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戰區“軍號”行動的主體任務,以六十四軍二零九師八月二日乘火車抵達順化而告結束,然后就是部隊的按駐防及守備地點進行展開了。
謝昌云計劃是以六十四軍和新五軍以集團形式分別駐扎于中圻和北圻,三個暫編獨立師分散于各地擔任地方守備,新二軍則撤回境內暫時駐扎在憑祥一帶,作為戰區預備隊,擔任隨時支援欽州和印度支那的機動力量。
整個行動初步統計共擊斃法軍三百八十一人,安南軍一百二十四人;收繳法軍輕重機槍兩千七百七十余挺、沖鋒槍一千八百余支、火炮(含迫擊炮、戰防炮)三百五十余門、坦克裝甲車七十二輛、飛機二十六架、巡洋艦兩艘、驅逐艦五艘、運輸機兩艘、登陸艦兩艘、炮艇八艘、掃雷艇兩艘;另有浮橋器材、機械、車輛等一大批。
加上五百萬法郎的賠款和第一個月的住軍費十二點五萬英鎊,四戰區所獲錢物折合法幣五千六百八十余萬元,為歷次作戰的最大收獲,把陳濟棠等笑得嘴都合不攏,聯勤司令王相禮更是讓手下把算盤撥了一遍又一遍。
最后,陳濟棠等怎么都不肯對謝昌云讓步了,硬是給何欣怡申報了一枚三等寶鼎勛章。
寶鼎勛章非指揮或作戰軍人極難獲得,其中三等為校官可獲最高等級。這枚勛章申報到軍事委員會,蔣介石沒有不批準的道理。
但蔣介石也是苦樂兼半!
幾乎是兵不刃血拿下了安南大半的實際控制權、可保國際通道繼續暢通、使國人揚眉吐氣都是最大佳績,他這個一國統帥也為此臉上有光。
但千算萬算,可就沒有算到四戰區對西方洋人也敢痛下殺手,把所有精銳兵種全都用上了,兩天多時間就打得法國殖民當局俯首稱臣,幾乎是要什么條件就答應什么條件,讓四戰區前先一步把好處差不多全給撈跑了!
哪怕只得其中一半,這也是個驚人的數字呀!
但國防委員會有話在先,而且除了外交上應付幾句之外,其他方面幾乎沒出半點力。蔣介石和一幫軍政大員們雖然看著眼紅,但卻無法開這個口。
要怪只能怪國民政府派去的官員到的太晚,成就了何欣怡的功勞。
不過說太晚也是相對而言,實際就差了半天時間。民國政府的官員總不能跑到最前面去面對槍林彈雨吧!
對中央政府的文官來說,落在第一輛坦克后面幾十公里,已可以稱得上是置生死于度外的空前壯舉了!
國民政府好歹還落了個名。可是桂林行營主任張發奎,興師動眾的搞了一個行營指揮所跑到南寧,什么也調度不了不說,就是連前線的戰事也無法及時獲得,大部情況下只能從何欣怡播出的戰報里與全國聽眾同步。而且各地媒體、包括廣西本地的報紙在內,基本就沒有提到過桂林行營什么事,只有張發奎自己主動在廣西的報紙上發表了兩篇講話。
陳濟棠、黃旭初等為了后方保障與張發奎同在南寧,但卻幾乎沒有往來,美其名曰:“太忙!”
張發奎想到前線去,可看到四戰區連副司令長官都沒有去一個,估計自己去了路上順不順還很難講,到了前線怕是更沒有人理會了,而且在途中聯絡不便,更是兩眼摸黑,于是只得作罷。
別看桂林行營表面上指導著第三、第四、第九這三個大戰區的作戰,但實際上對哪一個戰區都插不進手,想布置作戰任務別人不聽,別人想打仗最多是把作戰計劃定出來以后禮貌的來個電報通知一下,行營這里還沒弄明白那邊就已經開打了。
張發奎之前曾屢屢以書信或視察的方式,試圖對四戰區的將領進行分化拉攏,想著都是老鄉、同學,有些還是昔日的部下,這些人多少會有一些親近表示,這樣說不定就可以在四戰區另樹一個粵系山頭起來。可誰知這些將領在一起吃吃喝喝還行,但一涉及敏感話題便一個個找著各種借口躲到一邊去了。
張發奎另一個手法就是利用昔日北伐鐵軍的影響,招攬了一批廣東籍的沒落政客聚集于桂林,不斷鼓吹廣東應廣納賢達、擴大參政機構人數和權力,甚至還拋出了一個洋洋十余萬字的“廣東二十年發展方略”,以空中閣樓式的描繪來吸引廣東各界的附庸。
陳濟棠與之對應的策略是借以譴責汪精衛背棄祖先、賣國求榮的行徑,發起了一個“廣東海內外人士誓死抗日宣言”征名運動,一個多月內竟收集到了四百余萬在四戰區之外的廣東籍各界人士的呼應,電報、電話、信件雪片般的飛向韶關,有的干脆就在當地報紙上刊登集體簽名。
一些諸如宋氏三姐妹、宋子文、王寵惠等現今的炙手人物,極有聲望的何香凝女士,甚至包括寓居海外的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等昔日與陳濟棠有隙的知名人士,新四軍軍長葉挺、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等都響應了這一活動。
見有宋美齡撐腰,薛岳、蔡廷鍇、羅卓英、吳奇偉等三十余名國民革命軍的廣東籍高級將領也隨之附和。
有這個能與日見興盛的老家保持關系、并且留下一條后路的機會誰也不愿意錯過。
這件事帶有很大的本地色彩,謝昌云不便參與進來,但其中那些實權或中間人物多有為他抬樁的目的,各自都心知肚明。
這場火紅的證明活動與張發奎搞得那個“廣東發展方略”和著寥寥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只要不是傻瓜都能看出廣東昔日的各種勢力已是過眼煙云、日益飄逝,再也不可能興風作雨。
加上這次在出兵印度支那行動中如同局外人的打擊,張發奎感到了心灰意冷,覺得以其在行營主任的位置上與陳濟棠和謝昌云做希望渺茫的較量,還不如去或掌實際兵權為好,于是回到桂林之后便向蔣介石提出了辭呈。
蔣介石見張發奎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感覺再派其他人去更不會有用,便借此機會干脆撤消了桂林行營,把第三、第四戰區列為軍事委員會直管,將第九戰區和在江防軍基礎上新成立的第六戰區劃為重慶行營。
另一方面,軍事委員會又新設了一個漢中戰區,名義上管轄第一、第五、第十戰區,將在棗宜會戰中損兵折將的李宗仁調任漢中行營主任架空了起來,另以黃埔嫡系人物劉峙接替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在這一系列的調整之間,華中戰局也再次緊張了起來。
日軍利用華南空軍主力南移、以及四戰區將重點放在了印度支那的機會,以一個師團和一個旅團從荊州沿漢宜公路、兩個師團仍由荊門、當陽,分兩路向宜昌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此時十二集團軍炮兵已撤回到了汨羅,而七十四軍由于在贛西北和宜昌連番作戰,損失嚴重、人員疲憊,急需休整。五十六軍除了在上個月的戰斗中傷亡四千余人之外,彈藥也消耗大半、由于四戰區將儲備用于南線而一時難以補充。所以六戰區戰斗力較強的部隊就剩下十八軍和十六軍了。
沒有了強大炮兵和空軍的支援,想再給日軍以殲滅性打擊是不可能了,所以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只能采用了以節節抗擊來盡可能殺傷和遲滯日軍進攻的作戰方式。
陳誠和蔣介石都想到了謝昌云。但日軍的機動能力相當強,隨時都有可能在贛北、湘鄂、廣州、欽州和印度支那發動進攻,這些方向無一不是必保之地,四戰區及十二集團軍所面臨的壓力已經是各戰區中最重的了,而且也不能一有戰事就求救于謝昌云,所以蔣介石只得壓下了這個念頭,下令陳誠以現有兵力確保宜昌和江防。
陳誠先以答應過謝昌云不能過度使用五十六軍,盡管明知潘文華的彈藥不濟多少有些托詞,但在排兵布陣上只好把五十六軍放到了宜昌以西的位置,以確保在前方一旦支撐不住情況下后方的穩定。
但陳誠還是有些不甘心,于是就把電話打到了謝昌云這里。
“昌云老弟,宜昌前面一仗打得漂亮,后面這一仗總不能差距太大了吧?不然我實在不好交代。”不言而喻,陳誠的意思是多少想獲得一些支援。
可謝昌云卻道:“陳長官,荊州一失,湘鄂大米入川的水路就算基本斷了,宜昌的地位從經濟上來看已經不是十分重要,能守就守、守不住就退,只要最后不讓日軍逆江而上進入四川即可。你放心,要是到了那一步,我自會申請到六戰區去,拼出命來也要和日軍決一死戰。”
陳誠道:“老弟不是說日本人還會利用宜昌做基地來大舉轟炸重慶嗎?難道就這樣讓他們輕易得逞?”
謝昌云道:“重慶的防空另外再說,肯定會有辦法解決的,眼前決不能把幾個主力部隊都在宜昌以北耗光了,這可是下一步扼守進川要道和將來反攻的基本力量。”
陳誠道:“之前反復強調宜昌重要性的也是你,現在不主張死守宜昌的也是你。我都不知老弟到底是如何打算了?”
謝昌云道:“此一時彼一時,陳長官既然逼問,我也只得告知一二。這其中是并非完全涉及軍事問題,戰場上的仗要打、其他方面的仗也要打。我們雖是一時丟失宜昌,但對整個抗戰來說并不見得是件壞事,陳長官不用多久自會明白。”
陳誠道:“怎么說前前后后老弟早就有謀劃了?”
謝昌云道:“陳長官太抬舉我了!有些事也是邊走邊看,事到臨頭才悟出道理。”
陳誠道:“老弟你這也算是給我找了個臺階下。好了,就依你!不過你可不要忘了你剛才說過的話,危急時候你必須到六戰區來。”
謝昌云道:“說是這么說,不過我估計只要陳長官能堅持一年半,我就再沒有這個機會了。”
陳誠道:“老弟的話是越來越深奧,還是以后再當面討教吧!”
陳誠所說并不夸張,謝昌云現在的目光可不是只盯著一個四戰區和某一次戰斗。戰與不戰、大打與小打,一切均從整個抗戰甚至是世界大戰的全局在考慮了,這是其他人所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所以接下來毛澤東的一個電報,就讓謝昌云處在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的境地。
毛澤東的來電,主要是向謝昌云通報了十八集團軍近期準備在華北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通破襲戰的情況,并想聽聽謝昌云對此次戰役的意見。
“百團大戰!”這是謝昌云看完電報的主要內容后的第一反應。
“看來有些事該來的還是要來,可毛澤東已經指明要自己發表意見,自己該怎么樣答復呢?”這是謝昌云接下來又想到的。
對日軍的交通線展開大規模破襲,以打破日軍對華北根據地的封鎖,對八路軍來說當然是最佳的一個選擇,也是最適合八路軍的一個作戰方式,同時也會給華北的國民黨軍以極大幫助。
但反過來看,前世此次戰役由于八路軍沒有很好的計劃,使得兵力越用越多,最后達到了一百多個團的駭人數字,并被冠以了“百團大戰”的響亮名稱,因此也帶來了極大的后患。
按八路軍的編制,一個主力團不過千把多人,一個小團才有七八百人,百多個團撐死也就十萬人多一些,要放在四戰區勉強可以算兩個軍,有必要為了名聲而打出“百團”的旗號嗎?
這絕對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其一在于,國民政府只給了八路軍以三師六旅十二個團的正式編制,后來又勉強承認了各師有一個獨立團,也就是獲得認可的只有十五個團。現在你八路軍僅在華北一下就冒出了一百個團,其中八十多個是沒有編制自行成立的,近從這一點上就讓國民黨抓住了把柄。
也就是說你八路軍有十幾萬甚至二三十萬人馬并不嚇人,大家也都知道,但你一下就搭起了一百多個團的架子,這就讓人所不容了。
其二在于,動用一百個團,就要由一百個團的戰績,即使會有夸大,但也要做出很大努力。可是按八路軍的現狀,即便是比前世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也是戰斗力極弱,要想獲得較大戰果只有用人來拼,必會造成巨大的傷亡。
其三在于,經此一戰之后,再加上國民黨接下來停止軍餉,八路軍的實力將嚴重受挫,在今后的抗戰中就很難有太大亮點了。
如果想按前世的發展軌道,謝昌云大可不必管這些,只要悶頭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可誰讓謝昌云有著與前世不同的發展設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