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爲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是中唐大詩人杜甫《戲爲六絕句》詩中的名句。王、楊、盧、駱分別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是武則天時代的詩壇風雲人物。由於他們的詩歌創作一掃六朝以來詩壇柔弱輕浮的宮體詩風,以革新者的姿態活躍於文壇,史稱“初唐四傑”。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祖籍太原,後移居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王勃是初唐著名詩人王績的侄孫,自幼就聰慧異常,6歲能作文,15歲時就被作爲神童推薦到朝廷,高宗面試,甚爲欣喜,拜爲朝散郎,陪皇帝讀書遊獵。後來應沛王李賢(即章懷太子,被武則天賜死)之召,任沛王府中侍讀,即陪伴太子讀書。當時長安城裡諸王子都喜好鬥雞賭博,王勃才思敏捷,寫了一篇純屬遊戲文字的《檄英王雞》,不料傳出宮外被人告發,高宗皇帝認爲這是挑撥諸王關係,就很快把他逐出沛王府。年輕的王勃因文受禍,甚感悲傷,就離開了長安。此後他遠遊江漢、客寓蜀中。飄泊幾年後,又被任命爲虢州(今河南靈寶)參軍(刺史的幕僚),王勃懷才不遇,心情鬱鬱寡歡,經常借酒澆愁。一次因酒後擅殺官奴,被免職。他的父親受牽連被貶爲荒遠的交趾(在今越南境內)做縣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遠赴交址探父,渡海時因墮水受驚,不幸去世,年僅27歲。前幾年據報載曾在越南境內發現王勃墓,據文史專家考證爲實,如此則這位年輕的詩人當死於越南。
在初唐四傑中,王勃是才氣最大,成就較高的一個。相傳他作詩寫賦從不打草稿,選磨墨數升,然後在牀上矇頭靜臥,等到深思熟慮後,忽然坐起,伏案奮筆疾書,不再改動一字,當時人將此事傳爲“打腹稿”。王勃的詩歌創作意境開闊、達觀壯健,一些常見的題材(如送別、詠物)在他筆下總顯得新穎獨到,不落俗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歷來傳頌的警句,它反映了詩人對友誼的珍惜和樂觀開朗的胸懷,表現了一種悲而不傷、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王勃的著述很多,除詩而外,其賦、文也堪稱一流。如寫於江西南昌和《滕王閣詩序》即久負盛名,其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都是膾灸人口傳誦千秋的名句。
楊炯(650—692年),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也是自幼聰慧非凡。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不滿10歲,即被薦舉爲神童。次年,待制弘文館。後應制舉,即由皇帝廷試,授予校書郎,但楊炯生性恃才自負、清高孤傲,經常嘲諷那些有名無實的朝官,所以常遭嫉恨,不容於時。據《舊唐書》記載,楊炯對當時把他列入“王楊盧駱”並舉稱呼並不服氣,說過“吾愧於盧、恥居王後”。可見他確實頗爲自負,不甘名列王勃之後。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因堂弟參加徐敬業起兵之事而受牽連,被貶爲梓州(今四川三臺)司法參軍。此後在四川生活多年,晚年才任婺州盈川(在今江西省)縣令,大約在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前後,病卒於任上。楊炯擅長五言律詩,尤以邊塞詩在初唐詩壇頗顯盛名,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激昂鏗鏘的語句,抒發了自己渴望投筆從戎報國立功的豪情,充滿了馳馬邊塞,風雪激戰的幻想。“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所表達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是當時許多青年士子渴望邊塞立功揚名的普遍心聲和真實寫照。
盧照鄰(636—695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北京大興附近)人。盧照鄰自幼研習經史,“閱禮而聞詩”,10多歲時學習文字訓詁,以博學善文聞名於鄉里。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被舉薦入朝,授鄧王府典鑑(秘書一類的差事),時年僅18歲,在鄧王府幾年中,他受生活環境影響,寫過許多精巧雅緻的宮體詩,多系應酬答唱之作,沒有多大實際社會意義。後來因鄧王府一侍女暴卒,被人誣告與此事有牽連,盧照鄰被捕入獄,後得朝中友人救助方得解脫。在長安閒居幾年後,出爲益州新都(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尉。蜀地險阻,官職低微,他深感人生艱難,孤苦淒涼。詩歌內容與風格也日漸改變,如寫於蜀道途中的《奉使益州至長安發鍾陽驛》:
躋險方未夷,乘春聊騁望。
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
聯翩事羈靶勒,辛苦勞疲恙。
盧照鄰晚年患風疾,乃辭官北歸。最後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沉潁河結束生命。盧照鄰晚年因環境、身體等原因,風格變得更加嚴峻、蒼涼。無論詩、文,在反映個人遭際時,都流露出對現實的憤慨不平和人生的沉鬱悲傷。
盧照鄰擅長七言歌行體,著名的《長安古意》是他託古諷今的代表作。詩中通過對漢代長安的鋪陳描寫,實際上反映了唐王朝京城長安的繁華盛況,曲折地揭露了貴族王公驕奢淫逸的生活,並預言了這種墮落生活空虛幻滅的結局,是一首頗費藝術構思的長詩。詩中結尾時寫道:“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牀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以西漢揚雄晚年隱居生活比喻自己寂寞清貧生活的身世獨立。《長安古意》與駱賓王的《帝京篇》在當時京城都曾名噪一時,竟相傳抄,一時間頗有洛陽紙貴之勢。
駱賓王(638——684年),字觀光,鶩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是“初唐四傑”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相傳駱賓王6歲時即能作詩,傳爲奇聞。7歲時嬉戲池塘邊,客人指著水中鵝羣令他當場作詩,他隨口吟道:
鵝鵝鵝,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拔清波。
這首詩以兒童天真歡快的口吻準確描寫了鵝在春天碧水中泳遊的情景,細膩生動,清新可愛,因之獲得了“吟鵝神童”的稱號。唐高宗永徽年間,被徵入京,在王府作官。咸亨元年(670年),隨薛仁貴出征邊塞,此後在四川宦遊多年,曾任武功主薄。儀鳳三年(678年),入朝爲侍御史,因數次上書評論天下大事,被人誣陷下獄。在獄中他寫下了有名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
這是一首帶有象徵性的詠物抒情詩,詩人把一腔悲憤沉痛的心情都通過蟬的意象抒發出來。他以蟬自比,霧露太重,蟬難高飛;風吹太多,鳴唱易失,比喻環境惡劣,自己難有作爲。“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寄託了無人知己的悲傷無奈心情,是初唐傑出的詠物詩。
駱賓王出獄後,遠貶臨海(今浙江臨海)爲縣丞,過著黯鬱不得志的生活,常常縱酒賦詩,長歌當哭,感嘆命運的坎坷多桀。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唐朝開國功臣徐勣之孫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擅政,駱賓王長途奔赴揚州,參加徐的幕府,並寫下了有名的《討武曌檄》,公開痛斥武則天“洎乎晚節,穢亂後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最後充滿自信的宣稱:“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這篇代徐敬業寫的討武檄文,氣勢不凡、對仗工整,在當時傳誦一時,據《新唐書》說,女皇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時,不禁微笑讚賞,當讀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之語時,還責備宰相說爲什麼不重用此人。可見駱賓王的文才,即使被聲討的對象也不得不爲之佩服。
討武兵敗後,駱賓王不知所終,下落不明,一說他“兵敗被誅”,一說他與徐敬業等逃到海邊爲部下所殺或“投江而死”,又有人說他“逃亡爲僧,病死”。
王、楊、盧、駱是初唐詩壇上有代表性的傑出詩人,不僅給唐詩帶來了新鮮的內容和剛健活潑的風格,也對唐詩聲律和風骨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雖然四傑與盛唐三大詩人相比,成就並不突出,但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功績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