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有鐵、銀、鉻、銅、錳、金、鋁、鉛、鈾、鋅、鎢、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鉆石、石油、天然氣和木材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主要礦物資源儲量:鐵約3億噸,銅900萬噸,鉻70萬噸,銀約9000噸,石油約5億噸。
就目前形勢來看,北蘇丹雖不占據石油資源,但北方多年的經濟發展是不容忽視的。
而南蘇丹雖然有石油,但缺乏資金開采,沒有自己的輸油管道。從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考慮北蘇丹的發展要比南蘇丹強、而且強很多。
在蘇丹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投資的經濟條款較為優惠,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
南蘇丹石油上游項目總投資額100億人民幣左右。
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獲由我方支配的分成油200-240萬噸,按每桶14美元的油價計算,投產后3年內即可收回全部投資。
我方投資回收后的凈收入可達12.9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達17%以上。
南蘇丹原油性質與我國現有原油相似,我國有加工這類原油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為滿足整個蘇丹國內消費需求,還可以與蘇丹合資或獨資合資建設年加工原油250萬噸的煉油廠。
煉油廠使用我國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全部裝置在我國制造,并由我方總承包建設,投產后前8年以中方為主操作。
煉油廠項目計劃總投資總額80億南華元左右,并以其出口原油或成品油的外匯收入作擔保。
經測算,我方可在4年內回收全部投資,投資回報率在18%以上。
南蘇丹石油項目可以大大帶動了國內石油物資裝備、技術和工程承包出口。
由于在蘇丹石油項目中我方是主要投資者,聯合作業公司我方又占主導地位,因此在項目實施中優先使用了我國的石油技術和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又帶動了國產的機電產品出口,如長輸管道的20萬噸鋼管用材由我國生產,由四家管廠在國內卷制。
另外,國內的石油技術服務如鉆井、物探、測井及試油都參與了項目的技術服務承包。
工程承包還帶動了大量工作機會。
南蘇丹擁有原蘇丹大部分原始森林資源,赤道大區是柚木、桃花心木和各種熱帶硬木的著名產區。
水源豐沛穩定的白尼羅河和眾多支流從這里流過,水力資源豐富,水電發展潛力巨大。
大部分人口仍從事農業,棉花、花生、小麥、小米、木薯和各種熱帶水果是主要作物,此外,這里是著名的阿拉伯樹膠產地。
除了石油,南蘇丹值得一提的只有熱帶硬木出口,其中柚木人工種植面積居非洲第一位,其他產業發展極度原始、落后。
雖然日照、水源條件得天獨厚,但南蘇丹農業生產技術極度落后,糧食嚴重不能自給,10個省中,北加扎勒河、瓦拉普和瓊萊省不能解決溫飽的家庭比率高達40%以上,湖省、聯合省、東赤道和中赤道省則為30%-40%。
這樣,又為我國的農業創造了眾多的機會。
“我看先放放,內戰還沒有結束,先看看我們再制定行動方案。我先表示一個態度--一定要介入,關鍵是時間,畢竟南方在法律上還是叛軍。”葉奮韜放下報告對尚進勇說道。
蘇丹南方地廣人稀,蘇丹政府軍兵力不足,分散部署更削弱了自己的戰斗力,加上當地草原、熱帶雨林、山區、沼澤各種地形盤根交錯,地形十分復雜善于打游擊。
南方叛軍利用這個特點,在南方的廣大地域打起了游擊戰。
1966年11月7日,叛軍突襲了重鎮馬爾萬,消滅城中的政府軍,并趁勝包圍納賽爾城,將全城封鎖了7天,占領了一部分城區。
蘇丹政府軍與埃及空軍派出米格-21等戰機空襲叛軍。
當時叛軍缺乏防空兵器,加朗為保存實力,撤圍轉移,這場戰役中,叛軍用少量的高炮擊落政府軍一架直升機。
蘇丹政府軍企圖奪回馬爾萬,叛軍擊敗蘇丹政府軍的進攻,政府軍地面部隊損失慘重外,陣亡400多人外,還損失了三架直升機。
馬爾萬戰役的勝利讓叛軍聲望大振,政府軍中的南方黑人紛紛開小差前來投效。
到1967年初,通過收編政府軍的逃兵,叛軍達到了5個滿編營共5000人。
部隊多為前政府軍正規軍,而且武器精良,人手一枝AK-47自動步槍或RPG-7火箭筒,還從政府軍手中繳獲了不少薩姆型地對空導彈,擁有了基本防空力量。
1968年2月8日,叛軍利用政府軍兵少分散部署弱的缺點,僅2天圍攻就拿下了馬拉卡拉。
到了4月,又有多個孤立的政府軍據點被人民解放軍攻陷,政府軍派出飛機搜索轟炸叛軍,反被擊落2架米格-21。
到了雨季,北方與南方的通路被大水切斷,叛軍趁機又奪下了政府軍剩余的據點,政府軍被孤立在幾個大城市的飛地里。
為了給被圍的政府軍送補給,蘇丹政府從外國引起了6架運輸機,其中2架被送給蘇丹海軍作為蘇丹海軍巡邏機,其余用于向南方空運補給。
1969年2月,3500名叛軍分兵兩路包圍朱巴城,當地政府軍和民兵防衛堅固。
叛軍屢攻不克,隨即果斷改變策略,趁蘇丹政府軍全力援救朱巴后方空虛之機,乘著卡車,機動突襲了政府軍的據點約博馬和伊羅勒,兩地的政府軍千余人被全殲,損失巨大。
叛軍趁國家政治混亂之機加劇攻勢,奪下了更多的政府軍據點,所有躲在據點內的政府軍都被分割殲滅。
1969年4月14日,一架政府軍的水牛型運輸機被叛軍擊落,機上4名飛行員喪生。
1969年7月起,叛軍在沒有外界支持的情況下,仍能獨自擊敗政府軍的圍剿,而且越打越強。
1970年7月,叛軍放出警告,因為蘇丹政府用民航客機運送兵員,如果政府軍繼續這一行徑,叛軍不得不將民航客機作為打擊目標。
1970年8月16日,叛軍將警告付諸實施,用從政府軍手中繳獲的薩姆型導彈擊落一架蘇丹民航客機,機上70人無一生還。
1970年底,蘇丹政府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們向南方的認為是親政府的部落放發包括AK-47等在內的大量武器,想實施南方人打南方人的政策。
結果這搬起石頭砸了自已的腳,南方部落拿到武器后就加入叛軍,蘇丹政府花巨資購買的武器反過來裝備了自己的敵人。
1971年,政府軍主力集中起來,準備在1971年開年向叛軍發動大規模攻勢。
不料,叛軍先發制人發起攻勢,消滅了阿多克地區的政府軍,隨后他們又重創了朱巴的政府軍。
之后,人民解放軍打下了瓦烏市。
1971年10月,叛軍提出將戰火擴大到北方,開始北伐。
11月,為了北伐后方安全,叛軍向被圍在南方最后一座飛地朱巴的政府軍發起圍攻,整個城市遭到猛烈炮擊。
該城有2萬政府軍,并防守堅固,叛軍盡管重創了當地政府軍,但未能得手。
同時,對朱巴北面一個政府軍營地的進攻也失敗了。
政府軍準確利用了叛軍的失誤和內部的分裂,準備開始反攻南方。
1972年初,政府軍在戰斗機的支援下擊退了進攻達爾富爾州和科爾多凡州的兩股人民解放軍。
1972年2月,利用旱季,兵分3路,開始向南方上尼羅河州、加扎勒河州和赤道州的叛軍發起強大攻勢。
第1路負責在上尼羅河州沿尼羅河兩岸向蘇丹埃塞邊境進軍。
第2路負責消滅加扎勒河州的叛軍。
第3路負責消滅赤道州西部塔姆布拉的叛軍,然后回師直搗該州東部托里特城的叛軍指揮部。
為保障作戰需要,政府軍開辟了從喀土穆到朱巴的空中橋梁和中部州庫斯提至上尼羅河州馬拉卡爾的水上通道。
一開始,政府軍進攻較順利。
3月9日,波查拉城被拿下,這是叛軍的一個后勤供應中心。
4月4日,攻克位于白尼羅河州、加扎勒河州、赤道州交界處的博爾城,這是加朗的故鄉,也是叛軍的搖籃。
4月10日,11日和16日,先后又攻占艾庫、伊魯勒、馬格里、沙姆比等7個戰略要地。
到7月下旬,又連克數城,包括托里特城。
為鞏固成果,蘇丹政府吸取過去--旱季得手,雨季丟失的教訓,采取穩扎穩打的戰術,占領一城,由民防軍負責城防、維持治安、加強宗教宣傳。
政府軍希望把戰場上的優勢轉為政治上的優勢。
1972年6月1日,政府軍和叛軍代表舉行了第3次直接談判,但蘇丹政府拒絕在極端宗教政策上作出讓步,會談無果而終。
旱季攻勢盡管政府軍奪回了南方各主要城鎮,可是叛軍損失不大,主力尚存,許多城鎮都是加朗主動放棄的。
雨季一到,政府軍與北方的通道被切斷,馬上主動權就易手到了加朗的手中。
7月后,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幾次小規模反攻,消滅幾支政府軍孤立之敵。
7月18日,政府軍一架直升機在托里被擊落。
兩天后,是蘇丹空軍部隊黑暗的日子。
2架戰斗機被叛軍防空火力在同一天擊落。
同日,一架運輸機被擊落。
7月15日,還有一架大型運輸機因天氣惡劣墜毀在朱巴附近。
1972年間,叛軍對朱巴發起一系列進攻,給政府軍造成重大損失,但未能奪下該城。
1972年開始,先前分裂的叛軍人員逐步返回叛軍,叛軍實力逐步恢復還不斷壯大,這一年的政府軍攻勢根本沒有發生,反而南方的馬拉卡爾和朱巴城被叛軍再次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