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無術是有術
我沒有養生秘訣,也從來不追求什么秘訣。我只是有一個“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但凡某個老人壽命長久,就會被年輕者問起養生秘訣,季老也是這樣。他說他沒有秘訣,只是有一個“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季老進一步解釋說,不鍛煉并非全然拒絕鍛煉身體,而是適當地鍛煉,不過頭。已至耄耋之年,身體已大不如前,這個時候如果再像從前那樣進行劇烈運動,對身體有害無利,這就是不鍛煉。
不挑食,除了口味上的不挑,季老認為更多的是心態上的不挑。心中不挑,眼中口中才不會區別對待。就像季老說的,“常見有人年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這種心態二欲求長壽。豈非南轅而北轍”。
過于挑剔,不管面對的是食物、動物還是其他什么,都會帶有一種斤斤計較、無法容人的眼光和態度,無法容人就是給自己增添煩惱,對自己的壽命無益,所以季老說要不挑食。
最后一點不嘀咕,這是季老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不嘀咕就是不抱怨,心胸豁達開朗,用平和的心態看待一切。
在季老的“三不主義”中,有兩點跟人的心與精神有關,可見,一個人想要長壽,就要先將內心護理好,所謂“達生需要養心”,正是此意。
《莊子》中記述了這樣一段對話:
有一天,南伯子葵問女:“女呀,你歲數已經很大了,可是我看你的容顏又青春又活潑,簡直像個孩童,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女想了想,說:“這是因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一聽,問:“道?我可以學習嗎?”女又想了想,說:“不行,你怎么可能學習呢!依我看來,你可不是能學習道的人。你知道卜梁倚嗎?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氣,卻沒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卻沒有圣人那種明敏的才氣。我本想如果用虛淡的心境去教導他,沒準他果真能成為圣人。然而,結果不是這樣。
雖然把圣人虛淡的心境傳告給具有圣人才氣的人看起來更容易些,但我還是選擇持守著告訴他,結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遺忘天下;看到他已經可以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遺忘萬物;看到他已經遺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遺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遺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澈;當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當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當他超越古今的時限可以在歷史中穿梭,那么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當你摒除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因為沒有了死的對比,那時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古代哲人認為,一個可以學道的人,必須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否則,這個人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跟隨著眾人行走于聲色名利之中,永遠沒有醒悟的一天。一個人,只有學會了修養自己的心靈,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和諧,進入達生而逍遙的狀態。
有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中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上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以鮮花供佛,根據佛典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高興地回答:“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您這里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起來。作為一名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涼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花禮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保持一顆清涼純潔的心也是這樣啊,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瓶中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氣質,并且不停地懺悔、檢討,改掉惡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養分啊!”
信徒聽后,翻然醒悟。
一個人,要想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想獲得更高的生命質量,必須學會養心。養心,并不是非要有什么特殊的條件才能辦到,也不必嚴苛的按照季老的“三不主義”來做。只要我們能夠日日更新,懂得愛惜自己,溫暖自己,就能夠擺脫世俗的困擾,清除心靈的塵埃。生命就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洗禮,具有更蓬勃的朝氣和活力,壽命的綿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