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無謂扶劍站立,像是一名驕傲而固執(zhí)的竊賊,即使被人賊俱獲,也不肯低頭認錯或是供出同夥。
徐礎(chǔ)笑道:“二哥這是在想什麼呢?”
譚無謂像是沒聽到,良久之後才長嘆一聲,“唉,想不到我也有今日。”
“今日怎麼了?二哥不願意留在我這裡?”
譚無謂搖頭,長吁短嘆,與被俘之後的曹神洗倒有幾分相似。
“晉王知道你爲我出謀劃策了?”徐礎(chǔ)猜道,他想不出還有什麼理由能讓沈耽將譚無謂當成禮物送過來。
“怪我多嘴,我勸晉王擇機出戰(zhàn),他不肯,我就說了一句‘若非聽我的主意,吳王也不會奪得東都’,結(jié)果就成了這樣。”
“早知如此,我一開始就該公佈此事,好讓二哥來我這邊。”
“唉,可嘆我苦等多年,原因爲機緣已至,沒想到……唉。”
“我正指望二哥繼續(xù)給我出謀劃策,咱們一塊大展身手呢。”
“不行。”
“爲什麼不行?二哥已經(jīng)給我出過主意,再往前一些,在晉陽的時候,二哥還曾提議與我一同去往江東。”
“此一時彼一時,在晉陽,我是無主之客,待價而沽,只爲擇一善主。晉陽起兵,我就是沈家之臣,怎可再改換門庭?至於偷襲東都——其實我沒安好心,吳王能夠奪下東都,當然很好,奪不下來,也能引走官兵,減輕晉軍壓力。”
徐礎(chǔ)笑道:“還好,我奪下東都,無論怎樣,這仍是二哥之功。”
譚無謂還是嘆息,“你若早當吳王就好了,我可以隨意選擇,或許能歸吳王,現(xiàn)在我是晉臣,即使被貶,也只有默默思過,別無它想,我再也不會替吳王出主意。”
“即便是‘不安好心’的主意也不肯說?”
譚無謂搖頭,表示不肯。
徐礎(chǔ)也不勉強,“好吧,二哥隨意。既然晉王將你留下,你總得從命,在我身邊當名衛(wèi)兵吧。”
譚無謂勉強點頭。
“二哥不會一心效忠晉王,準備刺殺我吧?如今的刺客可有點多,防不勝防。”徐礎(chǔ)想起費昞,雖未受傷,仍心有餘悸。
“兵者,詭道;臣者,直道。若在戰(zhàn)場上,我當會無所不用其極,戰(zhàn)場以外,莫說我當刺客,便是晉王想派刺客,我也會勸他放棄。如果刺客能夠解決問題,羣雄何必招兵買馬?如果只憑匕首就能奪得天下,還學(xué)什麼兵法?還讀什麼文章?”
徐礎(chǔ)自己當過刺客,聽到這番話,心中有些羞愧,“二哥所言極是,刺客雖常有,卻非正道,自古沒有依靠刺客定天下者。”
譚無謂打量徐礎(chǔ),“即便吳王與晉王同日起兵,我十有八九也會選擇晉王。”
“因爲我曾經(jīng)刺殺過萬物帝?”
“嗯。”
“二哥以爲萬物帝不該殺?”
“萬物帝該殺,但是殺之者不祥。好比茅廁坑底的一塊金子,雖然值錢,取出者必遭恥笑。”
“二哥的比方真是……別緻。”
“吳王刺駕,顯然是個急躁之人,刺駕之後逃亡,顯然計劃不周,只有第一步,沒有第二步。這是我不會投靠吳王的原因。”
譚無謂的話雖然不動聽,卻很真實,徐礎(chǔ)想了一會,“有辦法改變大家對我的看法嗎?”
“有,可吳王做不到。”
“二哥說來聽聽,反正這又不算是給我出主意,只是閒聊而已。”
“很簡單,摒計謀、棄險招,專行正道,寧可仁義過頭,不可見利而忘義。但是我說吳王做不到,因爲羣雄方起,比的就是陰謀詭計,吳王恰恰以此見長,怎可棄己之長?”
徐礎(chǔ)大笑,他當然不會放棄,“再等等吧,至少我得保住自己的性命,纔有機會行‘仁義’。”
“若無捨生取義之心,誰會相信吳王的‘仁義’?”
“二哥怎麼突然講起仁義來了?”徐礎(chǔ)笑問道。
“是你問我如何去除往日污名。”
“若說污名,晉王也有吧,二哥勸他行仁義之道了?”
“晉王有何污名?”
“二哥真以爲沈牧守是沈聰派人所殺?”
“我之論仁義,非衛(wèi)道之士的仁義,而是計謀之仁義,吳王刺駕之名天下皆知,吳王自己也沒否認過,因此需要以仁義清洗,晉王弒父之名是非難定,信者寡少,刻意正名反落人口實,所以無需清洗。”
徐礎(chǔ)竟然無言以對,知道譚無謂此時終不肯爲己所用,點點頭,“二哥高論,咱們改日再談。隨我去巡營吧。”
譚無謂輕拍劍柄,“先說清楚,我這柄劍雖然長大,但是比較脆,一擊便斷,殺不得人,我給吳王當衛(wèi)兵可以,但你別指望我能保護你。”
徐礎(chǔ)大笑,出門叫上其他衛(wèi)兵,巡營一圈,回到廣陵王府的前廳,這裡已被改造成中軍幕府,徐礎(chǔ)在這裡處理軍務(wù)。
諸王說是奉他爲軍主,其實各自擁兵,真需要請示的事情並不多,只有蜀王每事必問,樑王與晉王決裂之後,也經(jīng)常派人過來,寧王只會要人要物,晉王則極少派人詢問。
徐礎(chǔ)很快處理完手頭事務(wù),遣散衆(zhòng)人,留下雷大鈞與戴破虎,與二將商議,如何送晉王突圍。
雷、戴二人受寵若驚,甚至沒問晉王爲何要突圍,但是想不出奇計,說來說去無非是詐降、硬闖兩策,徐礎(chǔ)分析利弊:“硬闖肯定不行,冀州騎兵衆(zhòng)多,追亡逐敗正是其所長,晉王即使闖過第一關(guān),以後也是步步艱難,到不了幷州就得耗盡兵馬。詐降穩(wěn)妥些,就是不知能否騙過官兵……”
“讓晉王先往南去,繞道回幷州呢?”戴破虎建議道,“我可以派荊州將士給晉王帶路。”
“嗯,這倒也是一個辦法。”徐礎(chǔ)點點頭,“咱們再想一想,務(wù)必要讓晉王安全返回幷州。”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議論多時,還是沒脫離硬闖與詐降兩個辦法。
譚無謂以衛(wèi)兵的身份在一邊聽著,先是無動於衷,漸漸地露出不屑,最後已是急不可奈,幾次欲言又止,徐礎(chǔ)看在眼裡,只當不知道。
半個時辰過去,徐礎(chǔ)讓兩將先去吃午飯,“讓我再好好考慮一下。”
兩將一走,譚無謂終於忍不住,“現(xiàn)成的計策擺在眼前,吳王怎麼想不到?”
“有現(xiàn)成的計策嗎?不可能,若是真有,晉王爲何不用?”
“因爲這條計策必須有吳王配合啊。”
“是嗎?二哥再多說一點,這是替晉王出主意,不是爲我,不違背二哥的決定。”
譚無謂想了一想,覺得是這個道理,不由得大鬆一口氣,立刻道:“吳王是軍主,傳令諸王輪番出擊,如我之前給你出的計策,官兵必然疲於奔命。輪到晉軍出擊時,擇機而動,官兵若是防備虛弱,晉王立刻帶兵突圍,吳王這邊再命諸王四面出擊,官兵自然沒辦法分兵追擊晉王。”
徐礎(chǔ)其實早猜到這一招,若非如此,沈耽也不會放低身段,派劉有終來求助,甚至將譚無謂當成“禮物”。
他想了一會,搖頭道:“我雖是軍主,權(quán)限不出中軍與西城之軍,寧王不會聽我號令,樑王若是知道出擊是幫晉王突圍,他也不會同意。”
“吳王用不著向諸王道出實情,只說是疲兵之計就行了。”
徐礎(chǔ)笑道:“二哥剛纔還建議我摒計謀、棄險招,現(xiàn)在卻又要讓我對諸王用計嗎?”
譚無謂一呆,“這個……反正吳王也不打算接受我的建議,再用一次計謀無妨。”
徐礎(chǔ)搖搖頭,“並非我不願用計,也非我不願幫助晉王,而是另有打算,與二哥的建議截然不同。”
“擊敗官兵的打算?沒用,疲兵之計最爲穩(wěn)妥,不可能再有比這更好的打法。”
“我正猶豫不決,請二哥爲我斟酌。有人對我說,冀州所恃者,無非騎兵,步兵多是臨時徵調(diào)。騎兵利平地,不利險地,因此可以誘兵入城,在街巷上將其擊敗。”
譚無謂大搖其頭,“笑話,誰給吳王出的這個主意?立刻殺了他,以懲效尤。他這分明是在陷害義軍!” шωш●ttkan●¢ ○
“此計雖非十拿九穩(wěn),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吧?”
“不妥者有三:一是天時,官兵遠道而來,以奪回東都爲旗號,士氣高昂,一旦入城,士氣越發(fā)高漲,豈是險地所能阻撓?二是地利,義軍初佔東都,未得人心,不熟街巷,進退失據(jù),誰肯力戰(zhàn)?三是人和,諸王各懷異志,一方戰(zhàn)敗,全城潰散,所謂險地,是義軍的險地,不是官兵的險地。”
“我若數(shù)計並用呢?先是輪番出擊,以疲敵兵,削其士氣。然後晉王詐降,邀官兵進城,我以吳軍設(shè)伏,身先士卒,督將士力戰(zhàn)。與此同時,諸王依舊出城會戰(zhàn),內(nèi)外無需配合,一方戰(zhàn)敗,另一方仍有機會,一方得勝,則全軍勝。”
譚無謂依然搖頭,卻沒有開口反駁,好久之後才說:“義軍守城,吳王分兵抗敵,乃是兵家大忌。”
“非我分兵,諸王自分,與其勉強合之,不如各自爲戰(zhàn)。”
譚無謂突然想起自己的決定,“我不給你出主意,吳王自己決定吧,只要能讓晉王順利突圍,別的我都不管。”
“這就是我的決定,請二哥回趟晉營,向晉王言明我的用意,晉王若無異議,我會盡快實施。”
“吳王真的這樣決定?”
“寧可做錯,不可不做,二哥去吧,我意已決。”
徐礎(chǔ)心意已決,但這不是他的全部心意,他早已不信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