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出于敬畏還是某種其他的原因,呂布氣勢洶洶地殺到李儒家中,卻沒有當場將其格殺,而是在府中找出一輛破舊的馬車,讓士卒們把李儒架到車上,投進了長安城內的詔獄。
呂布的舉動讓那些跟隨他多年的軍士們都覺得有些異常,而李儒的舉動,就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
從軍士們用一張案桌將他抬上馬車開始,李儒就沒有半點反抗的意思,他面色平靜,嘴角還帶著若有若無的笑意,只是在肩膀被無意間觸碰到的時候,才會露出一絲痛苦的神情。
這個人好像是瘋了,明明被一路押解到了專門關押死囚的詔獄這種,死到臨頭,卻表現得像是去朋友家喝酒一樣自在。
幾乎所有見到李儒的人都這樣說。
長安的詔獄原本已經被廢棄了許多年,直到朝廷西遷之后才被重新修葺,可惜董卓性情殘暴,看誰不順眼直接就拉出去砍了,偌大的詔獄自始至終都沒有幾個人蹲過。
作為拍板敲定這項工程,并且親自主持了各項建設行動的李儒,如今卻成了詔獄為數不多的住客。
寬大厚重的木門緩緩打開,在獄卒的引領之下,李儒佝僂著身體,一步步向長廊深處走去,或許是看到他已經奄奄一息,掌管詔獄的官員甚至都懶得給他上枷鎖和腳鐐了。
董卓團伙已經被定性為罪無可恕,忠臣們正在忙著在長安和郿縣夷滅他的三族,那些攀附于董卓的黨羽的紛紛羅網,等待迎接審判。
作為董卓的智囊,李儒一度被認為是這個團伙內地位僅次于董卓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最高級別的待遇,位于詔獄最深處、至今還沒有人進去過的一間牢房就是他的。
“李儒?”忽然間,從一間牢房里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荀攸?”李儒轉過頭,瞬間認出了那個身穿白衣,隔著粗重欄桿與自己對望的人。
見到他這幅模樣,荀攸長長松了一口氣,臉上也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你進來了,那就是說,董卓死了?”
“你也快出去了,恭喜。”李儒對著荀攸點點頭,繼續頭也不回地向前走去。
在不久前,一群中級官員策劃了一場針對董卓的刺殺行動,其中主謀就是黃門侍郎荀攸、議郎鄭泰、何顒、越騎校尉伍孚等人,也不知怎么的,還沒等實施呢,就被人給舉報了。
鄭泰是最早知道消息泄露的,于是一溜煙離開長安,聽說是從東出武關,投奔南陽袁術去了,剩下的幾個倒霉蛋就沒他那么好運氣,紛紛被抓捕入獄,唯有一個伍孚還沒有暴露身份,結果這位壯士懷揣利刃,假借告密接近董卓,可惜身手不行,被殺了。
被扔進詔獄之后,何顒擔心連累家人,憂懼之下選擇了自殺,可是荀攸卻表現得像是來做客的,該吃吃該睡睡,還經常給獄卒講故事。
獄中官員敬重荀攸的膽量,還知道這是潁川荀家的人,于是好吃好喝地伺候著他,想著讓他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得到些優待。
只是誰都想不到,沒等董卓想起來這茬子事,下令砍荀攸的腦袋,他自己卻被人給砍了。
“荀侍郎,董卓真的死了,外面已經傳遍了。”過了片刻,負責看管詔獄的官員慌慌張張地跑到關押荀攸的牢房,掏出鑰匙就要放他出來。
出人意料的是,荀攸伸出手,制止了這名官員的舉動,輕聲問道:“知道是誰誅殺了董卓嗎?”
“據說是司徒王子師和溫侯呂奉先、如今他二人已經得到圣上的任命,主持朝廷之中的所有事務了。”這名官員恭恭敬敬地答了,便又要打開牢門。
“王允?”荀攸心中一動,再一次拒絕了對方的善意,還順手抽過鑰匙,裝進了自己的衣襟內,然后笑著對外面的人們說道:“我再在這里住幾天,你們最好也不要亂跑,留在這里,等外面情況穩定下來再說。”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整個長安周邊都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每當董卓的死訊傳到一地,那里的士卒便高呼萬歲,百姓走出家門,在路上載歌載舞,許多人甚至把埋藏在地下的珠寶取出,換了酒肉來慶祝。
作為這場盛大慶典的主角,董卓自然也沒有閑著,他的尸體被擺在長安城中最顯眼的地方,供百姓們前去圍觀。
實話實說,董太師生前絕對是個體面人,去瞻仰遺容的百姓自然也不能看看就走,吐上幾口吐沫,用鞋底子給董太師擦洗一番,再指著尸體罵上幾句,這就是基本的流程,有些好心人擔心他凍著,還特意裝了一兜小石子灑在尸體上,可謂是關懷備至。
董卓的家人就沒這么好的待遇,呂布帶著軍隊,把他們從郿縣的塢堡里驅趕出來,然后一個個盤查身份,但凡在三族之內的全部殺死,在這樣無差別的屠殺之下,董家數百口人無一幸免。
就連董卓生前最疼愛的孫女董白,在享受了不到兩年時間的榮華富貴之后,也被士卒們從藏身的柜子里面拽著頭發拉出來,拖到大庭廣眾之下給亂刀砍成了肉泥。
該殺的人都殺了個七七八八,這時候朝中諸位大臣才想起來,有個李儒還在詔獄里面茍延殘喘呢,他們沒怎么猶豫,就準備隨便找幾個人過去,把李儒打死一埋,這件事也就算是結束了,可是皇帝不干。
小皇帝劉協可是親身經歷了董卓的暴虐,并且近距離見識過李儒的狠辣,何太后和少帝是怎么死的,死前是何等凄慘,別人不知道,他可是清清楚楚。
對這個殺皇族有如殺雞一樣,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毒士,劉協覺得必須召集官員來搞個公審,讓所有人都當著自己的面怒斥他,等李儒在正義的審判下痛哭流涕、承認自己做下的罪惡之事后,再把他拖出去活剮了。
讓天下人都看看,無視皇家威嚴,踐踏皇家尊嚴,會是怎樣的一個下場。
雖然覺得這是沒事找事,但王允也知道皇帝憋屈了好久,需要一個宣泄的機會,于是他硬著頭皮,召集了文武百官,又下令把李儒拉到宮中進行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