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是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兩大流派,他們都有一套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的理論,但在治理方法上,儒家主張積極進取,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兩家有很大的差別。
劉邦建立漢朝后,在思想上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他不敢繼續采用法家學說,也不愿意采用儒家學說,最后,他采用了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學思想,推行無為而治。
景帝在位時,竇(dòu)太后(景帝的母親)特別推崇黃老道學,當時,朝廷中還專門供養了一大批道學家,他們專門四處宣傳道家思想,所以,在漢朝初期,道家思想一直占著統治地位。
儒家學派雖然沒有道家學派那樣好的運氣,但由于黃老道學主張“無為”,對其他學派也采取順其自然發展的態度,所以,儒學在漢朝初期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他的兒子劉徹(即漢武帝)即位,武帝即位時只有十六歲,但他雄心勃勃,很想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漢初以來尊崇的黃老道學,總是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些很不符合武帝要求進取的個性,也不適應歷史發展進程中要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因此,武帝很想拋棄黃老道學,選擇另外一種思想來治理國家。
公元前140年,武帝舉辦了—次全國性的人才選拔考試,當時,長安匯集了許多學派的人才,有位名叫董仲舒的人,是漢朝著名的儒學博士,也來參加考試。
武帝向參加考試的人提出了許多問題,由于董仲舒平時研究的思想理論正好與這些問題相符,因此,他很快就奏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在這三篇對策中,董仲舒宣揚皇帝是天老爺的兒子,天老爺命令他來統治天下,所以,在政治和思想上要實現“大一統”。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大家都要服從皇帝的命令;在思想上,要“罷黜,廢除百家,獨尊儒術”,要以儒家學說作為漢朝的統治思想,而其他思想應一律禁絕。
董仲舒的《大人三策》主張大一統,十分符合武帝的政治需要,因此,在這場考試結束后,武帝立即重用了衛綰、竇嬰等一些儒生,董仲舒也做了江都王國相。在武帝支持下,朝廷明顯出現尊儒趨勢,儒家學派也十分活躍,黃老道學經常受到他們的攻擊。
道家政治代表竇太后在漢朝宮廷中擁有崇高的地位和鞏固的權勢,她見武帝率領大臣推崇儒術、貶低道學,心里十分不滿。一天,她把武帝叫到面前,狠狠地罵了一頓,并逼迫武帝罷免了竇嬰、田蚡(fén)等人的職務。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武帝立即起用田蚡為丞相,田蚡又大力任用了數百名儒士,儒家學派的勢力終于進一步壯大起來。
公元前124年,著名的儒生公孫弘任丞相,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京師長安建立了太學。太學的教學課程是儒家經典,每年考試一次,成績優秀的人直接任命官職。太學的建立,標志著儒學的統治地位已完全確立起來了。
經過三百多年的奮斗,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在武帝的支持下,終于確立了獨尊的統治地位,并且這一地位在中國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使漢武帝統一了全國的思想,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從而為武帝時期的強盛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