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擒狼,又來惡虎,形勢著實吃緊!這時,前線指揮員最容易出現決策指揮上的失誤,而失誤真的出現了。前線指揮部遂決定,暫時停止對集寧城下之董其武部的攻擊,留下第十一旅和城內防守部隊對其實施包圍、監視,調轉主力立即西出,向大腦包山前進,殲滅傅部第101師。由于受命西出的部隊,是在部署臨時改變、情況不甚明了的情況下,倉促展開作戰行動的,盡管第三五八旅和獨立第一旅攻占了大腦包山第101師的一部分陣地,第一縱隊的1個團也適時投入戰斗,與第101師展開激戰,但終因決策指揮上的失誤,不僅未能達成殲滅援軍第101師的計劃,而且還錯過了聚殲集寧城下董其武部的大好機會。
聶榮臻也對失去戰機表示惋惜:這時,本應先殲滅即將被殲之敵,然后再打敵人的援兵,但不意我軍前線指揮部決定,掉轉主力部隊立即西進,要求先殲滅趕來增援的101師。這個決定顯然是極為錯誤的。當時,各部隊接到這個命令后,都不愿放棄即將被殲滅的敵人,但最后還是執行了前線指揮部的命令。可是,部隊只知道向大腦包山前進,去打101師,至于敵人的位置、我軍的行軍路線、作戰的具體部署、部隊的互相協同、戰場的通信聯絡等都不清楚。這樣指揮作戰,怎么能夠打好?結果不但打援計劃沒有實現,聚殲集寧城下殘敵的戰機也失去了。
13日晨,董部趁我軍主力西去打援,又重新恢復了臥龍山,天門山,石灰山等陣地,并向小腦包山攻擊,以策應101師東進,夾擊我打援部隊。
而與援敵101師的交戰也極為不順利,第一線部隊與101師在東土坑山激烈交戰,解放軍大隊援軍奉張宗遜命令趕去增援,大隊正隔著山運動,101師進攻山頂守軍時,由于步兵進攻接近山頂,炮火須延伸射擊,但因炮位低,距離近、山頂高,瞄準仰角必須加大,而仰角加大,炮彈即超越山頂而過。這樣的越山炮彈,竟打了百多發。急得郭景云直跺腳,厲聲命令炮兵,立刻修正角度,再把炮彈打過山頂,就要槍斃。
其實他不知道這些陰錯陽差炮彈幫了他大忙,這些越過山炮彈,不偏不倚落在前山解放軍的援軍大部隊人群中,前線指揮部又判斷失誤,以為這是傅作義大部隊到達,有腹背受敵之危險,于是命令部隊撤退,把所有戰機都丟失了。與此同時,13日中午12時35軍李銘鼎新32師,騎四師尾隨101師前來增援,向我軍陣地猛攻,實際這時解放軍已決定撤退,這些部隊正趕上追擊。
下午,傅作義部新編第三十二師、新編騎兵第四師蜂擁而至,與第一○一師會合,并迅速發起反圍攻作戰。至此,傅作義部已有6個師的兵力會集于集寧城郊,晉察冀、晉綏軍區部隊經過幾晝夜鏖戰,特別是一整夜的往返調動,既疲勞又饑餓。在集寧附近殲滅傅部援軍的計劃,已不可能實現,如繼續戀戰,處境將更加不利。在這種情況下,部隊被迫于當晚放棄集寧,撤出戰斗,向東北方向轉移。
集寧一戰失利后,傅作義部主力繼續向大同逼近,企圖與大同守軍配合,對圍城部隊實施夾擊。形勢對執行既定的攻城計劃十分不利,大同不宜再圍。9月16日,為尋求新的戰機,晉察冀軍區決定撤圍大同,楊成武等部開往老根據地易縣集結。大同集寧戰役遂告結束。
集寧一戰,傅作義出盡了風頭。9月20日,他得意忘形,在綏遠《奮斗日報》上發表了一封《致毛**的公開電》,百般揶揄中共方面:
然你們相信武力萬能,調集了十七個旅,五十一個團之眾,企圖在集寧殲滅國軍,城郊野戰和慘烈巷戰,繼續達四晝夜,最后你們終于潰敗了。
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且已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被擊潰被殲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夸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喆等的全部主力。
朱德特將此電分發全體將士,“請將不如激將”。
大同集寧戰役歷時一個半月,晉察冀、晉綏軍區部隊密切協同,并肩作戰,殲滅敵1個師大部、3個師各一部等,共1.2萬余人,給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但戰役未能達到攻城、打援的預期目的,尤其是未能殲滅傅作義部主力于集寧城下,使張家口乃至整個解放區面臨更為不利的局勢。
聶榮臻主動承擔了責任,認為自己“有考慮不當之處”,同時認為前線指揮存在失誤:
從實踐的結果來看,發起大同戰役,有考慮不當之處。因為大同敵人的兵力雖不雄厚,而城防設施是頗為堅固的。當時,我軍既沒有重武器配備,又缺乏攻堅戰經驗,哪里有把握攻下大同?在當時裝備很差的條件下,只能先打弱的,后打強的。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在攻城的同時,把重點放在打援上,集中優勢兵力,爭取在運動中殲滅前來救援大同的敵人,那后果就會大不相同了。……再加上后來集寧方面戰場指揮的錯誤,就導致了這次戰役的失利。
作為戰役的具體組織者,張宗遜也作了反思,認為包括自己在內都存在“戰術上輕敵”:
戰役沒有打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不少部隊剛由游擊隊編成,戰斗力不強,打運動戰尚不成熟,就打大規模的攻堅戰,是很勉強的。
其二,這次戰役具有初戰性質,不慎初戰,一開始就張大口去打有堅強設防的大同,未能發揮我軍打運動戰、打小據點的長處。
其三,當時有奪取敵占城鎮的風氣,卓資山、集寧反成了我們的包袱,若不守卓資山和集寧,把晉綏的一萬部隊集中起來,配合晉察冀部隊打運動戰,會主動得多。按我軍所長,堅守卓資山、集寧都是失策的。
其四,我軍裝備好,重裝備如坦克沒有油料,導致沒有發揮作用,大同礦區雖有大量**,沒有利用來炸敵人的碉堡,以彌補我炮火不足的經驗。……結果連敵人外圍的防御工事也掃不動,以致作戰時間拖延了一個月,使敵人有充分時間準備增援。
其五,對大同守敵和傅作義增援均估計不足,戰術上輕敵。……對傅作義增援沒估計到他會傾巢出動,而且來得那么快,事先沒有充分準備。整個戰役準備倉促,只給了十天準備時間,在陽高會議之前有的部隊已經打起來了,臨時搞指揮機構,地形沒來得及看,部隊情況不熟悉。通信聯絡也沒有搞好,主要靠參謀人員送信傳遞命令,敵人逼近集寧的報告收不到,給陳正湘縱隊的命令發不出去,在集寧城下錯失殲敵的良機。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打運動戰、殲滅戰的思想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設法殲滅其有生力量的意識還很不強,以至于平推外圍據點,使守軍收縮城內;對城內守軍出援,不是乘機截擊圍殲,而是單純攔阻、擊潰;集寧打援,不善于創造和捕捉戰機,甚至有利戰機出現時也未能很好把握,加之力量使用分散,導致大同攻堅久圍未果,集寧打援陷入被動。
二是在戰役指揮上,把奪取“三路四城”戰略任務的突破口選為大同攻堅,而不是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戰役目標。
三是對敵情估計不足,準備不充分,部隊集結速度慢。
言外之意,如果遵照毛**的意見組織平漢戰役,或許是另外一種局面。
其實,對集寧之戰,傅作義也是心驚膽戰,他曾經說過:“集寧會戰,按當時的情形,我們是相當的危險,很有失敗的可能,最后能得到勝利,我認為是一個僥幸。第101師參加戰斗之后,共產黨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12日晚上,他沒有去攻擊新編第三十一師,而去全力打101師,這是共產黨失敗的原因。如果他那天晚上去攻新編第三十一師,我們的情況就相當危險了
集寧戰役失敗后,主席召開了內部軍事會議,也沒有過多的指著前線指揮員,錯誤的指揮,或指揮不力,而是耐心的分析了我軍的不足,戰斗力差,游擊戰術不是太成熟,游擊戰不適合大兵團的攻城戰等問題。。。。。。。。。。。。。。。。。。。。。。。。。。。。
接著就指出重武器沒有發揮出作用,攻城沒有重武器,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武器裝備必須協同作戰,隨后這個計劃給主席寫進了步兵守則里,指揮員一定牢記,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