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 張鵬接到通知,要求各縣知縣都要到府城一趟。到了府城后,朱知府召開了短會, 中心意思就兩點, 一是這次來了幾位新人, 大家互相認識一下, 以后便于聯系;二是府里打算修一下到各縣的道路, 需要籌款,每個縣按照經濟發展情況分別需要上繳若干銀兩。
會后張鵬回到澄海縣,找來縣丞等人商議該如何收錢, 眾人笑道:“大人不必發愁,這都是做慣了的事情。府里每年都要收錢修路的, 數額都差不多, 就是商家們也都知道是慣例。今年大人初來, 不妨請他們吃頓酒,認識一下, 再說說此事,保證沒問題。”
于是定下晚宴,由新任知縣宴請縣城的主要幾個大商家。
張鵬回宅,脫下官服,換上日常衣服, 對戴文暄說:“昨天去府城, 聽朱知府說了一句話, 很有道理。”
戴文暄問是什么話。張鵬說道:“要想富, 先修路。”
戴文暄差點笑場, 心道這么巧,時隔這么多年, 還能聽見這句話,隨口接道:“是不是還有下半句,少生孩子,多種樹。”
張鵬道:“這我還真不知道,只聽朱知府說了這么一句,說是最近從京城傳來的呢。知府打算從各縣收些錢,將府城與各縣的道路修繕一下。我晚上請縣里的商家吃個飯,還要靠他們捐款。”
哦,原來是這樣,戴文暄早就覺得那路該修修了,坐馬車去一趟府城,差點沒把人顛暈,來澄海縣后,因著路況差,戴文暄總共就去過一次府城,再不想去了。
只是,讓商家捐款?戴文暄開口問道:“這修路,不是府衙縣衙負責的事嗎,怎么還要讓商家捐款?”
“知府說修路本不是府城財務負責的事,且這路都是各縣商家來往府城運貨壓壞的,正該商家出錢修繕。我們縣的情況,窮得叮噹響,我就是有心由縣里出錢,也拿不出來。”
晚上宴請,眾人談笑風生,積極與新任知縣結識,張鵬提起捐款,各商家毫無推脫,連數字都沒有問就滿口答應,一時皆大歡喜。回頭銀錢交上來,果然與知府要求的數字正好。張鵬不由感嘆,看來真是年年做習慣的事情。
轉天,張鵬攜帶著銀兩,去了府城。待見到朱知府,按數目交了錢,張鵬忍不住問道:“知府大人,請問我們那條路大概什么時候修呢?”
朱知府聽得眉頭一皺,本來就沒什么修路的計劃,不過是他歷年來收錢的理由罷了,各縣也是心知肚明,從來沒有人當面問過。立時心情不快,隨口說道:“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張鵬是真心想修修那條路的,這幾天他來了兩三回府城,對路況最有直接感受,土地路面坑坑洼洼,與京城鋪了青石塊的道路完全無法比較。因此他又接著問:“知府大人,那請問我們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是不是先運些土堆在路邊方便取用?”
朱知府只當張鵬在故意擠兌他,更加不悅,說道:“都說了到時會通知你的,你怎么還問個沒完。行了。你先回去吧。”就因著張鵬這兩問,朱知府最后還是派人用土將澄海縣的路略微填了填,也算對他有個交待。
再說張鵬回了澄海縣,卻當真將修路的事放在心上,他想著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話,覺得確實是這個道理,自己曾經待過的京城、扎哈城,還有此次前來,沿路停靠的多個城市,都是這樣的情況,越是路況好的城市,發展的越好。他便琢磨著自己縣內的路要怎么修一修才好。
張鵬將想法與劉師爺商量,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錢。他想著能不能先向商家借些錢,以后逐年還上,可以將土地低價抵押給借錢的商家暫做保證金。劉師爺聽了,連連搖頭,對張鵬說:“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卻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將在此地待多久時間不好說,如果只待一屆3年,只怕大人的計劃才剛起步實施,后來的繼任者會不會不認前帳?二是現在縣里的收益就這么多,修好路就一定能提高收入嗎,如果沒有提高,又拿什么還給商家?我勸大人還是慎行。”
張鵬又轉回后宅與戴文暄商量,戴文暄聽了張鵬的想法,也是勸他:“劉師爺說的對。修路致富,那是對已經有自己的產業,只是因為運不出去,產生不了效益的地方才見效。我這段時間也在縣里逛了幾次,還真是沒有見到什么本地特產。你就是修好了路,又打算運送些什么呢。”
張鵬見他兩人都反對,也就只好將這個念頭放下,轉問起戴文暄:“我們帶來的錢還有多少?”
戴文暄剛聽他說想修路,這時又聽著問家里的余錢,一下產生了不好的聯想:“只余500兩多點,這錢還留著有用呢,公是公、私是私,可不能混。”說完扭頭出了房間門,還小聲嘀咕,“想得美,同樣的錯誤,我才不會犯兩次呢。”
張鵬摸摸腦門,真的很想解釋說自己沒那個意思,就是隨口問問,不是要動用家里的錢。同樣的錯誤,他也不會犯兩次的好不好。
-----------------------------
隨后幾天,張鵬帶上人手,到澄海縣下轄的幾個村逐個探看,一方面了解下民情,一方面也想看看可有什么值得發展的特產。
所看到的大大出乎張鵬意料,去到的幾個村莊,幾乎家家都只剛能做到溫飽,每年餓不死人,就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農戶每天最關注的就是伺候好地里的莊稼,其它什么都是次要的,也毫不在意。
至于村里惡劣的住宿條件、隨地大小便的衛生習慣、農閑時聚眾打牌的愛好,讓張鵬這個從小也是在鄉下長大的人都直皺眉頭。
陪行的下屬見張鵬一路走來,心情越來越不好,便連忙勸解:“這些人以前都是漁民,慢慢上岸生活,沒什么水平,還要慢慢教化,大人莫在意。”
一番巡視結束,眾人返回縣衙,心中都嫌張鵬多事,好好的在縣里待著多好,每年稅收又不會少,府里也沒多的要求,何必自尋煩惱。
張鵬卻下了決心要好好為一縣民眾做點實事,為官一任,他不想就這么混日子。
剛到縣衙,就有人向張鵬稟告,小少爺張博梁生病了。張鵬急忙向后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