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

西晉初年,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文化教育事業也興旺發達起來。當時在地理科學方面出現了一位擅長繪製地圖的專門學者裴秀,他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叫做“製圖六體”。下面就講講裴秀繪製地圖和創立製圖理論的故事。

裴秀生於曹魏晚年的一個封建家庭裡。因爲是出身微賤的庶母(父親的小老婆)所生,所以在家裡沒有什麼地位,還常常受到嫡母(父親的大老婆)宣氏的歧視。裴秀的叔父是個有聲望的名士,家裡來往的賓客很多。每次宴請客人,裴秀就被叫去端飯送菜,服侍客人。但是裴秀從小非常好學,聰明過人,八歲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加以態度純真,言語行動很有禮貌,客人見到他,都很喜歡他,尊重他,臨走的時候,還要去看看他。宣氏看到這些情況,對裴秀的態度也就逐漸改變了。

由於裴秀的人品出衆,十多歲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稱他爲“後進領袖”了。那時候,“後進”兩字的含義與今天不同,並不是指先進的反面,而是後來居上、後生可畏的意思。

裴秀年輕的時候曾在曹爽手下做過官,但是曹爽並不重視他,所以在司馬氏集團跟曹氏集團的鬥爭中,裴秀站到了司馬集團這一邊。司馬氏當政以後,裴秀積極地幫助司馬氏治理國家,負責改定官制的工作。曹魏被推翻,西晉正式建立的時候,裴秀效法楚漢戰爭時期的蕭何,接收了曹魏所收藏的地域圖籍和賦稅冊子。晉武帝司馬炎認爲裴秀在繪製地圖方面有研究,就任命他爲司空,負責掌管地理圖籍和建築方面的事情。

我國古代在朝廷裡設置掌管地理圖籍的官,大概西周初年就已經有了。據說周公營建東都洛邑,就曾經叫掌管地理圖籍的官員繪製了一幅洛邑圖,獻給周成王。從戰國到秦漢,能夠繪製地圖的人多起來了,特別是戰國時代,兩國之間發生割地讓城的事情,首先就得把地圖交出來。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王,就是假裝去獻地圖,把匕首卷在地圖裡面的。可惜的是由於戰亂的關係,古代的地圖大部分散失了。只殘留了幾幅漢朝時候繪製的地圖。晉朝以前,我國繪製地圖的技術還很幼稚,沒有什麼科學的測量方法。因此,繪製出來的地圖很粗略,不精確,與實際情況常常不相符合,既沒有一定的比例,也沒有標定方位,甚至連名山大川也沒有完全標明出來。

裴秀根據這些地圖去進行實地考察,常常鬧了許多笑話。譬如在地圖上繪的是一小塊地方;可是跑到實地去一看,那裡竟是廣闊無邊的一大片平原,只是因爲那裡沒有人居住,地圖上就繪成了一小塊。在地圖上繪的是一大塊地方,到實地去一看,原來那裡很狹窄,只是因爲那裡住有很多人,地圖上就把它繪成一大塊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地理上的變化,在地圖上沒有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來。例如古代有一部叫做《禹貢》的地理書,上面記了許多山川地名,有許多地圖就是照著這部書繪製的。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地名有了改變,有些地方整個村落搬家了,有些地方河流改道了,而地圖上還是照《禹貢》的記載繪製,反映不出地理上的變化。裴秀覺得這是個大問題,給地方行政、賦稅徵收、以及商客行旅帶來了許多不方便。於是他決定參考各種圖籍,並且進行實地考察,繪製新的禹貢地域圖。凡是古代有這個地名而後來已經沒有了或改了名的,就根據它的變遷加上註解說明;對於值得懷疑而沒有辦法查對的地名,寧可讓它空著而不隨便繪上寫上,免得造成錯誤。裴秀繪製西晉的地圖的時候,對於原先吳、蜀兩國所屬的地方,仔細參考了對蜀對吳戰爭的記事。在這些記事中,對軍隊經過的地方,山高水深,關卡口隘,道路曲直等等,都記載得很詳細,是繪製地圖非常可靠的材料。裴秀還閱讀了許多古籍圖冊,跑了許多地方,訪問了許多老人,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裴秀畫了一張又一張的草圖,最後終於繪製成《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在這十八篇地圖上,對古代的九州,西晉時候的十六州,以及郡國縣邑的疆界和所屬的鄉村,古今地名的對照,水陸交通的路線等等,全都標寫得清清楚楚。更難得的是裴秀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還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即“製圖六體”。

“製圖六體”是1.分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比例尺;2.準望,即方位;3.道里,即路程距離;4.高下,即地勢高低;5.方邪,即角度大小;6.迂直,即山脈、河流、道路的,曲直。這六個方面,都是今天我們在地圖上和地理書上常常接觸的基礎知識,可是在當年要創立這些理論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特別應當提出來的是比例尺。在裴秀以前,人們不知道用比例尺,繪製的地圖常常大得驚人。裴秀在參考古代地圖時,發現有一張名叫《天下大圖》的地圖,是用八十匹絹連接起來繪成的。這樣大的地圖,要張開來看很不方便,必須找一塊又寬廣又平坦的地面才能鋪得下,並且看的時候還必須在地圖上爬來爬去,一點一點地看,地圖的全貌根本看不清楚。裴秀爲了改變這種笨拙的方法,才創制了分率,即比例尺。具體辦法是以一分代表十里,一寸代表一百里的比例尺,把這張用八十匹絹繪成的地圖大大縮小,改繪成了一張方丈圖,僅僅用一丈見方的絹,就把天下的山川形勢、名都大邑全都標誌出來了。看這樣的方丈圖,人們不用把它攤在地面上,爬到上面去看,只要把圖掛在牆上,就能一目瞭然,看得清清楚楚了。

裴秀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人,他以進取的勇氣,刻苦的鑽研,辛勤的勞動,創立了“製圖六體”的理論,這樣的發明創造實在非常了不起。有人把裴秀稱爲“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這個稱號應該說是十分恰當的。

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3章 倉頡造字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6章 精衛填海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43章 亞聖孟子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
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3章 倉頡造字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6章 精衛填海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43章 亞聖孟子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