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重臣為了一個曹嶷的問題激辯不休,主要原因是荀崧、華恒等人既不懂打仗,也害怕打仗,認為對于敵對勢力能夠拉攏是最好的,加以羈縻就足夠了;祖士稚卻并不這么想,況且他素來痛恨曹嶷之類朝秦暮楚之輩,必要除之而后快。
此外,祖逖還有另外一重顧慮,只是不方便宣之于口罷了。
曹嶷是為蘇峻所破,蘇子高在青州東部積草屯糧、訓練士卒,一心要平滅曹嶷,鎮定全青,而在這個時候,朝廷卻準了曹嶷之降,那蘇峻又會怎么想?好比說當年韓信伐齊,害死了驪食其,緣由何在?哦,我這里一切準備妥當,準備要去謀立大功了,你卻突然間跳出來摘了果子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倘若僅僅蘇峻還則罷了,問題蘇峻是裴該之將。徐州本為裴該的根基,看這情形,他把青州同樣目為禁臠,豈容他人染指?就好比說兗、豫是我祖某的基本盤,裴該若以大都督的名義向兩州下令,那我也不可能樂意啊,則洛陽、長安之間,難免會生齟齬。
所以青州之事,朝廷還是不管為好——曹嶷欲降,讓他找裴該去,咱們不能搭理!
他們爭論的地點是在尚書省內,太尉荀組不在,但司徒梁芬與祖逖同平尚書事,他是見天兒要來省里辦公的。梁芬一瞧,倆平尚書事加倆仆射,都跟中間杵著議論此事,旁邊兒一群尚書、尚書郎圍著等結果,其中有些人只是拱手聆訓,有些人垂首沉吟,只有自家幕僚出身的尚書李容搖頭微笑。于是他就問李容,仲思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不妨說出來聽聽唄。
梁芬是慣會和稀泥的,不希望祖逖和荀崧、華恒他們鬧什么矛盾。就理論上來說,梁司徒和荀、華都屬于長安派,即便他本人贊成祖逖所言,也得跟那二位站在一起,但若是三比一,這輸贏就定啦,祖士稚面上須不好看……干脆,找個低位之人來發表發表意見,緩解一下氣氛吧。
李容即便在八位尚書之中,都屬于資歷較淺的,全靠裴該的超擢才能入省,靠著梁芬的支持才能站穩腳跟,因而長官們在討論要事,他絕對不敢插嘴,一肚子主意憋在心里非常難受。好在梁芬及時點名,李容便即邁前一步,畢恭畢敬地拱手道:“公等所見,皆合其理,然以末吏看來,只須一計,可決此事。”
荀崧說你有什么想法,只管說吧。李容便道:“以祖公看來,曹嶷非真欲降也,不過緩兵之計罷了;以荀、華二公看來,若其真降,而朝廷不允,恐傷遠人歸化之心——大略如此吧?”
華恒點頭說對——“難道卿有計策,可明其心志么?”
李容點頭:“此事容易。朝廷可下制書于廣固,命曹嶷來洛陽謁見天子并請罪。彼若肯來,必是誠心歸順,或留都任職,或遣其歸,皆可商量;彼若不肯來,則必為假意,即便朝廷拒之,也不會害及包容天下之宏圖了。”
此言一出,幾名重臣盡皆頷首,說李仲思你所言有理——尤其這么一來,咱們也不用吵了,下上重歸和氣一團,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唯一不好的,自然只有青州曹嶷了。洛陽之旨下到廣固,曹嶷不禁苦笑,說:“故知人不可背信,一背而再背,則誰肯信汝?”可是洛陽他當然是不能去的,誰知道會不會就此變成階下囚,甚至于直接掉了腦袋呢?于是便即上奏,說我當然應該歸洛謁見天子,但蘇峻在旁虎視眈眈,一直想要吞并我的勢力,就怕我這一走,麾下將吏跟蘇峻起了沖突,到時候我可就百口莫辯啦……
時隔不久,洛陽再下制書,說已經嚴令蘇峻暫不得逾界相攻了,你還是趕緊到洛陽來吧。
曹嶷知道此前的緩兵之計無效,只得一方面繼續砌詞拖延,另方面則遣使襄國,再去向石勒求救。
石勒接到曹嶷的來信,竟然給氣樂了,脫口而出一句拽文:“小人哉!”
曹嶷和洛陽暗通款曲之事,他本人做得并不是很隱秘,洛陽方面更不會幫忙隱瞞,故而早就通過程遐的眼線,匯報到了石勒的案頭。實話說,即便程子遠沒能打聽到這個消息,王貢都會主動通知他——也不算什么機密情報,正好可以拿來賣程遐人情嘛。
對于曹嶷不肯前往洛陽,石勒倒是感同身受。想當初他攻克晉陽之后,平陽方面便即遣使來召,說你既然到并州來了,距離都城咫尺之遙,不如進京謁見下天子吧——我等必盛加儀仗,出城恭迎。石勒當日的想法和如今的曹嶷是一樣的:我若不返京,則如蛟龍在水,一旦回去,說不定腦袋就要掉了——傻瓜才會回去哪!
石勒運氣不錯,正在跟張賓商議,怎么回絕朝旨呢,就聽說了邵續在厭次易幟的消息,于是立刻打包行李,急返襄國,只給平陽留下了一份謝罪的表章。曹嶷就沒這么好運氣,找不到真能服人的借口,因而小人嘴臉畢現于天下——他只是因勢所迫,并非真心歸晉也。
可是不管怎么說,你正在跟洛陽方面打哈哈的時候,又跑我這兒求告來了,石勒心說這人不要臉的我也見得多了,無恥到曹嶷這樣的,還是頭回碰見……即便他故主王彌,都沒有如此下作吧?
本待不理,又考慮到一旦曹嶷真的歸了晉了,則不但邵續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全力抗拒自己的征伐,就連蘇峻都有可能渡河北上……即便作為可以看牢徐州軍的棋子,也暫時不宜放棄曹嶷。于是找張賓和程遐來商議,程子遠搶先說道:“我若兵向樂安,則有邵續阻路;改向濟南,又恐徐龕等襲我側背,如此,怎能救援曹嶷?不如輸些糧秣,命其固守罷了。”
張賓搖頭道:“此言不妥。今曹嶷為蘇峻所逼,乃生歸晉之意,可見廣固不能久守。若嶷果敗,或者歸晉,則青徐聯為一體,恐怕邵續進退有據,難以平定。”他建議,應當表面上答應曹嶷的求救,以堅其固守之心,然后遣師急攻厭次——“若厭次平,則大河以北,悉為我土,曹嶷之生滅,乃與我無關矣。”
程遐提出質疑,說:“今段匹磾、劉琨聚兵于薊,隨時可能南下,我若召季龍將軍(石虎)等東歸,誠恐并州有失,而若止以冀州之卒抵拒,眾寡不敵,難以保安——哪還有力量再攻厭次呢?”
張賓微微而笑,說:“段氏實不足慮,我有一計,可使鮮卑不能逾越巨馬(巨馬河,為幽、冀兩州的分界),則明公便可親率大軍,再伐厭次了。”
石勒聞言大喜,忙道:“還請右侯教我!”
張賓先設問:“若明公初歸冀州之時,段匹磾、劉琨便即率師而南,邵續再于厭次呼應,我等必不能御。明公見其大軍未合,乃欲先破厭次,率八千軍往攻,當彼時也,若段匹磾不遣段文鴦來,卻自將大軍自范陽而向博陸,則襄國危矣……”說到這里,狡黠地一笑:“然而,為何遲至今日,彼尚不能來啊?”
程遐當即插嘴表功:“乃是我厚賂段末柸,使其牽絆段匹磾之故也……然,恐不能久。”
張賓點頭:“子遠亦知僅靠段末柸,必不能久淹段匹磾軍。然而遼西段氏,豈獨匹磾、末柸二人?”
石勒擺擺手,說行了,右侯你別再繞圈子啦,直言可也。
張賓拱手道:“臣之計,可盛言召季龍將軍等自并州來救,且明公將以十萬之眾,先發制人,攻打薊縣,則段匹磾聞之必恐……”
程遐撇嘴道:“此虛張聲勢之計,難道可以持久么?”
石勒瞪他一眼,那意思:你聽右侯說完啊——我料右侯之計,必然不會如此簡單。
張賓莫測高深地一笑,說:“子遠既有間者在幽州,乃可試說段匹磾,使其召段疾陸眷等共南下,再使段末柸趁機離間之……”
……
段匹磾在薊縣召聚兵馬、屯積糧草,尋機南下,可是突然間聽說,石勒派人去召石虎等將從并州回來,還打算先發制人,攻我幽州。他正感惶急,便有部下獻計,說只有趕緊去請遼西公率兵來合,才能擊敗石勒,繼而平定冀州。段匹磾大喜,便即依計而行。
可是段末柸受了程遐的暗中唆使,卻跑去勸說段疾陸眷、段涉復辰兄弟,說:“以父兄而從子弟之命,這難道不是恥辱嗎?遼西公為何要聽從匹磾的召喚?且如今匹磾鎮守南疆,而石勒會合并州之卒,不下十萬,誠為強敵,則是欲以我為其拓土,所得彼可獨收,我等又有何好處呢?不如暫與石勒約和,約束匹磾嚴守疆界,不得南下,我可先去攻打遼東崔毖,待遼東平,宇文、慕容亦必拱手稱臣,到時候再與石勒爭雄河北不遲啊。”
段疾陸眷兄弟時已發兵抵達北平,聽信了段末柸所言,便即勒兵而回,并且遣使前往襄國,重申和睦之意。這二位倘若干脆不動還則罷了,走半道兒上卻又折回去,慕容廆和宇文涉歸盡皆疑惑,就此放棄了與段匹磾的約定,紛紛表示不再南下。
段匹磾的南征計劃,只得就此終止,他親自跑去向劉琨致歉,劉琨的表情卻并不沮喪,還安慰段匹磾說:“羯奴初得并州,地方未靖,若真調石虎等將東歸,則太原、上黨,必然生亂,則是我不動兵,而已弱羯奴之勢。只要阿兄(二人已然約為兄弟)牢記國家之仇,總有殄滅羯奴的一日,有何虧欠于琨啊?不必如此。”
但是等到段匹磾離開以后,劉琨卻不禁放聲大哭,對左右說:“良機錯失,此天不欲我復仇乎?!遼西公竟因末柸數言,便即背盟而退,我昔與拓跋結盟之時,安有此事啊?!”
消息報到襄國,石勒大喜。但他還并沒有立刻發兵,去打厭次,因為才剛傳來消息:孔萇率兵攻打代郡,獲得大勝,箕澹戰死;但當時司、冀、并、兗等州有數萬戶流民逃至遼西、冀北,擁馬嚴、馮(月者)為主,切斷了羯軍的后路,孔萇返身攻打,流民各據塢堡死守,竟然連月都不能下。
石勒乃欲親將兵馬去援孔萇,張賓急忙勸阻,獻計任武遂令李回為易北都護、振武將軍、高陽太守,命他招撫流民。李回素有威信,流民多歸,最終馮(月者)率部投降,馬嚴東逃,途中溺水而死,北方的局勢這才重新穩定下來,代郡也就此徹底落入石勒手中。
石勒加封李回為弋陽子,食邑三百戶,同時增加張賓食邑一千戶,欲進其位為前將軍,張孟孫固辭不受。
程遐對此,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齒——你張賓又立功了,那我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將你轟下臺去,獨得明公之寵信啊?于是他通過秘密渠道,傳信給王貢,說你不是號稱有扳倒張賓的妙計嗎?上回的計策就沒管用,怎么,就此計窮,再沒有后手了?
王貢接到信的時候,正在款待遠方來客——不是旁人,正乃溫嶠溫太真是也。
溫嶠離開長安之后,便即東向而行,走半道兒上被王貢給攔住了。王貢展示印綬和裴該親筆的證明文書,邀請溫嶠“暫往舍下一敘”。那么二人還是初次見面,究竟要敘啥呢?王子賜明言道:“裴大司馬使我監徐州將吏,并覘東方之事。溫君既為劉司空麾下,于幽州及河北事,想必頗為稔熟,是故有所征詢也。”我想向你打聽一下幽、冀二州的情況。
對此,溫嶠自然不好推卻,便即跟著王貢,來到了一座莊院之中。王貢早就已經擺下了酒宴,款待溫嶠,可是兩個人對談了還沒多久,突然有書信自外而來,王貢展開來看了,雙眉不禁微蹙。
溫太真這會兒已經有了幾分酒意了,因此不揣冒昧,就問:“觀卿似有所憂,不知我可能為解否?”
王貢撇下書信,想了一想,也便直言不諱:“書信自河北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