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城市的原點(四)
[第章管窺俄羅斯
教堂越過廣場的一邊是當年的造幣廠。俄羅斯現在生產的金幣仍在這里制造。據說,953年版的人民幣也是在這里生產的。
我們從教堂左側的小路來到了彼得大帝的銅像前。這座銅像是是尊坐像。是992年由建筑師米哈伊爾.舍米亞金設計的。據說,當年將銅像立在要塞的禁閉室前的廣場上就引起了爭議。更有趣的是,這尊銅像是依照冬宮的彼得大帝真人比例的畫像塑造的。
據說彼得大帝身高超過2米,十分英俊,但不知什么原因,雕塑家卻把這座銅像的頭設計得特別小,讓人一眼看上去就能判斷出頭與身的比例是明顯的不協調。這座銅像也因此被戲稱為無腦的彼得。
我橫豎地看過這座銅像,但無論從那個角度去看都無法看出他有開疆拓土的帝皇威儀,只是覺得他很猥鎖。然而,游人卻爭先恐后地與他合影,無論是什么膚色的人都不免俗。他們不僅與彼得合照,還在彼得身上亂摸一通。因為據說摸一摸彼得就能消災去病。因此,彼得的頭和裸露的手腳都是亮光光的。
告別彼得,我們向涅瓦河邊的涅瓦門走去。
涅瓦門上金色的皇冠和十字架下面是綠底金字77。當年,這座大門被稱作死亡之門,無數的囚犯就是從這里走向刑場,或是被發配到遙遠的西伯利亞。
我走進門洞,思緒卻穿越時空回到彼得時代,好象看見鐐銬的囚徒一步一步地走向門洞外花崗巖石鋪成的碼頭……
當年,隨著俄軍對瑞典作戰的節節勝利,昔日作為對外作戰的前沿陣地的要塞已失去了軍事作用。最后變成了沙皇關押政治犯的國家監獄。
當年,俄羅斯是一個農奴制的國家,反農奴制的思潮此起彼伏,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強烈呼吁用革命方式來廢腐朽的農奴制。于是,囚犯里就有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身影,許多進步人士在這里走上了斷頭臺。值得慶幸的是,沙皇最終對他只是懲以流放。
也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要塞的面壁思過中,在西伯利亞的勞其筋骨中得到更深刻的反醒,他的《怎么辦?》才得以有力地叩問世人;他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才會在革命民主主義理論上獨樹一幟;他才會被列寧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被世人公認為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當然,站在今天去回顧這段歷史,由于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危及到統治者的利益,所以,其身體遭受折磨是不可避免的。但這種犧牲換來了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卻是值得的。
我無意評價這段歷史的是非對錯,只是從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遭遇中感到,任何堅固的監獄都只能關押一具軀殼,而人的精神是牢籠囚禁不了的。
我走出涅瓦門,順著花崗巖砌就的碼頭來到涅瓦河畔,只見墨綠色的河水在微風中輕輕地撫拍著要塞的墻堤。我看著這溫柔的涅瓦河水,思索著她何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