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再說巫臣之子巫狐庸,奉晉悼公命令,帶著禮品去吳國見吳王壽夢,請吳國出兵伐楚。
對于吳國來說,不賄賂我,我也想著去搶點東西去呢!隨即答應,派世子諸樊為大將,召集軍將匯聚在江口,準備討伐楚國。
吳國由來。
商朝時期,周西伯候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
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
姬昌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父親。
自己宗族、國家要永遠昌盛,后繼必須有人,好兒子不如好孫子,周太王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好孫子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于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
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口為父親采藥,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吳國。
根據中原地區的理念,身體、皮膚、頭發來自父母,所以不剪頭發,到了江南,入鄉隨俗,泰伯、仲雍“斷發紋身”,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并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就是實力,這是生存的需要,泰伯、仲雍所在的部落迅速興盛起來,于是,周圍上千小部族,自愿歸附于泰伯。
“泰伯奔吳”,無疑是一次中原文化與東南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對長江下游地區的開發有著重大的意義。
泰伯死后沒有兒子,弟弟仲(zhòng)雍繼位;仲雍死后,他兒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后,他兒子叔達繼位。
叔達死,他的兒子周章繼位。這時武王正好戰勝殷紂王,尋找泰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在江南是部落首領了,周武王便把他封為吳國國君,位列諸侯。
周章之后的第十四位君主就是壽夢。
壽夢繼位后,由于地處偏遠的南方,此時的周國逐漸沒落,周王沒有能力統領諸侯,壽夢開始自稱為王。
楚國一直防備著吳國,吳國這邊一聚集軍兵,就有人報給楚共王。
令尹嬰齊上奏說:“吳國常在邊境騷擾,沒有深入過我國境內,如果有一次入境,后面還會來,不如先期提兵討伐他。”
楚共王同意,派嬰齊大閱水軍,挑選精銳軍士二萬人,一舉攻破吳國的在長江的第一道防線鳩茲,準備順流而下,繼續深入。
楚國驍將鄧廖向嬰齊進言道:“我們順水而下,進攻容易,撤退難,小將愿領一軍前行,得勝以后元帥率軍再進,若失利也不至于大敗。請元帥屯兵鳩茲,見機行事,可保萬全?!?
嬰齊同意這個意見,挑選身強力壯,以一當十的軍士四千名,大小舟船共百艘,一聲炮響,望東進發。
早有哨船探知鳩茲失守,來報世子諸樊。
諸樊吩咐諸將:“鳩茲失守,楚兵必乘勝東下,宜早做準備?!卑才殴右拿翈洃鸫?,在東西梁山誘敵。公子馀(yú)祭在采石港埋伏。
鄧廖帶兵離開鳩茲,沿江而下,到達梁山發現有兵船,但是不多,命令軍士奮勇前進。
吳國將軍公子夷昧假裝迎戰,隨后敗逃。
鄧廖(liào)追過采石磯,遇到諸樊大軍,兩方接戰。
突然,采石港中炮聲大振,公子馀祭伏兵從后夾攻,楚軍腹背受敵,吳軍前后箭如雨發,鄧廖臉上中了三箭,仍然指揮戰斗,公子夷昧乘大艦到來,艦上都是精選勇士手持大長槍亂搗亂刺,楚軍吃了大虧,船小人少,有的船被撞翻了,有的軍士在船上迎敵,有的船只上的軍校因為都聚到一個方向躲避,船偏重自己把自己的船掀翻了,吳國的大長槍太厲害了,只有吳軍刺傷楚國兵,楚國兵根本夠不著吳人。
戰斗很快分出輸贏,鄧廖力戰被刺死,逃回去五六百人,其他不是被殺死、淹死,就是被俘虜。
嬰齊害怕楚王怪罪,想掩飾失敗,只說攻占鳩茲[jiū zī],取得了勝利,誰想到,吳國世子諸樊乘勝反擊,嬰齊大敗而回,鳩茲又被吳軍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