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從這些工人中挑選二三十名技術水平較高或有管理經驗的工匠,按這時代的習俗來說叫大匠,成立類似學院董事會的顧問團,協助管理。
接著,就在吳淞江北岸建立兩個造船廠,一爲西式造船廠,一爲中式造船廠,兩邊的技術和設備都不通用,這樣分開來會更便於管理。
最後,便是建造廠房,然後將帶過來的機器設備都安裝好。
本來,趙大貴在收購澳門造船廠的時候,將造船廠裡的西方工程師也都一起僱傭的,如果有他們幫忙就能輕省不少的,可惜趙大貴寄予厚望的這些工程師都沒到上海來。
本來跟這些人在澳門說得好好的,等到趙大貴坐船到雷州又回上海,才發現這些西方工程師一個都沒來,據說是被香港的幾家英國人造船廠聯手僱傭,還願意支付違約金什麼的。
如果只是一兩個人也罷了,十幾個工程師都不過來,中間必然有緣故,趙大貴心裡冷笑,但也無法可想,只能重用中國工人中的高手了。
還好,這時代沒有跳槽一說,一個人選擇行業都要幹好幾十年的,這些中國工人雖然教育水平不怎麼樣,絕大部分還不識字,但都是在造船廠裡浸淫數十年的,就是沒有西方工程師,按照機器設備之類的工作都能做好。
不過,兩家造船廠建好後也沒什麼活做,趙大貴剛進入造船行業,也就能接一些遠洋商船和中國船隻的維修活,除此之外沒人跟他訂製船舶,也沒人相信一家剛成立的造船廠能建造出什麼好船。
至於那些鐵匠、銅匠、銀匠、火藥匠人,更是無事可做了。
說實話,趙大貴招募的工人和學者都太多了,其實最多招募五十名學者和五十名工人,在短期內也都足夠敷用,管理起來還容易許多,趙大貴之前只是因爲資源難得,才把見到的所有人才全部招募進來,如今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趙大貴想了想,留下數十名最優秀的工人在船廠工作外,對其他沒事可做的工人宣佈進行紀律培訓,暫時不需要工作---反正他現在有錢,不在乎養這些工人幾個月。
趙大貴對紀律培訓很重視,爲此請巴富爾幫忙,調來三名尉官和二十名士官,給自己的手下進行培訓,至於怎麼整編這些烏合之衆,短時間內增強其組織性和紀律性,大英帝國軍隊在全球各個殖民地積累了無數的經驗,並不需要趙大貴本人要在旁提點。
當然,爲了避免宮慕久跟自己拼命,趙大貴要求所有英國軍官都要穿著便服,對外也要號稱是專門幫大戶人家培訓家丁和職工的管家類型人物,而且這樣的紀律培訓也不涉及開槍和開炮等武器操作。
這項培訓跟現代世界某國大學生上學後進行的軍訓很接近,武器操作以外的正步走、左右轉、隊列訓練等一個不落,而且只是不學武器操作而已,但工兵培訓還是可以做的,天天在地上挖塹壕,還要摸爬滾打。
參加軍訓的,並不只是工人,大貴商行最近比以前閒了不少,很多掌櫃夥計們都被弄到城外的租界地區接受軍訓,就是趙小虎等五十多名學生也被拉來軍訓,反正他們的老師也在忙於學習基礎知識,沒空教他們。
大貴商行的掌櫃夥計們並不喜歡這種野地上摸爬滾打的生活,怨聲載道,都讓趙大貴強勢壓制住了;一部分學生也有怨言,但大部分只是十幾歲的少年,覺得這很好玩,也不辛苦,也就無所謂了。
趙大貴本來希望東方學院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學者們也接受一下軍訓,但這些人畢竟都是讀書人,趙大貴不能一味強迫,便跟他們宣佈學校老師可以自願參加紀律培訓,不願意也絕不勉強。
這些學者們果然對軍訓絲毫不感興趣,也就是在澳門結識的楊威利等不到十名年輕學者出於好奇,願意參加這樣的培訓,其他人包括李心蘭、王韜和謝爾敦等,均無絲毫興趣。
前後忙活了近一個月後,趙大貴才清閒下來,手下所有人學習的學習,軍訓的軍訓,大部分工作也都安排出去,趙大貴本人只需要負責一些重要的決策性事務就行。
也就在這種情況下,趙大貴才認真考慮如何賺錢,如何發展了。
趙大貴拿著東方學院學者和手下工人們的人事檔案認真斟酌了一下,便召集二十名學者和二十名工人,組建一個項目組,決定從零開始打造賺錢機器。
“我們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人員大幅增加,但收入卻沒增加多少,要這樣下去,一年之內手上的資金就要枯竭,不管學院還是工廠,都要開不下去的。”趙大貴找一個碩大的房間,把所有人都聚集起來,纔開始哭窮。
按照趙大貴的品味,這房間裡有一個長長的桌子,趙大貴坐在案首,身後還有個黑板,其他人分坐桌子兩邊,有一些坐不到桌子跟前的,就只能拉著椅子跑到後邊做了。
這種佈置風格,其實是現代社會的董事長開會模式,對這時代的人而言卻是相當怪異的。
“那真是令人傷感的事情,可是我們對此能做什麼呢?”曾經給趙大貴介紹過顧盛的年輕學者謝爾敦奇怪地問道。
這段時間謝爾敦過得不錯,每天都有很多西方書籍可看,還有李心蘭和其他學者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基友楊威利不知發了什麼瘋,要到租界外面去跟趙大貴手下的工人一起接受所謂的紀律培訓,簡直是莫名其妙。
“能做的事情很多,至少比你自以爲的要多很多。”趙大貴說道:
“目前上海最賺錢的生意,進口有鴉片和洋布,出口有茶葉和生絲,這都是大宗。
我們大貴商行向來以救國利民爲己任,鴉片是絕不做的,洋布可以做,但布匹生意相當複雜,除非有充足的準備,否則我們也就倒賣些洋布和羽綢等,自己倒是不會去生產的。
至於生絲和茶葉,這兩項貨物的出口之和占上海所有出口的九成以上,就是廣州也跟我們這裡差不多。
不過,茶葉的地區性因素太濃厚,而且我們想提高其加工水平,並沒有多少方法可想,因此也只能倒賣而已,並不需要建立專業的茶葉加工廠。
倒是生絲,交易額極大,利潤比茶葉高出不少,而且其加工技術的提升空間很大,非常適合我們介入。
目前上海往國外出售的生絲,要麼是到蘇州購買,要麼生絲產地商人運送到上海出售,到湖州等生絲產地直接去進貨的洋行或買辦很少。
我手下的大貴商行一年前到湖州買過生絲,然後就遇到土匪,一位掌櫃和兩名夥計被打死,後來就只是少量進貨,一直控制其規模,以免又惹上土匪什麼的。
今年上海的洋布投機很興盛,也就是說洋人都希望用洋布直接換取絲茶,以便獲得更高利潤,願意花現金購買的商人很少,大貴商行今年就沒做多少生絲生意,也就賺個七八萬而已,跟去年相比相差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