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祭天告祖,正式立儲!
“千真萬確!”朱允熥斬釘截鐵道:“孫兒願以頸上人頭擔保。”
事實上,南美洲雖然有土豆和紅薯,但在沒有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工改良之前,產量還遠沒有後世那麼高。
但東西是確實存在的。
改良的空間也極大。
最重要的是,要通過這種東西,來勸說老朱同意開放海禁,派船出海。
“想不到世間竟有如此神物。”
老朱看著地圖,似乎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半晌之後,纔開口道:“此地距離大明極遠,要派船出海去那裡,只怕不易。”
“不過,如果真有你說的這兩樣神物,自當不惜人力物力,無論如何,也要將其取回來。”
朱允熥聽到老朱同意,頓時鬆了口氣。
老朱沉吟片刻,又道:“你說用分封諸王和宗室子弟的法子,去開拓海外之地,確實是一個辦法。”
“如此一來,朱氏子孫,皆可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爲大明江山添磚加瓦。”
“但在此之前,先得將倭寇徹底蕩平了。”
“要不然,海波不平,又如何能派藩王和宗室子弟出海?”
“自元末以來,倭寇爲禍已久,想要將其徹底清除,只怕不易。”
倭寇可不是海外遙遠處的蠻荒之地,僅憑藩王和宗室子弟,難以平定,必須要朝廷的大軍出動。
朱元熥淡淡笑了笑:“此事但請皇爺爺放心,倭寇之亂,孫兒必定在短時間內將其平定。”
“不僅如此,孫兒還要倭國向我大明稱臣納貢。”
“從此聽我大明號令,永不再犯我大明邊疆。”
朱元璋皺起眉頭道:“出兵迫使倭國臣服?這可不是小事,你有幾成把握?”
“十成!”朱允熥信心十足。
如今有了大明製造局的槍支,接下來還會造出新式大炮和艦船。
倭國拿什麼和大明對抗?
“行,咱支持你!”
出乎朱允熥的意料,老朱這次竟然沒有反對,一口答應了下來。
“若你真能平定倭寇,咱便同意你分封諸王和派宗室子弟去海外開疆拓土的計劃。”
“如若不然,咱大明還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別打什麼海外的主意了。”
“一定要去,也只派船去這個地方。”
老朱指著地圖上的南美洲。
“將你說的神物土豆和紅薯取回來。”
朱允熥拱手道:“皇爺爺請放心,您就等著看孫兒我怎麼平定倭寇之亂,收拾倭國就行了。”
“好!”老朱點了點頭:“你辦銀行,辦《大明日報》,發行新鈔,都做得很好。”
“這足以說明,你的治國才能,還遠遠在咱之上。”
“該怎麼治理國家,以後咱就都不過問了,全部由你自己做主。”
“若是徹底清除了倭寇,再放開海禁,自無不可。”
“咱只要看到大明蒸蒸日上,百姓皆豐衣足食,便心滿意足了。”
老朱大手一揮,直接授權:“咱也想看看,大明江山交到你的手裡,你會如何治理!”
“咱的大明又會有什麼新變化。”
“儘管放手施爲吧!”
他目光中充滿期待。
對於江山傳承,老朱原本是充滿了擔憂的。
總是擔心後世子孫能力不濟,不能穩定朝局,穩定天下。
爲此思前想後,費盡心思,只想幫助後世子孫將所有的隱患,全部消弭於無形。
但隨著朱允熥開始治國,他卻是漸漸發現,自己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比如說,大明寶鈔的事,自己折騰了一輩子,也沒有將其弄好。
可朱允熥一接手,但辦得有聲有色。
再比如說,將國庫轉交大明銀行監管,戶部只負責支取,防止監守自盜,如此好的法子,自己卻一直沒有想到。
再比如說,《大明日報》的成立和大規模發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朱也越來越感受到《大明日報》在輿論引導上的威力。
而這以前,幾乎是獨屬於讀書人的權力。
皇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但實際上極難引導。
有了《大明日報》,輿論才逐漸被皇權所掌握。
凡此種種,朱允熥都做得比自己好。
既然如此,那就徹底放手讓他去做。
朱允熥怔了怔,稍稍有些意外,沒想到老朱竟會完全交權。
不過,這樣也好。
無論老朱是試探也罷,考覈也好,只要他做出成績來,老朱自然會信服。
首先是平定倭寇。
必須要漂漂亮亮的打響這第一仗。
“有皇爺爺這番話,孫兒就放心了。那孫兒可真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了。”
實際上,他剛纔從宗室制度的弊端入手,再談及讓宗室子弟去海外開疆拓土,其最後的目的,正是說服老朱放開海禁。
畢竟,這一條纔是開啓大航海時代的關鍵。
要知道,在不禁海的宋朝,海上貿易便已經十分繁榮。
到元朝時,中國的商人更是近乎壟斷了整個印度洋的海上貿易。
明朝的海禁,不得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曾經繁華的海外貿易,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卻盡皆化作了過往雲煙。
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則是倭寇作亂。
所以,向海外進取的第一步,便是平定倭亂。
海外利益的拓展和資源的獲取,將爲大明工業化鋪平道路。
從而促使大明從封建時代,走向資本時代。
“嗯!”老朱輕輕應聲,卻忽然想起什麼,又道:“楊士奇和姚廣孝這兩個人,都是最頂尖的人才。”
“咱觀如今的朝中大臣,恐怕沒有能及得上這兩人的。”
“你有識人之明,這很好。”
“但是,你要記著,刀太過鋒利,不僅會傷人,還會傷己。”
“太過於厲害的人,你可以用,但一定要小心駕馭。”
“對其有疑慮之時,便當殺無赦!”
請...您....收藏_6Ⅰ9Ⅰ書Ⅰ吧(六\\\九\\\書\\\吧!)
“千萬不可養虎爲患。”
朱元璋告誡道:“治理天下,當然需要人才。”
“但又不需要太過於厲害的人才。”
“中上之姿,便足夠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當初咱打天下的時候,自是需要像劉伯溫這樣頂尖的人才。”
“但如果今天再讓咱碰到像劉伯溫一樣有才的人,咱不僅不會用他,還會殺了他!”
“你明白咱的意思嗎?”
朱允熥愕然。
旋即明白過來。
君主與大臣,既是相輔相成,彼此間又有著矛盾和鬥爭。
正如君權與相權的衝突一樣。
如果大臣的能力太強,而君主的能力太弱。
主弱而臣強,臣子就會奪走帝王的權柄。
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大多數並不是底層百姓造反,推翻了朝廷。
而是權臣取而代之,建立新朝。
身爲帝王,對此不得不防。
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人,並不是能載舟覆舟的百姓,而恰恰是皇帝,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人。
這還是老朱看到他能力足夠強,能駕馭楊士奇和姚廣孝,才允許他繼續使用。
要不然,只怕老朱就得自動手將他們都殺掉了。
由此觀之,歷史上的朱允炆,登基後便面臨著朝中無能臣,也無良將的局面,可以說都是老朱一手造成。
只不過,老朱千算萬算,最後卻沒有算到,失去能臣良將輔助的朱允炆,會廢物到那等程度。
竟然讓朱棣造反成功了!
ωωω? ttκΛ n? ¢ 〇
如今朱允炆被關押,大明江山將交付給朱允熥,他展現出了超強的能力。
也極大的降低了老朱對臣子的戒心和殺意。
“明白!”朱允熥笑道:“皇爺爺儘管放心,楊士奇和姚廣孝並非開國功臣,在朝堂上的根基很淺,能力雖強,卻也沒有造反的能力。”
“孫兒我也不會讓任何人大權獨攬,會千方百計平衡他們的權力。”
老朱是年齡越老,疑心越重。
他只能稍微解釋一二。
“這倒也是。”老朱笑道:“你心裡有數便好。”
“爲君之道,首在用人。”
“人心是世界上最難把握的東西。”
“今日的忠臣,明日便可能是反賊。”
“你對此不可不察。”
叮囑了幾句後,老朱牽起他的手,道:“咱當初在廟裡做過和尚,亦是佛門弟子。”
“今日便在佛祖面前,正式許你爲皇太孫!”
“大明江山,從此便託付於你了。”
……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
許久不曾上朝的大明皇帝朱元璋再次臨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
隨即,便下旨詔告天下。
“朕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又聞繼往開來,乃國家之大計。”
“朕自起兵以來,歷經百戰,終得定鼎天下,賴宗廟之靈及羣臣百姓之力也。”
“今朕年歲已高,然社稷重器,不可一日無主,必擇子孫而立之,以承宗廟,撫萬民。”
“吳王允熥,日表英奇,天資粹美,德行內敏,威惠外宣。”
“今朕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允熥以冊寶,立爲皇太孫,庶百年勝殘,方流餘慶,畢世後仁,永固洪業。”
“自此往後,凡朝中政事,此後皆委於皇太孫允熥,以習國政,承大統。”
“太孫之令,即朕之令。違者必懲,功者必賞。”
“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
這一日,朱允熥正式成爲皇太孫,開啓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