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貓本無趣,人有惻隱
第二天凌晨,我一睜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著手電,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兩碗全在,貓影頓杳。我心里非常難過,說不出來是什么滋味。從此我就失掉了咪咪,它從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遠永遠地消逝了。我簡直像是失掉了一個好友,一個親人。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里還顫抖不止。
季老有一個嗜好,就是喜歡小動物,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同小動物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具體什么滋味呢?是“怡然、坦然、安然、欣然”,是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樣麻煩。
季老曾經養過兩只貓,他同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晚上的時候,兩只貓會搶著到季老床上睡,季老也不加阻攔。不但不加阻攔,季老還會在冬天的時候“在棉被上面鋪上一塊布,供它們躺臥”。在季老看來,貓比人更單純天真,更易相處。所以季老喜歡跟小貓在一起。
通過事情的表面,我們能夠探知,季老愛貓,是因為有著一顆悲憫之心,一顆善良之心。如若不是這樣,他可能對小動物置之不理,毫無愛惜之情。
擁有憫物之心,生命才會安然適意。就像在佛家看來,世間萬物都是擁有生命的,所謂大千世界一花一草皆有佛性,大自然原本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一草一木皆為生命。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緣際會中生生不息地存在著,存在即為合理,即使我們人類成為自然界的最高生命體,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為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也要依賴大自然生存。
所以,千萬不能認為沒有生命的事物就不值得悲憫和珍惜,一個人如何對待生命以外的東西直接關系到他如何對待生命本身。因此,憫物之心的第一步便是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在這一方面,弘一法師可以堪稱典范。
弘一法師是近代中國得道的高僧,他的前半生在俗,一身正氣凜然,生命可謂燦爛輝煌。他自號“二一老人”以自謙自勉,這“二一”取意古詩“一事無成人漸老”以及吳梅村的詩“一錢不值何消說”。
他的后半生出家為僧,修行境界清疏闊達,看破紅塵,放下萬緣,六根清凈,一切歸于平淡,專心學道;淡泊明志,甘守枯寂,過著一種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1924年,兵荒馬亂的時代,他修道于寧波七塔寺。他的摯友夏丏尊邀他到白馬湖小住。他所帶的鋪蓋只是一床破席,衲衣為枕;洗臉的毛巾雖破舊但潔白。夏先生要替他換掉這些所攜之物,但弘一婉言堅拒。他平淡地說:“還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換了。”夏先生帶來的飯菜,咸了些。他又微笑著說:“這樣蠻好的,咸有咸的滋味嘛!”
夏先生說:“你在這里安心住好了,每天我會差人送飯來的。”“不必了,出家人化緣是本分。”弘一法師還是婉拒。“那么,下雨天就讓人送飯來吧!”夏先生還是請求說。“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緊,我有木屐可走潮地,這可是我的法寶呢!”
后來,夏丏尊先生說到弘一法師,總是贊嘆不已:“在他心目中,凡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寶,很是珍惜。小旅店、大統艙、破席子、舊毛巾,白菜也好,蘿卜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覺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說,這太苦了,他卻說這是一種享受,真正的享樂!”
的確,弘一法師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真正懂得并且做到憫物的人,他對任何事物都珍惜至極,并且時刻懷抱著一種博大的悲天憫物的情懷。
所以,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更加飽滿,就要學會對萬物有悲憫之心。常存一顆憫物的心,不僅僅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更是對人生與自然的一種理解和頓悟。我們從來都是與我們周圍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體的,對它們進行關懷,實際上也是在關懷我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