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瘋狂的理念!引狼入室!
經此一戰,肆虐江浙沿海地帶多年的倭寇,一朝而平。
消息很快通過信鴿傳回金陵城。
剎時間,朝野轟動了!
……
“特大消息,太孫殿下率大明海軍,蕩平倭寇巢穴。三十年倭患,一朝而平。”
“大明海軍創造殺敵三千,自身無一人死亡的驚天戰績。”
“倭寇首領亦已被生擒,將很快押往京師。”
……
隨著《大明日報》對大明海軍剿倭之戰的宣傳和報道,大明的百姓,都爲之沸騰了。
“不是說倭寇很厲害,個個都能以一抵十嗎?怎麼竟如此不堪一擊啊?”
“那當然是我大明海軍更厲害,太孫殿下更厲害了!”
“對啊!大明海軍所招的人,可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別看只有一萬人,實際上的戰力,就是十萬大軍也比不上。”
“要我說啊,還是太孫殿下厲害。要不是太孫殿下指揮有方,倭寇也不會這麼快被剿滅。”
“那是自然。太孫殿下能文能武,無論文武,皆是天下無雙!”
……
百姓們對此深信不疑,奔走相向,沸騰不已。
但朝堂的反應,卻是有點奇怪。
“這不可能!”兵部主事齊泰看著戰報,厲聲喝斥:“荒謬,真是荒謬,這戰報也太荒謬了!”
“殺敵三千有餘,全殲肆虐江浙沿海多年的倭寇,自身卻無一戰死。”
“如此戰報,是怎麼敢厚著臉皮報上來的?”
齊泰一點都不信,臉上只有濃濃的憤怒之色。
“齊兄慎言,這可是太孫殿下呈上來的戰報,不要隨意置疑,要犯大忌的。”
旁邊的一名同事小心提醒道。
齊泰冷笑道:“若非他是太孫,也不敢如此張狂的造假,糊弄朝廷。”
“換了一個別的將領,將這樣的戰報呈交給朝廷,就該治他一個‘欺君罔上’的罪名。”
同事嘆道:“也許太孫殿下另有深意吧。”
“大明海軍乃是他一手所創,又是第一次出征,急需戰績來證明。”
“如此一宣傳,太孫殿下的威望,便又提高了。”
齊泰咬牙切齒:“他只顧著自己爭權奪利,又何曾想過這樣做引發的不良後果呢?”
“有了他做表率,以後的將領,都有樣學樣,這般虛報戰績,那還了得嗎?”
他越想越氣,轉身走出堂屋,走到外面的院子裡,卻見黃子澄正站那裡。
按理來說,黃子澄在被封爲大明使臣,就該啓程前往倭國。
但他並不想太急著去,而是想等太孫走後,再私底下聯絡聯絡朝臣。
真要說服倭國出兵,也還需要朝臣從內部施壓。
他便以出使之事還需要時間好生準備爲藉口,將日期拖延了下來。
“齊兄何必動怒?”黃子澄勸道:“太孫行事張揚,好大喜功,也非一日兩日之事。”
“說到底,都是因爲獻王殿下沒有被立爲儲君。要不然,何至如此?”
齊泰拉著黃子澄走到一旁,道:“黃兄不是要出使倭國嗎?怎麼得空來找我了?”
齊泰剛拜入朱允炆門下不久,朱允炆就被朱允熥以“瘋癲”的理由關押圈禁了。
齊泰的投效,實際上變成了不了了之。
但在黃子澄看來,齊泰無疑還是值得信任和拉擾的人。
“我這兩日便會出發。”黃子澄沉聲道:“臨行前,特意來找齊兄,是爲了大事計。”
齊泰眸內精光一閃,臉上表情頓時變得嚴肅起來。
黃子澄緩緩道:“我此番出使倭國,明爲勸服倭國來朝,實則是想請倭國出兵我大明!”
齊泰脫口失聲,怒道:“你想幹什麼,難道你要背叛我大明嗎?”
黃子澄振聲道:“我這麼做,正是爲了救大明。”
“太孫倒行逆施,加徵商稅,令稅務司四處追查稅款,不知有多少士紳因此深受其害。”
“如今外面都傳言說,稅務司的稅吏,比黑白無常更可怕。”
“朝廷確實是收了一筆稅銀,可這樣做,卻失了人心。”
“相比收多少錢的稅,難道不是人心更重要嗎?”
“特別是他還利用《大明日報》,煽動輿論,逼得朝中清流不得不表態支持他。”
黃子澄想到這裡,恨得牙癢癢的。
他也曾上書支持稅務司,支持太孫加徵商稅的舉措。
沒辦法。
大勢所趨,輿論重壓下,他不得不那般做。
黃子澄不怕死,卻害怕自己留下千秋萬古的罵名。
因此,明明心裡對加徵商稅之事十分反感,對稅務司更是厭惡無比,卻又不得不上書表態支持。
免得被百姓們唾罵。
“眼下他又謊報稱將江浙沿海的倭寇,一戰盡剿,欺騙陛下,欺騙天下百姓。”
“他這樣做,就是想早日放開海禁,想施行他所謂‘太孫新政’。”
“如今他還沒有登基,就已經這般膽大妄爲。”
“若是有朝一日,他登基爲帝,還不知要將天下攪到何等天翻地覆的地步。”
黃子澄的語氣,激動起來。
“獻王那日在呂妃靈堂所說的話,固然有不堪之處,其實細想,卻是合情合理。”
“呂妃將太孫一手撫養長大,如今卻遭其反噬,誰又能不痛心呢?”
“呂妃始終是獻王的生母,凡事向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太正常不過了。”
“何況呂妃身死,多半就是太孫所爲。”
“此後更是將呂妃一族,斬盡殺絕。”
“再以此爲藉口,出征清倭。”
“實際上,他想做的,就是藉此打開‘海禁’。”
“他這種人,雖然有才華,能力亦不弱,可野心更大,不顧天下的安危,只圖自己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昔日的隋煬帝,便是此等人物。”
“今日之太孫,不過是隋煬帝第二罷了。”
“我大明若交到他的手中,必亡無疑。”
黃子澄滔滔不絕的說著,言語間彷彿自己頗爲正氣,皆是憂國憂民之心。
請...您....收藏_6Ⅰ9Ⅰ書Ⅰ吧(六\\\九\\\書\\\吧!)
“我輩讀書人,自幼飽讀聖賢書,當知江山社稷,絕計不可交到此等人手中。”
“陛下年齡大了,老眼昏花,被這等人欺騙,以致於立他爲太孫。”
“如今唯一的辦法,便是趁他還不曾正式登基,儘快將他扳倒。”
“讓陛下改立獻王爲儲君。”
“我此次之所以主動請纓出使倭國,就是爲了說服倭王,出兵大明。”
“有了倭國施壓,再請有志之士從朝堂內部發力,逼迫陛下廢掉如今的太孫,改立獻王。”
“我大明江山,方可高枕無憂。”
齊泰聽他說完,冷冷看著他道:“你這是引狼入室!你可知如此一來,會引起多大的戰禍,會有多少人因此而死嗎?”
“你爲了扶持獻王,爲了一己私利,爲了獲得從龍之功,不惜置大明江山於險境,置天下百姓於水火。”
“如此險惡用心,我齊泰又且能與你狼狽爲奸,禍害大明!”
黃子澄仰天大笑,雙淚滾滾,神情頗見悲憤之色:“我若是僅僅爲了一己之私利,只想要從龍之功,便是隨便找一個藩王的攀附,不也比扶持如今已被圈禁的獻王要好嗎?”
“沒錯,如此一來,我大明百姓確實會因此而死亡無數。”
“可哪怕死一百萬人,死幾百萬人,只要能阻止如今的太孫殿下繼位登基,那便是值得的。”
“他若是登基稱帝,我大明必定天翻地覆。”
“到那時,又豈止是死一百萬人這麼簡單!”
“再說,就算我不出使倭國,不說服倭國出兵,他不也打算遠征倭國嗎?”
“我大明與倭國之間的戰爭,仍是不可避免。”
“他自負自己有才,智略天下無雙,只想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恐怕他想要征服的,還不止一個倭國。”
“日後他一旦爲帝,必然不斷的遠征海外及周邊四夷諸國,爲了他的帝王功業,讓我大明陷入永遠止境的戰火之中。”
“隋煬帝殷鑑不遠!”
“那時候,你一定會爲你今日的選擇而後悔。”
黃子澄雙眸瞪著齊泰。
這一切,他已經陷入了瘋狂,覺得自己所做所爲,皆是爲了大明,爲了天下。
自己義無反顧。
在黃子澄看來,齊泰應該與自己是同路人。
齊泰愣了愣,看著黃子澄,默然不語。
很顯然,他已經被黃子澄的歪理,說得有些心動了。
太孫殿下雄心勃勃,這一點任誰都可以看得出來。
太孫要改革變法,要改變過去諸多制度的心思,也絲毫不曾隱瞞。
可對傳統的讀書人來說,始終保持過去的制度不變,纔是一名帝王應該做的事情。
那種充滿雄心壯志,一心想要求變的君王,在讀書人眼中,從來就不是一個好皇帝!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至於王莽,隋煬帝等,更不用說。
這些人,都有能力,有野心,有抱負。
他們也確實做出了一番事業。
可最後的結果,至少在讀書人眼中,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天下,卻又令秦朝滅亡。
從讀書人保江山傳承的角度來看,還不如不統一呢,那樣至少秦朝偏安一隅的社稷,仍能延續。
漢武帝雖然打得匈奴抱頭鼠竄,可也耗盡了漢朝的國力。
漢朝自此之後,便開始走向一步步走向衰亡。
隋煬帝更不用說了。
修大運河,三徵高麗,一心只想建功立業,結果將隋帝國折騰沒了。
帝王就應該垂拱而治,無爲而治。
不變革,不折騰,也不追求任何功業。
這樣才穩妥,這纔是讀書人以及天下豪紳眼中的好皇帝!
說到底,統治階層都希望世界萬古不變,永遠如此。
國家的制度也是一樣。
任誰當皇帝,都不要做任何改動。
他們就能世世代代,高高在上,不用擔心階層掉落。
儒家的治國理念,也正是基於這一點。
祖宗之法,千秋萬世不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