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變法已載入了禹姓族譜。一直延續至今。你們的爺爺,就是按這個老規矩忠實執行的。‘祖宗牌匾隨人走,禹姓水緣萬世傳’!把它傳給了我。這一背就是六十多年的時光呀。
“現在,我已經病入膏肓看到人生的盡頭了。我把你們兄弟三人都領到了水的旋渦之中,你們要好自爲之,相互照顧。你們的四弟還在保定老家,照顧你們的母親。
“我死之後,你們也要把他領到祖先所走的水路之上。要讓他在水裡討生活!當然是在他平安送走你們的母親之後了。你們務必切記!這就叫‘祖訓難違’明白嗎?
“孩子們,你們知道爲什麼我們禹姓家族,非要跟水拼鬥,以水爲生不可的道理嗎?
“除了當初舜王命令太祖禹老爺領兵被動治水以後。在漫長的日月生活之中,他又琢磨出了很多生活的道理,並且還指導了以後的國家與民生的政治大方向。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治水就是以土爲本,利用水的作用來養活我們。靠天吃飯難滿意,用水澆灌種莊稼。我們纔能有糧食吃而不至於餓死。
“我們的祖先,大膽地換位思考。水土水土,既然‘土’能養活我們,爲什麼‘水’就不能養活我們呢?
“我們的開盤祖先,開始時是從高山走向平地的。後來,又從陸地走向了海洋。這樣就是人類生存的一條路線:山——地——水——。
“我們國家的土地地理結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十份當中,山地佔去了三份。水的面積佔去了六份。可供我們種糧食的好地,才只有區區的一小丁點的可憐的一份。
“我們爲什麼不去向那佔六個份額的水要飯吃呢?水裡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養活我們這些華夏兒女是不成問題的。這六分水的文章,要是做深做透了,那可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啊!
“雙橋好走,獨木難行。一分的良田要養活幾萬萬的人口。那是多麼地艱難啦!後來,我們的太祖禹老爺,找到並琢磨透了這個道理之後,他另闢蹊竅帶領族人,乾脆就端上了吃水的這個飯碗!
“他一方面治水爲民造福。確保那可憐的一分良田的豐收。一方面靠著那六分的富水,養活著萬萬民衆。
“他廣開生路,昌盛國家。走著多極化的發展民生的道路。民生幸福,國之強盛。誰不高興?誰不歡呼呢?我們的太祖禹老爺,就是這樣地深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
“你們現在是否明白了我爲什麼要你們帶上老四的道理吧?你們兄弟幾個,一定不要辜負祖上的遺訓,把這塊傳家之寶好好地傳下去。
“我死之後,你們要好生地照顧你們的母親。她也是不敢一日忘卻祖上的遺訓!含辛茹苦地撫養你們。她跟我的這一輩子,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另外,你們將我火化了吧!一把火燒了還挺乾淨。把骨灰撒在水裡餵魚去。就不要再去搶佔那可憐的一分良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