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發動羣衆!笑瘋了的老朱!
要真正將所有匪寇,包括潛藏在百姓中江湖幫派,混混流氓都清除乾淨,使他們不敢再犯事,僅靠朝廷是不行的。
必須將所有人都發動起來。
將千千萬萬的百姓發動起來!
但是,該如何發動呢?
這就要依靠郵司了。
正如前世的網絡舉報,網絡監督能對官僚系統起到極大的威懾作用。
在如今這個電子通訊還不發達的時候,已經普及到所有平民百姓中的郵司系統,也有著極大的威能。
百姓去衙門告狀的成本很高,後續也害怕報復。
但寫舉報信的成本很低,只要朝廷加強監督,也能杜絕事後的報復。
要知道,即使是在後世。
給有關部門和國家設置的監察機構寫舉報信,仍然是百姓監督官員投拆官員最有效的途徑。
於國家而言,也是最大且最有效的反腐利器。
如今大明已經建立起了郵司系統,爲什麼不加以利用呢?
只要在刑部,緝盜司,都按察使司,以及各級縣衙,都建立起專門的舉報中心,在《大明日報》上刊登出去,讓百姓們將身邊的黑惡勢力,江湖湖派,流氓混混都加以舉報……
那麼,剿匪一事,便會進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那時候,便不是朝廷孤軍奮戰,而是千千萬萬的百姓,與朝廷一起戰鬥了。
局面立時逆轉。
百姓們會舉報嗎?
一定會!
首先,總有看不慣,愛管閒事的百姓。
其次,無論是江湖門派,還是黑惡勢力,再或者是流氓混混,他們雖然讓很多人害怕,但他們也一定有“仇家”,有競爭對手。
就算普通百姓不舉報,那些仇家和競爭對手也會舉報。
以前去衙門告狀,會被指責不講江湖規矩,被所有人唾棄。
現在只要一封舉報信,神不知鬼不覺,誰還會不做呢?
那些盜賊土匪,自身就會陷入“囚徒困境”中。
因爲自己不舉報別人,也會擔心競爭對手舉報自己。
於是,這些團伙本身,就會相互揭發對方。
不止是如此。
朱允熥的思維繼續發散。
還有都察院也一樣。
要監督百官,就需要信息來源。
此前派官員巡視各地,要等百姓來告狀,再或者是自己微服私訪。
實際上,無論哪種,消息來源都是十分困難的。
可有了郵司系統,能接收舉報信,情況立即便不一樣了。
比如說,以前朝廷工地做工的伙食很差,但民工也不可能因爲這事而去衙門告狀喊冤。
於是,朝廷撥款的銀子進了貪官的腰包,上面卻毫無察覺。
但一旦公佈可以寫信舉報,那就會有人寫信來投訴了。
其他官員貪污腐敗亦是如此。
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充分利用好這個郵司系統,對官員的監督,將能提升到幾乎可以與後世社會相當的層次。
雖然後世大家也經常吐槽官府的問題。
但與如今大明的官府相比,那後世社會的進步,又何止是百倍千倍呢?
朱允熥越想越興奮。
老朱這封信,真的給了他極大的啓發。
他竟然一直沒有發現,原來解決問題的系統性工程,自己早就建設好了,只是沒有好好利用起來而已。
一直以來,對官員的監督都完全依賴於上級。
但回想後世社會,朱允熥便十分清楚,哪怕權力來自上面的授予,但真正有效的監督,永遠是依靠下面的揭發,舉報。
故而,官員正式調任之前,都會進行公示,接受下級檢舉監督。
而平時對官員進行查處,也通常是因爲有人檢舉了該官員。
雖然很多人抱怨舉報信經常石沉大海,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但這往往是因爲舉報者沒有確切確實的證據,而舉報的人實在太多了,內容大同小異。
面對如山如海一般的舉報,上級根本查不過來,只能不了了之。
可不管怎麼說,檢舉監督系統對上級掌握下面官員的動向,情況,絕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後世掃黑除惡行動中,被掃除的黑惡勢力,基本上全部來自下面的舉報。
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落馬,也都是因爲對手或者下面人的檢舉。
事實上,大明朝廷內通行的上奏彈劾,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舉報呢?
只不過,這個檢舉的範圍很小,能實施監督的人很少。
而一旦利用郵司系統擴大全民,事情便會起質的變化。
在此之前,老朱讓老百姓抓違法犯罪的官員,將其扭送至京城,這是令民衆監督官員。
但這種監督的難度,無疑是非常大的。
可如果任何一個百姓,都可以寫信向朝廷舉報官員,那監督就立即變得不一樣了。
受制於時代和科技,如今的朝廷,對地方官員的約束和了解都實在太少了。
一旦百姓都能利用郵司系統檢舉監督官員,有了直接向上面反映的通道。
那郵司系統,某種意義上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奏章”系統。
只不過,上奏朝廷的權力,由少數官員變成了“全體百姓”。
既可以一級一級上奏,也可以越過下面,直達中樞。
向縣衙舉報,向都按察使司,向刑部,向都察院……
此前的《大明日報》,使得百姓能直接瞭解朝廷發佈的政策和法令,杜絕了官員利用職務之便,故意不傳達朝廷的命令。
比如說,某地要救災,朝廷下旨給某個災民發放十斤大米。
但事實上,到了實際執行中,很多官員不會向外發佈朝廷的命令。
只給每個災民發放五斤大米,餘下的五斤,則變成銀子,進了自己的腰包。
下面的百姓,不明情況,還以爲朝廷的救災糧只有五斤。
類似的事情,在整個封建時代屢見不鮮。
一直到後世社會,仍然時有發生。
隨著監督問責的力度越來越大,才逐漸減少。
如今的大明亦是如此。
《大明日報》的觸角已經遍及大明所有州縣。
上面發佈的政令,所有百姓都能看到。
不認識字的人,也會通過口耳相傳而知曉。
但實際執行的時候,官員仍然會有種種理由,而不嚴格按照朝廷的政令執行。
百姓缺少向上面反應的渠道,通常也無可奈何。
反而會因此而罵朝廷不守信任,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樣做的。
有了這套系統,百姓從此有了向上反應的渠道。
一旦地方實施的政策,與朝廷公佈的不符,立即便能寫信反映。
地方官員再也不能欺上瞞下,將會失去在地方上一手遮天,爲所欲爲的權力。
整個的大明行政系統,都將煥然一新。
其意義之深遠,又要遠遠超過此次刑部清剿行動本身了。
再細細回想,在後世,在那個電話尚未普及的時代,信件系統有效實現了民衆對官員的監督!
依靠郵政系統監督下的吏治,全體官員也是能做到非常清廉,不敢貪污腐敗的。
因爲政令上通下達,監督落到了實處。
大明,一個封建王朝,也能如此。
那將是何等巨大的飛躍?
千古以降,絕沒有一個王朝能做到這一點。
畢竟,自古以來,百姓都缺少向上反映情況的途徑。
自古以來,百姓都不可能真正有效的“監督”官員。
不管是探聽司的情報打聽得有多細緻,相比全民監督,都不是一個量級。
一念及此,朱允熥再也按捺不住了。
當即令楊榮拿來筆墨,給老朱回信。
……
申城。
日落時分。
老朱走在黃浦江的岸邊上。
這是他最近養成的習慣。
每天沿著河堤散散步,吹吹河風,看夕陽西下,好不愜意。
“信,老爺,您的信!”
吉垣將剛從郵遞員手中拿到的信,遞到老朱面前。
陛下可是一直要求,一旦收到信,便立即呈上,不能有片刻耽擱。
請...您....收藏_6Ⅰ9Ⅰ書Ⅰ吧(六\\\九\\\書\\\吧!)
老朱接過去,撒開信封,看了起來。
很快,他臉上的神色,便變得十分精彩起來。
根據他之前的提議,朱孫在信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更系統更全面的建議,利用郵司系統,在整個大明建立起全民監督機制。
不僅僅是刑部通過該系統打擊江湖幫派、山賊匪寇,更重要的是,朝廷依仗該系統,建立起一個對上下所有官員的監督管理。
此前,靠朝廷上幾個御史言官,上奏章彈劾,又能監督得了幾個官員呢?
正是很清楚這其中的不足,老朱才建起龐大的錦衣衛和檢校系統,作爲耳目,打探下面的情報。
但這種體系仍然是天生存在不足的。
一方面是官僚系統自身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消息都打探到。
另一方面是,從上到下的監督,完全依賴於各級官員的忠誠。
而人的忠誠,是很難保證的。
舉一個例子,如果老朱派某個錦衣衛官員去打探市井中的流言,正好流言中有關於那個錦衣衛官員的不利消息,那對方基本上都會隱瞞不報。
即使再派其他人去巡查,打探,也難免會有官官相護的情況。
大家彼此賣個面子,講交情,都幫著相互隱匿。
但一旦通過郵司檢舉監督,則所有人都是監督者。
官員欺上瞞下的情況,將得到徹底的扭轉。
想到這裡,老朱的手在微微顫抖。
他太激動了。
自當皇帝,身居高位以來,他幾乎每天都在想,到底要如何才能不被下面的人瞞騙。
他想了很多辦法,置錦衣衛,檢校、允許民衆越級上告,乃至告御狀。
然而,老朱最終無奈的發現,沒有一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他這個皇帝,終究在某些事情上,會被人欺騙。
胡惟庸案、郭恆案、空印案等大案的爆發,無一不印證了這一點。
但現在,有了郵司系統,將其很好的利用起來,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郭恆案的時候,真有沒有一個官員,小吏,心中感到害怕不安嗎?
不!
他們只是沒有渠道,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向上面反映情況罷了。
直接向衙門去告發,肯定會被壓下來,乃至被害身死。
故而,最終都選擇了同流合污。
如果有一整套完善的檢舉系統,這些集體弊案,都能基本上杜絕。
朝廷對官員的監督,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至於官員或武將私下串通,密謀造反之類的事情,也都很難再發生了。
因此在此之前,一個低級武將,即使發現自己的上司有意圖謀反,他想向朝廷檢舉,也是非常困難的。
爲什麼歷朝歷代,總有不少人暗中密謀造反,因爲人身依附下,是有這樣的條件的。
藩王想造反,下面一個製造兵刃的士兵發現情況不對,有辦法向朝廷檢舉嗎?
答案是沒有。
因爲他要檢舉,必須要離開藩王統治的地區。
可準備造反的藩王,又怎麼會讓別人輕易離開呢?
但有了郵司系統,並保證其暢通,那麼,任何蛛絲馬跡,都會有人檢舉。
這纔是真正讓大明王朝統治穩定的“神術”?。?
爲大明的未來擔心得夜夜難眠的老朱,此刻又如何能不激動呢?
他手拿著信,愣在那裡,整個身體都僵住了。
只有臉上還在笑。
不停地笑。
“老爺!老爺!”
半晌之後,吉垣才終於發現有些不對。
陛下這是怎麼回事?
他連忙輕聲呼喚。
老朱卻還是沒有回答。
仍然像個傻子般,愣愣地笑著。
“老爺!老爺!”
吉垣急了,走過去輕輕搖晃了一下老朱的身體。
呼啦!
老朱身體一個踉蹌,向前一傾。
吉垣連忙用力扶住,纔沒有讓老朱摔倒,卻是瞬間驚出了一身冷汗。
“老爺,您這是怎麼啦?”
吉垣嚇得臉色發白,嘴脣發紫,心跳砰砰如鼓。
“沒事!沒事!”
回過神來的老朱爽朗大笑:“咱就是太高興了,咱大明江山,也終於能千秋萬代了?!?
此言聲音很大。
周圍的行人紛紛投來詫異的目光。
畢竟,一個路人驟然爲大明江山能千秋萬代而高興,怎麼看都有些詭異。
吉垣一下子卡頓了。
若是左右無人,他此時就該立即下跪祝賀。
可他們現在是微服私訪,不能讓外人知曉身份。
然而,看陛下的神情反應,似乎真有天大的喜事。
此時不賀,那也不對。
“老爺,這可真是可喜可賀之事。咱們不如回酒樓,喝點酒慶賀一下吧?!?。
這句話既說了祝賀之語,亦是在提醒老朱,咱們可是在外面呢,不要得意忘形。
老朱也是瞬間醒悟過來,立即發現自己方纔有些失態,忙道“說得是,今天晚上好好喝幾杯吧。”
說完,便向著酒樓走去。
周圍的行人雖然覺得有些奇怪,卻也僅僅是多看了兩眼,便皆各自散去了。
這年頭,大家都忙,即令在大街上發現一個人有點瘋癲不對勁,也僅止於隨意看兩眼,不會深究。
老朱回到住處。
便立即奮筆提書,給朱孫回信。
此法的整體框架肯定沒有問題,也是老朱此前所沒有想到的。
朱孫不凡啊。
如此人才,一定要推薦給自己那個孫子加以重要。
不過,他現在雖然仍在《科學》期刊,可向朝廷提的建議,基本上都被採納,也算不錯。
檢舉監督的辦法雖好,卻還要有一個具體的執行方案,將事情落到細處。
老朱思索許久,終於寫出一個詳細的方案。
隨後,便讓呂垣連夜去郵司投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