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面上,南華聯邦一直表現出對種族隔離制度深惡痛絕的姿態,以此來證明他們的攻擊只是為了消滅南非的罪惡行徑,但在葉振邦的《崛起之路》一書里,如果仔細看和分析的話,他顯然透露出南部非洲戰爭的意圖。
在書中他清楚表示華夏民族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亦即能源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非洲找到。
南華聯邦的理論家根據黑字元老們提出的構想建議應該將本國的勢力依照以下形式劃分區域和各種操作細節:
1,西部非洲—以幾內亞,加蓬,尼日爾為支撐,解決西非的正常能源供應和放射性原料鈾金屬的來源。
2,東部非洲—以索馬里,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的連線構成運輸通道。
3,南部非洲—以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的資源作為國家經濟永續發展的保障。
4,亞洲--防止印度,日本的崛起,必要時以戰爭解決。
5,控制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市場和資源。
6,庫爾德斯坦—致力于這個民族的獨立以在中亞建立牢不可破的立足點。
7,全力扶植伊朗,建立中東歐美的表面對立國。
南華聯邦預估攻占并推翻南非政權會有以下好處:
1,當南非被擊敗后,南華產業界的地盤可以到達整個非洲的廣大土地。
2,南部非洲可以提供占非洲一半的消費市場。
3,南部非洲的全面進入將能大為改善南華聯邦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甚至對歐美的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通線構成實質上的威脅。
4,擊敗南非將能進一步消弱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實力。
5,更多石油,更多資源,這之后中東才能確定一個完整的方案以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
6,通過實戰的武器在國際市場占有更大的份額和提高武器層次。
7,未來30年之內都會有可用之兵,因為按照南華聯邦的戰士五流劃分法,現在的士兵最高只是四流戰士。
在這之前,南華聯邦和英國便簽訂了《英華聯合條約》,表面上看,這是一個互不侵犯瓜分非洲的條約,借由分割非洲的勢力范圍來劃分兩國的非洲經濟邊界,這個條約震驚了全世界,無能為力的美國只好遠遠地看著非洲,而法國和蘇聯已經即將被趕出了這個大陸。
由于這項條約,兩國之間展開了大量的外交關系和貿易,南華聯邦提供能源和原料給英國,而英國則提供金融和高科技合作管路給南華聯邦實際的幫助,盡管這項條約的簽訂,兩國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抱持強烈猜疑心,不久后這段短暫的猜疑關系便以南部非洲戰爭的徹底爆發告終。
南部非洲作戰主要是南華聯邦聯情局局長郭國勇所構思的,大多數南華聯邦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可以計劃的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
在之前好長一段時間里,黑字元老們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南華士兵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對法國的全面勝利,在非洲的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
為了準備發起攻擊,南華聯邦多次派遣偵查飛機和利用間諜潛入南非領空,領土勘查,同時也在馬達加斯加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準備過程,南非依然沒有預料到南華聯邦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南非總統博塔堅信南華聯邦不可能在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歐美國家會干預。
盡管南非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博塔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南華聯邦故意設計要讓南華聯邦和南非開戰的假情報。
在計劃上的爭論導致南華聯邦準備戰爭的后勤規劃延緩,與原本計劃設定的4月延緩了整整1個月。
最后所有人取得的共識是--將部隊分為三個攻擊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區和大城市,分為:
1,西方攻擊群,由王云天中將指揮,目標為穿越安哥拉攻入南非北部,占領或摧毀南非在納米比亞和南非北開普省的兵力,總兵力為10萬人。
第三裝甲旅,由張玥風少將指揮。
第三空降旅,由盛天明少將指揮。
第1,2,3突擊大隊。
第三飛行集群,由袁天亮少將指揮。
2,東部攻擊群,由蘭明遠中將指揮,目標為進攻南非整個東北部地區,總兵力為12萬人。
第一裝甲旅,由諸葛遠征少將指揮。
第五裝甲旅,由冰笑天少將指揮。
第4,5,6,7突擊大隊。
第二飛行集群,由吳連天少將指揮。
3,南方海岸攻擊群,由隋連強中將指揮,目標為攻往人口密集的南非沿海港口—德班港,東倫敦港,伊麗莎白港,開普敦港,總兵力為16.5萬人。
第二海軍陸戰旅,由盧明建少將指揮。
第三海軍陸戰旅,由馮天璐少將指揮。
第五海軍陸戰旅,由歐強少將指揮。
第8,,9,10,11,12突擊大隊。
第二艦隊,由羅家頤少將指揮。
第三艦隊,由王亮少將指揮。
第五艦隊,由吳向明少將指揮。
第五飛行集群,由田連星少將指揮。
戰區總指揮官為隋建勇元帥。
后勤保障司令部指揮官為張桂蘭中將。
此外,第一空降旅和訓練司令部作為總預備隊,人數達到10萬人。
在一些武器的對比上南華聯邦則有許多優勢。
在坦克上南華聯邦的優勢特別明顯,南華聯邦一個裝甲旅擁有的坦克總數高達450輛,南華聯邦還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之一的T-12坦克和速度最快的T-20水陸坦克。
南華聯邦也擁有壓倒性的火炮數量優勢,155mm的自行和牽引火炮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火炮。
南華空軍和陸軍卻有著極為精良的訓練和經驗,在質量上的優勢和數量優勢,再加上大量具備經驗的指揮和參謀軍官,可以說是勝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