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行融入了一些個人看法,所以只是一家之言,看過了之。無法修改段落了,如果您看到一團的話,估計就是起點的東西出問題了)
義氏與鏡穿著浴衣走了出去,隔壁的房間阿惜也走了出來“喲,大人您又洗啊。”
“嗯嗯。”義氏有些像犯錯的小孩一樣“對對,洗一個在走。”連忙牽著鏡走入了浴池。
看著義氏離開的背影,“嗯?大人怎么現在不害羞了。”阿惜滿臉疑問的說道。
昨晚的運動,義氏與鏡出了一身汗,脫開浴衣義氏咕嚕咕嚕的把頭塞入了水中。洗了一把臉算是清醒后,看著帶著滿臉溫馨的笑容鏡,望著邊上的木欄“鏡,阿惜發現了我們么?”
“您啊,做都做了,還怕什么?”鏡轉頭頭來嘲笑著義氏的膽小。
算是又洗了一遍正式的鴛鴦yu后,又踏上了旅行。此次要去的就是京都,現在距離幾日之后就可以到達,說起平安京來,這里倒是可以談談。
京都在過去幾百年間都是日本最大的城市、首都和文化政治中心,更是如現在某半島國家首都那樣的樣板城市。除了京都之外的地方,一律可以被稱為鄉下。
大和國的朝廷見識到中華大國首都的威嚴,認識到只有建立一座大城市,才能震懾遠夷,并增強勸過人民的凝聚力。此外,能建立這樣一座大城市作為首都,也才能真正使日本成為國,而不是一個大部落。在京都建立前,大和朝廷換過好幾個首都,宮殿既不氣派也不舒服。
此時的日本在經過干涉唐朝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失敗后,大批百濟國的王國貴族和百工人等流亡到日本,大大充實了日本的人力物力,逐漸具備建立大城市的基本條件。日本是山國,具備能夠建立大都市條件的平地極少,京都選定的位置在日本本州島中央,緊鄰琵琶湖,又是交通要沖,極適合建立都市,于是京都的營造計劃就這樣開始了。
京都的設計圖是由從中國回歸的遣唐使設計,這些出過國流過洋,在唐帝國首都長安見過大世面的學生娃,畫出的設計圖就是一座微縮版的長安城。仿照貫通長安的長安街,他們修建了寬度達86米的朱雀大街,以朱雀大街為分界線,整座京都的主市區被分成左京、右京兩部分。
這兩大市區各自建有官方管理的國營大市場,這也是完全仿照長安的市場設計。皇宮(日本稱為內里)在長安北部,仿照中國皇宮的布局面南背北,周邊是貴族、官員住宅和公署等官方建筑。雖然建筑規模上比不得唐朝宮室,卻也修得精致,開創了日本建筑風格的先河。
京都的城市外圍用并不很高大的圍墻包圍,這道圍墻比較低矮,也不很厚,起不大到防御作用,基本上只是個裝飾物,好看而不實用。圍墻將京都圍成正方形,城內是一個個小正方形住宅區的——坊,這些棋盤形的坊又被街道所隔開,街道兩邊種滿柳樹和櫻花。這些街道的名稱依順序用一條、二條乃至八條、九條命名,后來許多公卿以住宅所在地為姓,住一條胡同的姓一條,住三條的姓三條,住九條的就姓九條,武士們則以所住的鄉下某村的名字為姓。所以,只要一看人的姓氏,就可知這人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
春日一到,南北約四千八百米,東西約四千兩百米的這座大都市里櫻花盛開,柳樹飄舞,映照著以紅白作為主色的建筑群,真正好一片錦繡城池。
京都建成之日,天皇和百官黎庶都興高采烈的搬進來住,天皇決定為這座新首都命名為平安京。不過,人民大眾后來給這里定的新名字是京都——數百年的亂世使平安京這名字有名無實,與其如此還不如實實在在叫它做京都的好。
正方形的京都城在初期地形考察上很不科學,有些工程就是豆腐渣工程。當初考察時完全沒有考慮右京區多沼澤不適合生活,所以后來遷居此處的居民怨聲載道,很快就陸續搬家去左京居住,右京逐漸荒廢變成農村,左京的居住秩序被打亂,頓時人滿為患。后來平安朝末期,平清盛一度想把首都遷去福原,后來群眾反對,百官不滿,和尚神官拿菩薩佛爺托夢不樂意做接口阻撓,最后福原工程爛了尾,京都作為首都又維持下去。
正所謂樹大招風,作為全日本唯一的大城市,京都在戰國亂世一開始就成了混亂的中心。應仁之亂使京都幾乎化為灰燼。
細川家聯盟的東軍兵力有16萬,山名家聯盟的西軍有11萬,這兩支由各地鄉下武士組成的大軍人數有27萬之多,京都本身的常駐人口才不多15萬。如此眾多的軍隊以京都為中心開始混戰。
無論誰殺進城里,都會對對方首腦在京都里的房舍進行焚燒搶掠,大火蔓延吞沒了附近百姓和公卿的房屋。進入大城市的鄉下暴兵全無紀律,燒殺*無惡不作。
一些依附于兩軍的盜匪和野武士也流竄進京作惡,兩軍對這種活動也視而不見。像屬于東軍的足軽骨皮道賢組織的強盜集團雖然干的是強盜的生計,卻也攻擊西軍,所以雖然他們順便將京都無辜百姓也一起加以攻擊搶掠,理應維護京都治安的東軍首腦便也默許了。
等到東西兩軍經過大混戰后各自潰散,全國已經陷入了戰國時代,京都的大部分街區也已經被燒毀,人口凋零。作為一國首都的京都,早已失去往日的威嚴,無論天皇還是平頭百姓都成了生活在廢墟上的難民。
生活在在城里的公卿們不再能享受昔日的繁華,沒有人再給支付他們工資,他們甚至要為生計發愁。有些本事的公卿開始做生意,有的人依靠祖傳的配藥手藝搞起成品藥批發,據說生意還不錯,甚至可以有盈余來接濟同樣窮困潦倒的天皇。對于大多數沒有本事的公卿來講,他們只能靠賣兒賣女過活。
要些面子的就托關系聯絡地方上有錢有勢的武士,把女兒嫁給人家兒子做媳婦。地方上的粗鄙武士也很高興接受個貴族兒媳婦給家族換換品種,在接受血統高貴的兒媳的同時,他們會給兒媳的娘家一大筆買斷費用,嫁出女兒的公卿們靠著這一大筆聘禮能活好一陣。
至于不要臉的公卿,就索性逼女兒和兒子出去做泄欲工具,不少公卿家的女兒被大名看中要去做妾,兒子也被買了當侍童,姐弟二人共侍一夫的事也曾發生過。
有些大名喜歡附庸風雅養文化人,有不少公卿便離開世居的京都跑去依附,做了人家食客。上杉謙信進京時,頗有幾個公卿哭著鬧著要和謙信回越后國。天皇的日子不好過,不但宮殿破舊無錢修繕,連天皇本人也都快吃不上飯了。
為了維持生計,也顧不得什么規矩不規矩,只要聽說哪家有力武士生了兒子,天皇就會寫下委任狀,慫恿手下公卿帶著委任狀上門任命官位。公卿帶著委任狀跑到生兒子的武士家,內堂簾子下塞進委任狀就走。如果對方對委任狀上的官位滿意,就會在原地放上一筆錢,算是所謂感謝費,其實就是買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