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反將一軍!
徐妙錦的心裡,突然升起了一股不妙的感覺。
爲了保住徐家,她可沒有少研究朱允熥這個人。
從前此人名聲不顯,外界傳聞其“愚笨不堪”。
一直到太子朱標薨逝。
即使此時,朱允熥仍默默無聞。
甚至一度因在朱標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哀傷,而被皇帝陛下所厭惡,認爲其“天性涼薄”。
後來皇帝陛下要冊立儲君,本該作爲第一人選的朱允熥,卻迅速出局。
這其中固然有因他身份的原因,皇帝陛下擔心他駕馭不了他孃舅家那些勳貴悍將。
但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因爲其不得皇帝陛下的歡心。
朱允炆則完全相反,讓陛下非常歡喜。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爲一切已塵埃落定,朱允炆即將被冊立爲儲君時,事情卻突然峰迴路轉。
朱允熥竟站出來,在朝堂上公開反對立朱允炆爲儲君。
所有人都認爲他這是瘋了。
沒有人看好他能成功。
畢竟,自古只有皇帝給的儲君,哪有自己要的儲君呢?
何況,這也與儒家的忠孝之道不符。
想自己索要來儲君,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玄武門政變了。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允熥年歲不大,雖然有勳貴孃舅家的支持,自己卻從來沒有領過兵,也無李世民在軍中那般高的威望。
朱元璋更不是李淵可比。
想搞玄武門繼承法,只能說連門都沒有。
就在所有人以爲朱允熥這是癡心妄想,自取其辱的時候,事情的發展,卻又一次讓所有人都驚落了下巴。
朱允熥先是以詩才讓皇帝陛下震驚,接著發明滾筒式複印機,隨後,更是以爲皇爺爺盡孝分憂的名義,親手抓捕了自己的舅姥爺,大將軍藍玉。
緊接著,藍玉在朝堂上說出了故太子朱標生前的心願,皇帝陛下大爲觸動,最終,朱允熥在朝堂上的一通哭泣,定鼎乾坤。
皇帝陛下改變了立朱允炆爲儲君的主意,轉而改立朱允熥爲皇太孫。
再後來,便是呂妃身死,朱允炆也被終身圈禁。
執掌朝政的朱允熥,則開啓了大張旗鼓的改革變新。
在原來的徐妙錦看來,朱允炆這個人,耳根子太軟,很容易受身邊文臣的蠱惑與擺佈。
再加上黃子澄之流的本事有限,因此,徐妙錦並不看好朱允炆。
就算他登基稱帝,也未必能坐穩皇位。
爲了保險起見,徐妙錦的辦法,是多頭押寶。
一邊讓大哥徐輝祖緊跟朱允炆,另一邊則讓另外兩個哥哥,與姐夫燕王朱棣,妹夫代王朱桂保持密切的聯繫。
在徐妙錦的分析中,皇帝陛下分封諸王的國策,是給大明埋了一顆大雷。
皇帝陛下在世時,一切好說。
一旦駕崩,朝廷與藩王之間的矛盾,必然不可調和。
大亂必起。
那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徐家要想在這種亂局中保全自身,唯有分別押寶。
這樣或許會犧牲家族中的一兩個人,但徐家整體仍然能屹立不倒。
大明能看出藩王隱患的人,並非只有徐妙錦一人。
實際上,大明朝堂上的有識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連黃子澄,齊泰之流,對此亦是心知肚明。
要不然,歷史上的他們,也不會在建文帝剛一登基,便將削藩作爲頭等大事來辦。
若說有誰沒有看出來,大約也只有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老朱了。
在老朱眼中,分藩既可以塞邊以防止外敵入侵,又能在朝堂出現奸臣掌權,後來的皇帝大權旁落,朱家政權不保的時候,起兵勤王,從而確保朱家天下的穩定。
皇帝與藩王,作爲一家人,可以互相倚仗。
如此一來,權臣想要掌握朝廷的權力,奪取大權,改朝換代,就得掂量掂量外面的藩王是不是答應。
這是老朱從民間宗族裡得到的經驗和啓發。
民間的大家族,都是靠主家和旁支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勢力才能穩定。
至於由此而帶來的隱患嘛……
以老朱的精明,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只不過,在他看來,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朱家的子孫,就算因此而起了爭執,有了矛盾,乃至大打出手,可不管怎麼爭,江山還是在朱家人手裡,總好過被外人奪去。
周王室分藩,有八百年江山。
秦始皇一統天下,卻不分封藩,二世而亡。
試想若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後,不設郡縣,而是學周王室那般,分封諸王,分別派自己的兒子出去鎮守,那恐怕陳勝吳廣的起義,就會在第一時間被鎮守當地的藩王鎮壓,而無須等反應緩慢的中央王朝做出決定,遺誤時機。
六國貴族,也不可能紛紛復僻。
劉邦項羽亦難以趁勢而起。
秦朝的天下,或許便不會二世而亡了。
諸王哪怕起兵造反,奪了江山,殺了皇帝,那也還是朱家子孫。
就好像民間的同姓宗族,內鬥從來都不少。
可一旦遇到外敵,仍然會團結對外。
同姓宗族的人越多,勢力越大,地位越穩固。
不管彼此之間怎麼鬥,都不會改變這一點。
故而,在老朱的視角里,分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分藩之後,互相守望,才能讓江山穩固。
事實上,老朱的這種想法,也並不能說錯。
回過頭來看歷史,假設沒有分藩,沒有朱棣的北平起兵,大明江山落入建文帝手中,以他軟弱又剛愎自用的性格,恐怕二三十年後,被朝廷權臣將權力架空的可能性不小。
江山形式上的統一,只要十年。
但人心的穩定,卻可能需要五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三代人之後,王朝纔會進入穩定期。
因爲這時候,天下人都認這個王朝了。
剛開始的一兩代,親眼見證了改朝換代,對於新生的王朝,通常是沒有多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
畢竟,城頭變換大王旗的事,仍然歷歷在目。
在他們的世界觀裡,類似的事情,再發生一次,也不足爲奇。
只有在王朝統一後纔出生,在江山穩定的環境里長大的人,纔會覺得王朝是天經地義的存在。
對改朝換代感到不可思議,至少認爲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其實與人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是一樣的。
和平年代出生長大的人,根本無法想象戰亂年代的生活,也從本能裡抗拒這種事情發生。
ωωω▲ttκǎ n▲co 他們也會自發的維護統一安定的大好局面。
他們的腦海裡,沒有江山覆沒,改朝換代這個概念。
除非走投無路,活不下去了……
很多人不管如何吐糟現狀,罵當權者如何不好,真要讓他選擇在動亂三十年,迎來一個新王朝,他也會害怕,會拒絕。
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的道理,大家都懂。
有大批這種人存在,江山纔算真正穩固。
這也是爲什麼新生王朝的江山,一定要經歷三代人,纔算真正穩下來。
大明仍是一個新生的王朝,仍然不穩,需要一大家子人齊心協力,才守得住江山社稷。
故而,無論大臣們怎麼勸諫,訴說分藩的種種壞處,老朱仍堅定不移的實行分藩。
徐輝祖和徐妙錦兩人聞言,連忙行禮道:“太孫殿下有什麼事,儘管吩咐便是,能爲太孫殿下效勞,是我徐家的榮幸。幫忙兩字,卻是萬萬也不敢當的。”
朱允熥也懶得在這上面與這對兄妹糾纏演戲,又重新牽起一旁顧盼君的手,望向徐妙錦笑道:“適才在集市的時候,你說要認盼君做你的妹妹。”
請...您....收藏_6Ⅰ9Ⅰ書Ⅰ吧(六\\\九\\\書\\\吧!)
“本宮覺得此事不錯,傳出來也是一樁佳話。”
“但一句戲言,畢竟當不得真。”
“現在本宮再問你,順便也問問魏國公,可願意收下盼君這個妹妹啊?”
徐輝祖聞言一喜。
看來事情的進展,果然都在妹妹的預料之中。
徐妙錦上前道:“此肺腑之言,太孫殿下若願見證,求之不得。”
徐輝祖也行禮道:“顧姑娘的事,我之前已經聽妹妹說過,我妹妹能有顧姑娘這樣的義妹,是她三輩子修爲的福分。”
“好!”朱允熥拍掌大笑。
隨即,徐妙錦便令人準備了香爐案板,寫下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顧盼君也上前,照樣提筆寫下。
“咦?”徐妙錦有些驚訝嘆道:“原來是顧姐姐,不是顧妹妹。”
紙張上,顧盼君的生辰年齡,卻是比她還大了三個月。
“我之前見顧姐姐長得水靈,還以爲姐姐的年齡比我小,卻不想我纔是妹妹。”徐妙錦笑道:“姐姐不會怪我之前冒失吧?”
她嘴上這般說著,心裡卻是犯起了嘀咕。
按照她之前打探的消息,顧盼君該比自己稍微小一點纔對。
但此際寫出來的數字,卻與前面的消息不符。
不過,在徐妙錦看來,這些都是小事,並不值得計較太多。
或許只是之前打探消息的人弄錯了。
“怎麼會呢?”顧盼君牽起徐妙錦的手,笑道:“我不過就是比你先出生幾個月而已,論見識卻是遠不如你的。”
“我們結拜,卻不一定要以歲數論長短。”
“不如,仍如從前那般,我還是稱你爲姐姐,你依然喚我妹妹,如何?”
在後世,很多女生都希望有將自己喚得年輕一些。
明明該稱呼爲阿姨,卻被稱爲姐姐,就覺得很開心。
甚至還要在姐姐前面加一個“小”字,以顯示自己的年輕。
但這個世界,卻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都希望別人能將自己稱呼得高一輩,能當哥哥姐姐,便絕不願被稱爲弟弟妹妹。
比如說,在外面問路,喊與自己年齡相當的人一聲“大哥”,這是敬重對方的表現。
再比如說,大戶人家家裡的婢女僕人,稱呼家中遠比自己年齡小,甚至還只有幾歲的小少爺,也敬稱爲“您老人家”。
對年輕未出閣的小姐,則稱之爲“姑奶奶”。
總而言之,身份地位卑微的人,就要做出自己是晚輩,聆聽長輩教誨的姿態。
身份地位高的人,會自然而然成爲長輩。
類似的還有,如果太子不是長子,而是嫡子,在太子上面還有一個庶生的哥哥,那麼,太子繼承皇位之後,這個哥哥是要稱弟弟爲“皇兄”,而自稱自己爲“皇弟”。
這與後世爲了追求年輕,希望別人在稱呼上將自己喊得年輕一點,截然不同。
這個時代最基本的要求是長幼尊卑有序。
長輩代表著權力,地位,尊重……幼輩則需要服從。
有這樣內在的邏輯,自然人人都搶著做“長輩”。
顧盼君主動請徐妙錦做自己的姐姐,也是爲了展示對她的尊重。
而且,她紙上寫的這個年齡,本來也是假的。
顧盼君的實際年齡,要整整小一年。
這並非她有心要欺騙,而是太孫殿下在馬車上,特意附耳交待她如此做。
顧盼君一時之間還沒有想明白其中的願因,但太孫殿下既然交待了,她當然得照做。
“那怎麼能行呢?”徐妙錦笑道:“長幼有序,你比我年齡大,就該當姐姐。”
說畢,也不待顧盼君再分說辯論,當即拉著她跪了下來。
“我徐妙錦今日在此,與姐姐義結金蘭……”
……
兩人結拜完畢,徐輝祖朗聲大笑道:“從今日起,我又要多一個妹妹了。”
顧盼君也施禮稱大哥,徐輝祖當即令人大擺酒宴,祝賀此事。
自家妹妹千辛萬苦籌劃,如今總算有了結果。
這層關係,不遠不近,可謂是恰到好處。
席間,朱允熥向楊榮施了一個眼色,楊榮會意,當即開始一杯一杯的勸進。
很快,徐輝祖便喝了有了七、八分的醉意。
他平日裡律己甚嚴,也極少喝酒,故而酒量較小。
今日太孫殿下親臨徐府做客,卻是不得不喝。
“令妹之事,我已盡數知曉。”朱允熥笑道:“我與令妹,可謂是情投意合,不知魏國公是否願意成全?”
“願意,願意!”徐輝祖喜不自禁。
這邊徐妙錦剛與顧盼君結拜,太孫殿下便馬上來求娶了。
徐家因此白撿了一個太子妃“孃家”的身份,此事也算是塵埃落定。
“好,好,好!”朱允熥哈哈大笑道:“本宮就知道,魏國公是通情達理之人,不會耽誤妹妹的終身幸福。”
“盼君和妙錦又是結拜的姐妹,以後妙錦入了東宮,正好有一個伴。”
等等……
我聽到了什麼?
徐輝祖的酒意剎時清醒了七、八分。
太孫殿下求娶的人,不是顧盼君,而是自己的親妹妹徐妙錦?
什麼情況?
未等他反應過來,只見旁邊的楊榮已端起酒杯,道:“殿下聽說令妹仰慕他已久,殿下亦對令妹一見如故,今日永結秦晉之好,日後徐家和大明休慼與共,不失爲千古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