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這邊風風火火,百廢待興,形勢可謂一片大好。然而誰也不曾料到,遠在幾千裡之外的樑益兩州卻在短時間內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境!
事情的起由說來還得怪晉國的梁州刺史楊亮。也不知這廝患了什麼失心瘋,居然在寧康元年八月裡,派遣其子楊廣悍然出兵,進襲秦國的南秦州,目標直指仇池。
話說秦國進取晉國之心久矣,早在平滅燕國之後,就曾在東路做過幾次嘗試,奈何石橋、桃山、武原三戰(zhàn)皆敗,損失慘重,這才老實了許多;中路荊襄地區(qū)長期爲桓氏經(jīng)營,晉國的精兵多存於此,秦國倒也不敢輕啓戰(zhàn)端;如此,苻堅便把突破口放到了西路,由是派鎮(zhèn)南將軍楊安出兵,一舉攻滅了仇池國,打開了通往晉國樑州之門。
自從兩年前楊安平滅仇池國以來,一直就在仇池厲兵秣馬,單等一個好時機入侵晉國西路。楊亮主動來犯,簡直就是瞌睡時候有人送上了枕頭,這等好機會焉容錯過?當即雷霆出擊。
楊廣這等後輩小子如何是百戰(zhàn)老將楊安的對手?何況楊安籌謀已久,麾下更是兵精將猛?於是一戰(zhàn)之下,楊廣全軍覆沒,本人也落得個兵敗身亡。
楊安趁勢進兵,連戰(zhàn)連勝之下,沿路戍守望風而逃,很快推進到了梁州州治漢中。楊安兵圍漢中,楊亮只得退守磬險。苻堅聞訊大喜,急調前禁將軍毛當、揚武將軍姚萇、射聲校尉徐成、秘書監(jiān)朱肜、益州刺史王統(tǒng)等率軍來援。
楊安由是兵力大增,當下兵分兩路,一路以朱肜、王統(tǒng)爲首,兩萬人馬出漢川,繼續(xù)追擊楊亮;另一路則由毛當、姚萇、徐成率領,三萬大軍南下直取劍閣,不但要全取梁州,更欲圖謀益州。
楊亮連戰(zhàn)皆敗,兵員所剩無幾,倉促間糾集了一萬多巴獠人(巴蜀之地的土著)迎戰(zhàn),結果在青谷被朱肜、王統(tǒng)打得全軍覆沒,本人也遁去無蹤。漢中遂成孤城,很快爲楊安所破,由此,晉國的梁州爲秦國所得。
再說毛當、姚萇、徐成那一路。從梁州入益州本有劍閣天險相阻,可惜晉國的梓幢太守周虓就是個蒙祖蔭上位的世家子,有文才卻完全不知兵,居然把主力放在涪城(梓潼郡治)而不是劍閣,結果劍閣天險爲徐成輕取。秦軍隨即兵進涪城,這下子周虓慌了手腳。
大敵當前,周虓卻昏招迭出。這廝想的不是集中兵力迎敵,卻是自己家人的安危,竟然又分出幾千步騎護送自己的母親與妻子,想循西漢水撤往江陵。結果被姚萇偵知,一陣猛衝之後,盡數(shù)被俘。周虓得到母妻被俘的消息,長嘆一聲,打開涪城的城門投降。
(周虓此人相當有意思,筆者在這裡費點筆墨,帶讀者看看魏晉人物的風采。周虓丟劍閣、獻梓潼固然該殺,但他卻又是個有骨氣的大孝子。到了秦國之後,苻堅想用其爲尚書郎,周虓說道:“我世受晉朝厚恩,若非老母被俘,絕不會降秦。如今母子平安,我已心滿意足。休說區(qū)區(qū)一個秦國郎官,王侯我也不做。”由此可見,此人其實是相當有氣節(jié)的,只是因爲至孝才獻城投秦)
(這還不算,周虓每次見到苻堅,竟敢直呼其爲“氐賊”!一次參加元日大典,秦軍儀衛(wèi)盛大,苻堅便問:“晉國的元日大典能比得上大秦的嗎?”結果周虓厲聲回答:“我只看到犬羊相聚,何敢比擬天朝?”秦國羣臣大怒,屢次請苻堅殺他,苻堅卻笑而不依。再後來周虓變本加厲,不但試圖逃亡,還曾聯(lián)絡他人刺殺苻堅;苻堅卻依然繞過了他,只是將他流放,直到後來病死。從這些史料來看,魏晉人物真是太有個性,滿紙都能讀出濃濃的人性。這些軼事能夠發(fā)生,固然是因爲周虓至情至性,又何嘗不是因爲苻堅寬厚大度呢?)
晉國寧康元年(秦國建元九年)十一月,梓潼失守,通往益州腹地的大門被敲開了,晉國益州刺史周仲孫慌忙組織軍馬,前往綿竹阻擊秦軍。
與此同時,姍姍來遲的晉國援軍也終於進入了蜀地?;感n所部遠在姑孰,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只得派出段隨的五千驍騎軍,憑藉騎兵無與倫比的機動性千里馳援。驍騎軍到達江陵後,與桓豁的部將江夏相竺瑤合兵一處,總計兩萬步騎,浩浩蕩蕩向西開去,行軍日久,此時已近綿竹。
。。。。。。
廣闊的蜀中平原上,晉國援軍惶惶而行,士氣說不出的低落。時值秋冬,冷風呼號,淒雨瀰漫,天地間一片蕭瑟;一路而來,但見人煙寥寥,雞犬不聞,千里沃野盡作了鼠蛇相爭之地,哪裡還有一絲天府之國的氣象?
“照理說周仲孫的軍馬正在綿竹與秦軍對峙,這大後方不應當是如此悽敗的模樣???”江夏相竺瑤神情凝重,喃喃自語:“莫不是前線已然兵敗?”
身邊的段隨微微一笑,說道:“並無戰(zhàn)報送來,想必周刺史還在綿竹。我等還是速速趕到綿竹爲好!”
竺瑤不敢茍同:“還是小心些爲好!倘若真?zhèn)€綿竹已失,秦軍怕是都已打去成都了。嘿嘿!若真是那樣,我等再行魯莽急進,休說救援無功,怕是自身都要難保!”
竺瑤所言不無道理,畢竟眼前的景象太是不正常。段隨想了一想,正色道:“前番周刺史的軍報裡,言秦軍攻勢甚篤,急盼我等支援。軍情緊急,真要是耽誤了綿竹周刺史那裡,朝廷定然怪罪下來。這樣罷,我驍騎軍馬快,先往綿竹趕去。就請竺將軍率部緩步跟來,以爲後援,如何?”
竺瑤還待相勸,卻見段隨面色堅毅,應是心意已決,便點了點頭,說道:“也只好如此了。從石此去,還望處處小心!”段隨拱手致謝。
於是在段隨的大喝聲中,五千驍騎軍滾滾而去。竺瑤則率領一萬五千步軍慢慢跟進,另外派出大量斥候,四處查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