卻依舊人聲鼎沸,百官如打了雞血一般,個個面紅耳赤,精神百倍。縱觀歷史這一幕也極少發(fā)生,然而今夜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夜晚,還遠遠沒到結(jié)束的時候。

桓黨稀裡糊塗的敗了一仗,心中自然是不服氣的,安生了一陣子之後,又有人嗡嗡作聲起來:“今夜便讓他等猖狂一時,明日桓公到建康時候,且看他等還笑不笑得出來!”

這聲音不算響亮,卻終於還是落到了崇德太后褚蒜子的耳中。

褚蒜子並不是第一次臨朝攝政,細算起來,自建元二年(公元344年)開始,直到去年桓溫廢海西公,她已經(jīng)斷斷續(xù)續(xù)臨朝二十餘年,絕對算得上大晉國的定海神針。可惜時移勢易,這根定海神針不但老了,更生了鏽,再不復昔日的英氣。

大約是有晉以來從來沒人能做到桓溫這樣權勢熏天,讓皇室式微到了極處,又或者去年的那場大殺戮徹底擊碎了褚太后的自信,她耳間充斥著“明日桓公便要入建康”的話語,轉(zhuǎn)頭看了看新君司馬曜瘦弱的肩頭與茫然的眼神,一陣心悸:是啊!桓溫就要到了,我司馬家的孤兒寡母,又該如何自處呢?

桓黨的聲音愈發(fā)大了,不停地灌入崇德太后的耳中,怎麼也驅(qū)散不了,褚蒜子覺著腦殼也生疼了起來。恍忽間桓溫的臉孔獰笑著出現(xiàn)在她的眼前,帶著說不出的譏諷之意,緩緩向她撲來。。。褚蒜子心頭猛地一緊,驚叫出聲:“不要!”

聲音尖銳,讓滿殿的嗡嗡聲瞬間消失無蹤。王黨、桓黨、騎牆黨、無黨。。。人人都露出驚愕之色,直勾勾看向了素來端莊無暇的崇德太后。

只是一個長長的呼吸,崇德太后褚蒜子便回覆了端靜之色,也打定了主意:大司馬來了!他每次來建康,總是有人會死,也有人能活下去。。。司馬家的孤兒寡母一定要活下去!所以,讓該死的人去死罷!

於是她開了口:“皇帝年幼,哀家身體也大不如前。。。爲國家社稷計,哀家以爲,當請大司馬行周公居攝故事,入朝攝政!哀家記得,先帝也曾有過此意,還曾寫過信請大司馬入朝攝政。”在亂了分寸的褚蒜子心裡,這些話彷彿就是一道護身符,能夠保佑自己與新君免受桓溫的屠戮。

褚蒜子的聲音很平靜,絲毫看不出方纔她竟然失聲驚呼過,可這平靜的聲音卻如熱帶驚雷一般,震得滿朝文武站立不穩(wěn)!

桓黨那裡立時炸開了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王黨則發(fā)出一陣唏噓之聲,王坦之眼中寫滿了失望之色:我等拼死衛(wèi)護你司馬家的社稷,始有今日小小成就,太后你怎能如此?

老滑頭王彪之也急紅了眼:桓溫再是高傲,再是好虛名,可上次吃了那麼大的虧,想必這次斷然不會再放過了!太后糊塗啊,請桓溫攝政,不就等於是將社稷拱手相送?一念至此,他又一次跳出班隊,大聲道:“太后,諸位同僚,請聽我一言!”

褚蒜子沒有接話,桓黨那邊卻轟然大笑起來:當我們是傻子麼?還聽你一言?笑聲縈繞在大殿的每一個角落,王彪之想說話,卻連自己都聽不大清楚。

冷眼旁觀的謝安突然爆發(fā)起來:“驍騎將軍段隨何在?”

“在!”一聲虎吼,人高馬大、滿臉殺氣的段隨虎步龍行而來,腰間的佩刀甩動,撞在厚實的盔甲上發(fā)出嘭嘭之聲。所到之處,百官紛紛退避。

殿外腳步聲大起,費連阿渾,劉裕,張威,昌隆兄弟,染干津,皇甫勳。。。二十名驍騎軍將領身著一色鐵甲,腰懸闊背長刀,兇神惡煞般闖了進來,整齊的在段隨身後立定。不消說,這是謝安的安排,否則這些低級軍官焉能上得了朝堂?不過話說回來,此刻建康城內(nèi)外,又有誰能擋得住驍騎軍的腳步?

謝安向著段隨點了點頭,大聲道:“段將軍!新君甫立,朝堂秩序不穩(wěn),還望段將軍維持之,但有敢於騷亂朝堂者,殺無赦!”

段隨一揮手,驍騎軍衆(zhòng)將很知趣的向著褚太后以及小皇帝行了大禮,接著齊聲高喊:“願爲太后、皇帝盡忠!敢有騷亂朝堂者,殺無赦!”這些都是血氣方剛的百戰(zhàn)死士,他們的話音、動作乃至眼神全都明白無誤的告訴在場之人:你敢亂動,我就敢亂砍!

事到如今,這滿朝文武裡面,知道的,不知道的,終於都醒悟過來:難怪王謝有恃無恐,鬧半天段隨這廝是個無間道啊!

方纔還很囂張的桓黨人士倒吸了一口涼氣,終於想明白了,桓公雖然威懾天下,無往不勝,可終究要到明日才能趕來,今夜,建康是屬於王謝的!

於是桓黨人士不再作聲——只是耐心等一晚的事兒,何必急著做那冤死鬼?況且他們的首腦人物,如郗超、毛安之並不在當場,出頭的事兒本就輪不到自己罷?

王彪之滿意地點點頭,親善的笑容重又出現(xiàn)在他的臉上,開口道:“啓稟太后,邀大司馬行周公居攝故事,此事非同小可,不可輕談啊!先帝確曾寫過此信,然而大司馬已經(jīng)上了奏表,固辭不受。太后再邀,想必大司馬也還是再三謙讓,如此三番五次下來,世人還道大司馬有什麼企圖,於大司馬名望有損啊!”

王彪之這番話可謂是故技重施,再次抓住桓溫好虛名的死穴,一把將死了他。桓溫的確拒絕過入朝攝政,可若是你不提,我不提,大夥兒一齊裝孫子,那去攝政一把倒也無妨;不想王彪之這老狐貍又在大庭廣衆(zhòng)之下特意把此事強調(diào)了一遍,這下子除非桓溫真的肯放下虛名,否則是再也不可能答應攝政一事了。

桓黨簡直氣炸了肺,只是礙著那幫兇惡軍漢不敢造次,於是一齊看向崇德太后。褚蒜子沉吟了半晌,開口道:“也罷!總不能損了大司馬的聲望,此議就此作罷!”

她的聲音依然平靜如常,心中卻已是翻江倒海:終究是司馬家的天下,若有一分機會能夠保住,那便試一試罷。。。反正有人願意出頭做那壞人,想必大司馬也怪不到我這孤兒寡母身上罷?

第六章 滶水第四十九章 長談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北第五十章 桓氏第七十五章 成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魚鱠第九章 桓溫第一百六十八章 終章第七十六章 忠烈第二十二章 八叔第一百二十六章 廷議第十六章 朝堂第八十三章 攜手第十三章 青青第六章 滶水第五十八章 陰鬱第五十三章 動手第三十二章 捉弄第四十一章 軍報第六十六章 出征第五十一章 清河第二十四章 廢立第一百一十三章 牆倒第一百二十五章 勇士第一百零二章 鄉(xiāng)民第六十六章 出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負人第二十七章 副使第一百一十三章 牆倒第六十九章 江淮第十四章 虛言第一百五十四章 卻月第一百三十章 乙亥第四十五章 孫恩第十七章 周虓第一百一十六章 肚量第四十章 蒼老第四十三章 來信第一百一十九章 肘腋第一百三十三章 無義第一百三十章 乙亥第二十一章 鰣魚第一百三十八章 捨得第一百六十章 爭功第九十六章 宮城第十三章 青青第七章 切磋第四十七章 坑爹第九十四章 九錫第四十六章 水戰(zhàn)第三十二章 捉弄第二十二章 八叔第二十二章 醒目第六十三章 誅心第四十二章 祖孫第八十二章 鬥法第八十八章 草木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悔第九十章 誤會第十章 郗超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殺第九十一章 偏師第一百四十八章 負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城第一百零七章 故都第二十一章 從石第四十九章 桓衝第一百二十章 不死第十章 郗超第五十五章 氣怒第二十章 別院第六十九章 江淮第一百四十九章 白髮第一百四十八章 負人第二十九章 威赫第九十二章 潞川第一百三十二章 抉擇第九十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彭城第九十七章 雙姝第一百四十五章 職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牆倒第八十五章 苻錦第一百四十二章 青溪第四十七章 擒虎第五十章 鄧同第六十四章 盧悚第三十六章 道安第三十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章 蕩陰第一百三十六章 烈酒第七十一章 長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軍第七十章 梗陽第五十五章 高蓋第九十章 誤會第五十三章 晴兒第四章 春寒第一百六十七章 英雄第七十章 梗陽
第六章 滶水第四十九章 長談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北第五十章 桓氏第七十五章 成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魚鱠第九章 桓溫第一百六十八章 終章第七十六章 忠烈第二十二章 八叔第一百二十六章 廷議第十六章 朝堂第八十三章 攜手第十三章 青青第六章 滶水第五十八章 陰鬱第五十三章 動手第三十二章 捉弄第四十一章 軍報第六十六章 出征第五十一章 清河第二十四章 廢立第一百一十三章 牆倒第一百二十五章 勇士第一百零二章 鄉(xiāng)民第六十六章 出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負人第二十七章 副使第一百一十三章 牆倒第六十九章 江淮第十四章 虛言第一百五十四章 卻月第一百三十章 乙亥第四十五章 孫恩第十七章 周虓第一百一十六章 肚量第四十章 蒼老第四十三章 來信第一百一十九章 肘腋第一百三十三章 無義第一百三十章 乙亥第二十一章 鰣魚第一百三十八章 捨得第一百六十章 爭功第九十六章 宮城第十三章 青青第七章 切磋第四十七章 坑爹第九十四章 九錫第四十六章 水戰(zhàn)第三十二章 捉弄第二十二章 八叔第二十二章 醒目第六十三章 誅心第四十二章 祖孫第八十二章 鬥法第八十八章 草木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悔第九十章 誤會第十章 郗超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殺第九十一章 偏師第一百四十八章 負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城第一百零七章 故都第二十一章 從石第四十九章 桓衝第一百二十章 不死第十章 郗超第五十五章 氣怒第二十章 別院第六十九章 江淮第一百四十九章 白髮第一百四十八章 負人第二十九章 威赫第九十二章 潞川第一百三十二章 抉擇第九十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彭城第九十七章 雙姝第一百四十五章 職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牆倒第八十五章 苻錦第一百四十二章 青溪第四十七章 擒虎第五十章 鄧同第六十四章 盧悚第三十六章 道安第三十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章 蕩陰第一百三十六章 烈酒第七十一章 長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軍第七十章 梗陽第五十五章 高蓋第九十章 誤會第五十三章 晴兒第四章 春寒第一百六十七章 英雄第七十章 梗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周至县| 九台市| 钟祥市| 阿坝| 安多县| 中方县| 凉山| 明光市| 西安市| 南靖县| 汶川县| 康保县| 泰和县| 秦安县| 房山区| 华容县| 城步| 金寨县| 湛江市| 北海市| 名山县| 聂拉木县| 承德县| 岳普湖县| 祁门县| 尚志市| 绥芬河市| 崇州市| 长宁县| 拜城县| 石泉县| 海丰县| 建始县| 新蔡县| 伊春市| 普定县| 南安市| 灵寿县| 丘北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