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賣命!時勢造英雄!
“好!”
朱允熥站起身來,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從今日起,你就是本宮的人。”
“你是江湖武夫出身,對於綠林強盜,山賊盜匪等人的行事,皆極爲熟悉。”
“刑部要成立緝盜司,總管全國緝盜剿匪之職,本宮令你爲緝盜司郎中。”
“要你將天下盜賊,全部清剿乾淨。”
“什麼江湖幫派,英雄俠客,綠林好漢……在我大明境內,不許有這麼牛逼的人存在。”
“你有信心將他們全部剷除嗎?”
俠以武犯禁。
在朱允熥看來,民間的秩序應該由官府來維持,而不是所謂的英雄俠客。
更不是什麼江湖規矩,兄弟義氣。
至於綠林好漢,山賊盜匪,就更不用說了,不能讓他們有容身之地。
元代統治者長期不介入基層管理,這些人有了生存發展的土壤,在社會上很是活躍,也極大的影響了民間百姓的思想。
元末的戰亂又加劇了這一點。
大明建立後,雖然對此採取高壓之勢,但始終沒有能徹底清除。
倘若大明不發展商業和工業,仍然持續從前自給自足以農耕爲主體的社會和生活,那這些人,倒也不會成爲多大的問題。
畢竟有地方勢力壓制。
流竄江湖,闖蕩四方的人也很少,影響不大。
但朱允熥要全面放開,讓大明的商業和工業騰飛。
那時候,大明將快速開啓城市化進程。
同時,也會有大量的流動人口。
不及早將這些人剷除,並杜絕其生產的土壤和環境,便會帶來極來嚴重問題。
必須要先未雨綢繆。
各部郎中乃是正五品,與知府同級。
在部裡辦事,乃是手握實權的京官,其實際地位還遠在知府之上。
驟然從一介白衣之身,江湖草莽,提撥爲五品高官,這是何等潑天的富貴?
一時間,紀綱只覺得腦瓜子嗡嗡嗡作響,熱血上涌。
因爲太渴望往上爬,他對大明的官職十分熟悉。
也清楚緝盜司郎中的份量。
在此之前,一個縣太爺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別說是他,就算是他從前認識的江湖“大佬”,被無數“混混”,“好漢”吹捧上天的大人物,在一個縣太爺面前,也不敢大聲說話。
何況緝盜司郎中,主管清剿全國的盜賊,綠林好漢,江湖幫派……
毫無疑問,這是跺一跺腳,都能讓整座江湖抖三抖的“高官”!
從此之後,便是麻雀變鳳凰,真正出人頭地了。
跟隨朱高煦這麼久,雖然被安排在身邊做事,可始終連一個正式“編制”都沒有,更別說封官了。
想不到今日第一次見太孫殿下,竟然被委以重用。
這讓紀綱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謝太孫殿下!”紀綱忙跪拜道:“草民必竭盡全力,將天下盜賊全部剷除,使大明境內,再無江湖幫派,以報太孫殿下知遇之恩。”
朱允熥卻搖了搖頭,厲聲道:“本宮將你提撥重用,便不是要你竭盡全力,而是要你一定做到。”
“本宮會給你調撥兵馬,武器,人員……授你大權,令地方衙門捕快皆全力配合你,有不聽令者,從嚴處置。”
“給你一年時間,若是不能將江湖幫派和盜賊都清剿乾淨,那本宮便拿你是問。”
紀綱心中一凜,立即醒悟明白,太孫殿下要用自己,必定是要自己做出一番不同凡響的大事。
朝廷這麼多官員不提,爲什麼偏要提自己一介白身呢?
無非是要讓自己做到別的官員無法做到的事情!
倘若做不到,等待自己的,恐怕就是問罪下獄,刀斧加身了。
正途出身的官員,對此都躲之不及。
但自己本就是爛命一條,拼死也要搏一個前程出身,當然也願意賭這一把。
一念及此,紀綱當即開口道:“草民願立下軍令狀,一年之後,若不能將天下的盜賊都清剿乾淨,負了太孫殿下的厚望,願領千刀萬剮之罪!”
夠狠!
朱允熥在心中暗暗讚許了一句。
“行,你的話,本宮記住了。”
“以後你就不再是草民,也不要再自稱草民。”
“下去做準備吧,從明日起,便正式走馬上任。”
紀綱應道:“是,卑職遵命!”
他再度磕頭行禮,然後方恭恭敬敬地退了下去。
……
“紀綱此人,確實是一柄鋒利的刀。不過,太孫殿下也要小心被此刀所反傷。”
紀綱離開後,姚廣孝出言提醒道。
有野心有能力是好事。
但若是爲人沒有底線,事情的性質就起變化了。
如楊士奇這樣的讀書人,雖然也追求功名,卻絕不能接受出賣自身的尊嚴和道德底線。
假如朱允熥對他動輒打罵,侮辱人身,那楊士奇會寧願放棄出人頭地,放棄建功立業的機會,也不會給朱允熥賣命,效忠於他。
可紀綱卻不一樣。
只因朱高煦能給他帶來上升的機會,不管朱高煦如何對待他,紀綱都能忍受。
他心裡到底怎麼想,沒有人知道。
至少表面上,任打任罵,始終裝出無比恭敬的樣子。
這樣的人,往好了說,叫“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往壞了說,叫“沒底線”。
一個毫無底線,爲了往上爬能忍受一切的人,他的人生目標,一定不會是甘爲人臣,一輩子效忠於某個人。
而會想著自己有一天,能爬到最高的位置。
所以,他才能無底線的忍受一切。
簡而言之,這樣的人,天生反骨!
相反,願意甘居人下,一輩子當謀臣的人,他一定會劃出底線,挑選一個對自己足夠好的“領導”。
朱允熥想起歷史上的紀綱,在被朱棣重用,權勢滔天之後,漸漸變得不可一世,暗中陰養死士,蓄藏數以萬計的兵器和盔甲,秘謀造反,最終被朱棣處死。
不得不說,老和尚的眼光很毒。
此時便一眼看出了紀綱的問題。
但朱允熥對此早已知曉,笑道:“大師只管放心,我對此心知肚明,既用此爲作刀,便會好生掌馭。”
“若有朝一日,該要棄之不用時,亦會拋棄。”
姚廣孝雙手合什:“阿彌陀佛!太孫殿下明白便好。”
楊士奇也道:“有野心有抱負,且心狠手辣,太孫殿下用他作刀,確實是極爲合適的人選。僅用他清剿江湖盜寇,未免太可惜了,待他辦完此事,可以讓他做更多的事。”
朱允熥輕輕點頭。
這也正是自己的計劃。
先用紀綱對付那些江湖人士,將大明的治安整頓好。
接下來,就該用他來清洗朝堂了。
不過,這都是後話。
眼下還是先走一步看一步。
朱允熥轉而問楊士奇道:“齊泰說如今徵發的民工數量之多,史無前例,可有此事?”
這是之前齊泰罵自己時所說的話,但朱允熥卻記下來了。
自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有時候,敵人的話,也要聽一聽。
“倒也沒差,確有此事。”楊士奇道:“如今朝廷興建的工程之龐大,數量之多,皆是前所未有。”
“修路,修大堤,建水庫,糧倉,還有新城……都需要數不清的人力。”
“所用民工數量,委實龐大。”
“雖然所建皆爲民生,爲天下老百姓計,並非修宮殿驕奢淫逸,卻也不能太過。”
“好在如今糧價低廉,百姓負擔不重,尚可承受。”
請...您....收藏_6Ⅰ9Ⅰ書Ⅰ吧(六\\\九\\\書\\\吧!)
“昔前元因修黃河大堤而導致天下大反,皆是因爲百姓實已走投無路,才致如此。”
“如今我大明的情況並不一樣,太孫殿下也無須太過擔心。”
說到這裡,他語氣稍變,道:“似這般大建,也只能是今年獨此一例。若往後年年都這般,恐怕天下百姓,就要怨聲載道了,還請太孫殿下切記。”
朱允熥微微皺眉。
自古以來,相比賦稅,徭役纔是老百姓身上最沉重的負擔。
徭役即徵發老百姓免費爲國家做工。
諸如修長城,修宮殿,修大堤……
歷朝歷代都有。
但唯獨元朝很特殊。
元朝入主中原之後,並沒有完全融入中原社會。
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還將自己看作是草原遊牧民族。
中原僅僅是一塊被征服的土地。
中原民衆也僅僅是被征服的下等奴隸。
元朝的統治者,並不想深入管理中原百姓。
只要能完成交稅上貢,除此之外的事情,元朝統治者都不想管,不想問。
基於這一點,有元一代,統治非常鬆散。
只要包稅人將稅收上去了,下面殺人放火,強姦搶劫,元朝的統治者都不想過問。
也因爲如此,反而讓元朝百姓的負擔很輕。
比如說,自古以來,兵役都是壓在百姓身上的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但元朝就沒有兵役。
人家根本不信任漢民,也不用漢民去當兵。
便是徭役也非常少。
因爲元朝統治者根本不搞國家建設。
大堤不修,路也不修,對於城牆啥的,草原民族也素來不重視。
說白了,你們愛咋咋地,國家不管事。
相比較而言,百姓的負擔當然變得很輕。
但這種“輕”,是有極高昂的代價的。
一直到後來黃河潰堤,元朝統治者在糾結猶豫要不要重修大堤很久之後,最終選擇了徵發了大量民工,重修黃河大堤。
可元朝統治者,以前從來沒有這般大量徵發過民衆服徭役,沒有任何組織經驗。
只是像驅趕奴隸一樣,驅趕鞭打服役的百姓做工。
結果自然是亂成了一團糟,百姓不堪其罪。
最後就有了“石人一隻眼,挑起黃河天下反”。
……
事實上。
權力從來不會出現真空。
國家的權力不介入,就有其他人介入。
大元不管中原百姓,不治理基層的幾十年間,百姓並非沒有人管。
地方豪紳,趁勢填補了國家的權力空白。
比如說,修路這樣的事,國家不管,那便只能是地方自己組織人馬去修,地方豪紳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了。
同時,他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務中,不斷擴大權力。
組織修橋修路,負責徵收朝廷攤派的稅賦,維持基層治安,甚至是私設公堂,給民衆主持“公道”,也不斷鞏固自身的統治。
他們等於拿到了收稅權,建設權,財政權,司法權……儼然“國中之國”。
元朝統治者對此仍然不問不聞。
由此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豪紳對鄉村的統治,漸漸變得根深蒂固。
“元以寬失天下”,這個寬,就是不管,不問,放縱!
可權力被豪紳掌握後,他們對底層百姓的壓迫,並沒有放鬆,反而進一步加強。
只不過,壓迫他們的人,從國家變成了豪紳。
可國家還會守底線,豪紳可是沒有底線的。
元朝也成爲了豪紳的盛世。
底層痛苦不堪。
豪紳卻對元朝十分滿意。
對於推翻大元的統治,豪紳並不感興趣。
元末四處烽火,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底層百姓起義。
無論是一開始的韓山童,彭瑩玉,還是後面的張士誠,陳友諒,包括朱元璋皆是底層出身。
而非像別的朝代一樣,以豪強或者軍事集團將領爲主。
這在整個華夏史上,都是極爲獨特的。
有兩個原因造成這一點。
一是元朝對漢人的不信任,使得漢族豪紳手中沒有兵權,沒有武裝力量,無法趁機摘果實。
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豪紳又對元朝的統治非常滿意,內心裡並不願意推翻元朝。
雖然元朝是外族,但與階級利益相比,民族矛盾又算得了什麼!
除了大元,還有哪個朝代能對基層不管不聞不問,任由豪紳自行統治的呢?
豪紳們對元朝,可以說是發自內心的支持與擁護。
也正因爲如此,纔有老朱開局一隻碗,成就皇帝之位傳奇。
一個人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也有著歷史進程的加持。
元末的特殊環境,讓底層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若是換一個朝代,多半就是底層起義點火,豪強摘取最後的勝利果實了!
類似的事,在歷史上,曾上演了無數次。
然而,元朝雖然推翻了,但豪紳對基層的影響和統治,並未因此而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