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老朱的驚天發現……危機!
清晨。
太陽剛剛從東方吐出魚白。
申城的碼頭已是繁忙無比。
一艘艘的船舶靠岸,在碼頭上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裝卸。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申城來往長江內陸各城市的船越來越多。
沿黃埔江往上,亦有數不清的船舶通行其中。
再加上順海岸線北上北方海岸,或者南下去南方港口城市,乃至去臺灣,再或前往倭國的……等等。
總而言之,申城上連長江,又是南北匯聚的中間節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爲航運中心。
在之前禁海的時候,這一優勢完全體現不出來。
如今開放海禁,便立即脫穎而出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朱允熥“獨具慧眼”,選擇了申城進行開發。
要不然,也許再過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不會有人注意到這裡。
歷史的進程便是如此。
大明太孫殿下在黃浦江邊劃的一個圈,使一座城市騰飛而起。
如今的申城,繁忙無比。
碼頭已經初具規模,但稍遠的一點地方,還有大量工程仍在建設開發中。
整個申城,就是一座一邊建設開發,一邊開始試運行的巨大工地。
老朱來到一間街邊的早餐店,與一大早起來幹活的苦工們一起吃早餐。
他對經濟的觀察越來越細緻,彙總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認識也逐步加深。
從原來完全不懂經濟運行道理的“老農民”,正迅速向一位深入瞭解經濟原理的“學者”轉化。
當然,這些也離不開一衆錦衣衛的功勞。
很多分析數據,全靠錦衣衛去打探。
比如酒樓老闆從哪裡進貨,原料成本是多少,這種事,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弄清楚。
但對老朱而言,只要一聲令下,錦衣衛立即便調查得清清楚楚。
早餐店內,嘈雜的人聲此起彼伏。
“真累啊,幹活太難了,我每天都想著休息。”
“誰不是呢?可還不是得幹嗎?養家餬口,哪有那麼容易。”
“行了,你們就別抱怨啦,能有一口吃的,還不滿足嗎?”
“就是。若是擱以前,你們能來這早餐店吃東西嗎?”
“哈哈,那倒也是,要不是太孫殿下的新政,咱們哪能吃得這麼飽啊?”
“以前幹活,可經常餓著肚子,吃個半飽就不錯啦,如今才能吃得飽。”
……
老朱一邊吃早餐,一邊聽他們聊天。
他的臉色,突然之間微微變了變。
老朱這些天一直在分析申城的經濟狀況。
他以前完全不懂經濟,可老朱懂算賬。
他將整個申城各項收支都算清楚了,也就慢慢弄明白了申城運轉的秘密。
從金融體系到運輸體系,效率是怎麼提高的……但越深入研究,老朱越發現有些地方仍然不太對。
此際,他猛然醒悟過來。
最關鍵的問題是——糧食!
朱允熥所設計的整套體系,讓社會生產效率都提升了,因而,能在民衆收入都普遍增漲時,物價卻保持著相對的穩定。
因爲物品的供應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大大增加。
但有一個核心點,是必須要打通的,那就是糧食供應。
糧食維持低價,是這一套體系維持運轉的核心。
如果糧食漲價,整個平衡就打破了。
正常而言,一個人吃不了兩個人的糧食。
可如果這個人以前一直都沒有吃飽呢?
收入增長,糧價卻很低,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所吃的糧食,相對以前,會有極大的增加。
因爲他以前沒吃飽,現在吃飽了。
可如此一來,糧食的供應,還充足嗎?
若是不足,又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遠不是經濟衰退這麼簡單!
因爲以前大家都被困在家鄉,吃不飽飯就餓一餓,吃個半飽差不多得了。
對貧苦百姓而言,飢一頓飽一頓,纔是常態。
頓頓都吃飽,這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可現在,朱允熥四處大搞建設,修路,建橋,建新城……這些人遠道而來,是衝著能賺錢能吃飽肚子來的。
能賺到錢,能吃飽飯,他們自然是個個興高采烈。
可如果吃不飽呢?
如果糧食供應不上呢?
元朝是怎麼被推翻的?
直接的原因是修黃河,餓著肚子幹活的民工們對此極度不滿。
“石人一隻眼,挑起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反了!
於是乎,龐大的大元帝國,就此分崩離析,直至徹底走向終結。
如今的大明,在外面做工的人,較之元末時,還要多得多。
因爲朱允熥現在搞的工程非常之多。
一旦他們吃不飽飯……
老朱越想越是心驚,越想越是害怕。
按照他的統計,計算,分析,朱允熥的治理下,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都提高了,大部分物資的供應都是充足的。
諸如鐵礦之類的,也比以前開發得更多,規模更大,挖掘的效率更高。
冶煉更是如此,生產效率比以前高得多。
申城就有鍊鐵的工廠,老朱親眼去看過。
冶煉技術有進步,規模更大,效率更高。
所以,鐵價並沒有隨著工錢的上漲而上漲,反而由於供應的增加而不斷下跌。
同樣買一把菜刀需要的錢,比以前更少。
其他很多物品供應亦是如此。
但糧食不一樣。
地裡能長出多少糧食,仍然是不變的。
固然,由於元末戰亂導致的人口大幅下降,在土地面積沒有太大變動的情況下,大明的糧食供應基本上是充足的。
可這也是建立在相當一部分人只能吃得半飽的前提下。
老朱自己就是底層出身,曾經長期吃不飽飯,也很清楚這一點。
特別是沒有什麼田地的貧僱農,長期吃半飽纔是正常的。
吃得飽飽的,絕對是少數時間。
可如今,正是這些沒啥田地的人,出來幹活做工。
他們吃得很飽!
可他們吃掉的糧食,從哪裡來呢?
眼下馬上便是秋收的季節,暫時肯定是不會缺糧的。
然而,到明年上半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不一定了。
如今朝廷和官府通過強制低價來保證的糧食供應體系,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