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役是蒙哥馬利最光榮的成就,他被授予爵位時獲得了“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的稱號。為什么這樣說呢?此次戰役是盟軍打贏的第一次大型戰役。蒙哥馬利準確地預測了戰役的持續時間及盟軍損失。英聯邦軍隊將炮火支援運用的很完美,但是他們的裝甲部隊卻還應用著騎兵戰術,這使大批坦克在步兵伴隨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在開闊地上向敵人發起猛攻,造成了重大傷亡。英聯邦軍隊只是有限度地利用了空中支援,但是德國空軍與意大利空軍卻幾乎根本沒有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他們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空戰上,為此,盟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次戰役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使德意喪失了非洲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同時也宣告了軸心國企圖占領北非計劃的破滅,到了1943年,所有軸心國部隊均被逐出了非洲戰場,盟軍也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地中海,對北非的形勢,乃至整個地中海戰區的形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此次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非洲戰場的轉折點。丘吉爾曾把這次戰役看作是“命運的關鍵”。
這場戰役不是戰爭的結束,甚至不是戰爭開始時期的結束,而可能是戰爭結束時期的開始。
——溫斯頓·丘吉爾
隆美爾是德國漢尼拔,他具有一種對戰爭的天然直覺能力,如果“非洲軍團”的物質供應充足,戰爭結果很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
——英**事史學家利德·哈特
很顯然這一仗在射擊開始之前,就已經由軍需官們打響了,并且已經決出了勝負的結果。
——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
北非登陸戰役,第一次“由艦到岸”
作戰時間: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
作戰地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作戰國家:美國英國和加拿大
作戰將領
艾森豪威爾: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生于1890年10月14日,卒于1969年3月28日。1911年考入美國西點軍校。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并獲得少尉軍銜,赴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任職。1916年晉升為少校。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校畢業,創辦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1922年調任駐巴拿馬的第20步兵旅參謀。1927~1928年,艾森豪威爾在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33年,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理。1936年,艾森蒙威爾晉升為中校。1939年年底回國,任美國西部軍區司令部的后勤計劃官。1940年2月調到駐加利福尼亞的第15步兵團任職,11月升任第3師參謀長。1941年12月,艾森豪威爾被召回華盛頓,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后升為少將。1942年7月,鑒于北非英軍及遠東美軍接連受挫和丘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率領美英聯軍10萬人分三路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登陸。1943年2月,艾森豪威爾獲得了當時的最高軍銜上將軍銜,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軍總司令。1943年6月至8月,指揮西西里戰役。
作戰兵力
盟軍:登陸部隊共10.7萬人,由航空母艦16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9艘以及大批驅逐艦、掃雷艦和各式登陸艦艇共650艘提供支援。
法軍:總兵力約20萬人,擁有飛機500架。
■“火炬”行動
1941年12月下旬,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的“阿卡迪亞”會議上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美英軍隊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羅斯福表示同意,但美國三軍參謀長們卻認為這個計劃既浪費而又無效,不如采用在法國瑟堡和布勒斯特登陸的“痛擊”計劃。1942年6月,丘吉爾訪問華盛頓時,又提出了他的“體育家”計劃。以后,他還一再建議。美英兩國經多次協商,終于取得一致意見,為擊潰非洲的德意聯軍,奪取北非戰略要地,進而從南翼威脅德國和意大利,決定在西北非登陸。7月24日,美英兩國最后確定同年秋在西北非登陸的作戰計劃,并將軍事行動的代號由“體育家”改為“火炬”。
馬歇爾為這次戰役進行了積極準備。他指派艾森豪維爾將軍出任盟國北非遠征軍總司令,全權指揮這次戰役。他與艾森豪威爾商量,選中喬治·巴頓指揮美軍特遣隊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登陸。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定“火炬”作戰的具體方案。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并在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干預下,于9月20日達成一項折中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3處同時登陸。登陸日期最后定于11月8日。此次戰役目的是奪取北非登陸場(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境內),隨后,登陸部隊與在埃及和利比亞作戰的英國第8集團軍協同行動,殲滅非洲大陸上的意德軍隊。
美英軍隊為進攻北非,動用了13個師、450艘戰斗艦艇和運輸船只(其中有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7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64艘),編成西部、中部、東部3個特混艦隊,共10.7萬人。由美國陸軍中將艾森豪威爾任總指揮,英國海軍上將坎寧安任海軍總司令。西部特混艦隊由美海軍少將休伊特指揮,輸送巴頓少將指揮的美軍前往法屬摩洛哥登陸;中部特混艦隊由英國海軍準將特魯布里奇指揮,輸送弗雷登德爾少將指揮的美軍前往奧蘭地區登陸;東部特混艦隊由英國海軍少將巴勒指揮,輸送賴特少將指揮的美、英混編部隊在阿爾及爾地區登陸。
戰役的航空兵保障由西部空軍司令部(保障卡薩布蘭卡、奧蘭登陸)和東部空軍司令部(保障阿爾及爾登陸)分別負責(共1700架飛機)。第一梯隊登陸的有6個加強師,其中有2個裝甲坦克師(共107000人,其中卡薩布蘭卡35000人,奧蘭39000人,阿爾及爾33000人)。登陸部隊接到命令,如果敵海岸炮兵和艦艇不開火,則不得射擊。
上述登陸地區由法國維希政府軍隊駐守,總兵力約20萬人,擁有飛機500架。在法國的土倫和“法屬北非”各港口尚有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約40艘驅逐艦、20余艘潛艇和其他艦艇。
根據作戰計劃,前往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的部隊從英國出發,前往卡薩布蘭卡的登陸部隊直接從美國出發。參加“火炬”作戰的英國運輸船隊應于10月26日前全部駛離英國的港口。美國的部隊則應于10月24日從美國的港口乘軍艦出航。美英軍的這支遠征軍必須在同一時間到達各自的登陸地點。11月5日,文森豪威爾飛抵直布羅陀,指揮這次即將開始的登陸戰役。
■政治影響
美英兩國除在軍事上作好充分準備外,還積極展開政治攻勢,爭取法軍歸附,企圖“兵不血刃”地占領“法屬北非”。
“法屬北非”,包括法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東、東南與阿爾及利亞為鄰,南與西屬撒哈拉接壤,西臨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北部狹長地區和南部的一個地區劃為西班牙的“保護地”。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端,北臨地中海,隔海與西班牙、法國相望,東部與突尼斯、利比亞接壤,南部與尼日爾、馬里、毛里塔尼亞交界,西部與西屬撒哈拉、摩洛哥相鄰,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1830年起淪為法國屬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北、東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東南與利比亞接壤,西與阿爾及利亞相鄰,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1881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維希改府及其在“法屬北非”的軍政首腦,與美國國務卿赫爾有聯系。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不愿站在德國人一邊打仗。魏剛、吉羅、朱安等法軍將領,也與美國駐阿爾及爾的總領事墨菲關系密切。魏剛曾向墨菲表示:“假如你僅僅帶1個師來,我將向你開槍,假如你帶2個師來,我就要擁抱你了!”其態度已由此可見。但是,這些人對英國都很敵視,因為英國在法國投降后竭力支持貝當的政敵——流亡在倫敦的戴高樂將軍,并曾襲擊過維希政府的艦隊。
1942年11月3日,德軍統帥部在收到隆美爾慘敗的初步報告時,便已獲悉盟國的大批軍艦正向直布羅陀集結;11月5日,又接到報告:直布羅陀附近的艦隊正和從大西洋開來的大批運輸船隊會合,并向東馳入地中海內。
11月7日,艾森豪威爾把在法軍中“享有盛謄”的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想利用他的影響使北非的法軍倒向盟國。與此同時,墨菲在阿爾及爾與法**事長官朱安進行密談,并決定把盟軍即將登陸的消息告訴正在那里探視愛子病情的維希政府武裝力量總司令達爾朗,企圖取得他的支持。
這時,希特勒正忙于為在斯大林格勒前線作戰的德軍打氣,聽到這個消息后,最初并未引起重視。他以為這可能是西方盟國企圖以4~5個師的兵力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登陸,以便從后面打擊隆美爾的軍隊。因此,希特勒只下令加強地中海的空軍力量,并通知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作好執行占領法國南部的“阿提拉”計劃的準備工作。這次,希特勒錯了。
■成功登陸
1942年10月24日,秋高氣爽,陽光明媚,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口一片繁忙景象。巴頓乘休伊特海軍少將的旗艦“奧古斯塔”號從錨地出發了。不久,他們與在海面上集結的部隊匯合,大艦隊按照預先編排好的隊形浩浩蕩蕩前進。整個艦隊共由102艘船艦組成,其中包括29艘運輸船,載運著2.4萬名西線特遣部隊官兵及其裝備給養。主力軍艦有:巡洋艦“奧古斯塔”號、“克利夫蘭”號、“布魯克”號;戰列艦“得克薩斯”號、“紐約”號以及剛剛投入現役的“馬薩諸塞”。參加護航任務的海軍航空兵的戰斗機和轟炸機一隊隊從艦艇上空掠過,巨大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整個場景壯觀而動人心魄。
這是有史以來從美國直接赴海外作戰的最大的特混艦隊,其規模在整個戰爭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美聯軍在遠征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指揮下,1700架戰機掩護著655艘戰列艦和運輸船,護送陸軍開始從卡薩布蘭卡、奧倫、阿爾及爾一帶登陸,火炬行動展開。
“中部”特混艦隊,在美軍弗里登少將的指揮下,于8日1時許在奧蘭登陸。法軍在這里的抵抗比在阿爾及爾較為猛烈。登陸部隊雖在開始時較順利地占領了阿爾澤灣和安達魯斯,但在向奧蘭實施向心突擊的過程中被阻于半路。2艘載運美、英軍艦,在強行駛入奧蘭港時被擊毀,乘員和部隊死傷過半。直到9日,美軍的進攻仍無進展。此時,法軍的指揮官已獲悉雙方在阿爾及爾進行談判,抵抗意志大為削弱。
美軍裝甲部隊乃于10日乘隙從南部突入奧蘭,逼近法軍司令部。但不容樂觀的是卻遭到了法軍的猛烈抵抗。為攻占奧蘭港,2艘英國快艇“華爾納”號和“哈蘭特”號載著400名美軍突擊隊員,在海灘實施首次突擊后的2小時突入奧蘭港,遭到港口守備部隊的抗擊,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正在這危難之際,“華爾納”率先強行通過一條封鎖港口入口的鐵鎖鏈,再度遭到2艘法國驅逐艦和1艘魚雷艇的射擊。“華爾納”號中彈爆炸沉沒。在其后的“哈蘭特”號在企圖繞過碼頭時,受到30米外的1艘法國驅逐艦的炮擊。在此次突擊中,美軍損失慘重。
上午9時前后,美軍按計劃從各灘頭堡開始向奧蘭城進軍。但是,來自阿爾澤和安達魯斯的2支實施向心攻擊的美軍步兵,在逼近奧蘭時遇到抵抗,前進受阻。戰斗持續到10日晨。
此時,法軍已獲悉雙方在阿爾及爾進行停戰談判,抵抗意志受到嚴重動搖。美軍裝甲部隊乘隙兵分3路對奧蘭城發動最后攻勢,步兵從東、西兩面進攻,2支輕裝甲縱隊從南面直驅城區內。中午,法軍宣布投降。
“東部”特混艦隊,在英國海軍少將查爾斯。賴德的指揮下,也于8日1時開始在阿爾及爾及其東、西兩面登陸。在西面,英軍第11旅順利地占領了灘頭;在東面,載運美軍的船只被意外的浪潮沖離海岸數公里,在黑暗中造成了一些混亂和耽擱。但在天亮后,也就很快地控制了局勢。只是在阿爾及爾港,登陸部隊遇到了法軍較激烈的抵抗,2艘英國驅逐艦在駛入港口時遇到了法軍的頑強抵抗。其中一艘受重創后撤出戰斗,另一艘也經過4次的奮力拼搏,才沖過交叉火網,靠上碼頭,將運載的部隊送上岸。在火炮的轟擊下,另一艘受創后設法撤離,同時登陸部隊則遭到火力壓制,陷入法軍的包圍之中暫時進入了僵持狀態。幸好達爾朗這時已決定倒向盟國,下令阿爾及爾的法軍停止抵抗,并于下午6時45分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盟軍遂控制了阿爾及爾。
“南部”特混艦隊,由美軍巴頓少將指揮,在11月8日拂曉前抵達摩洛哥海岸。由于夜間行駛,而且航程較遠,所以登陸時間比原計劃晚3小時。
美軍分別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的費達拉、利奧特港和薩菲登陸,一開始就牢固地占領了立足點。有些地點,登陸部隊并未遇到抵抗。但隨后戰斗一度相當緊張,特別是在利奧特港附近。11月9日,美軍一面鞏固自己的登陸場,一面向內地推進,但法軍的抵抗也開始加強。幸好達爾朗已下達停止戰斗的命令,摩洛哥總督諾蓋聞訊后便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美軍遂占領了卡薩布蘭卡。
盟軍至11月中旬占領整個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后,隨即向突尼斯推進。到12月1日,在北非登陸的盟軍共有25.3萬余人。
這次戰役,歷時6天,盟軍共損失2225人,法國人死亡490人。被擊沉的法軍驅逐艦9艘,潛艇10艘,其他船只14艘。由于實施北非登陸戰役,盟軍掌握了北非的一些重要戰略基地,從而創造了順利完成北非戰局的有利條件,使西方盟國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從大西洋向印度洋進行海上運輸。
美英聯軍在北非的空降作戰是第一次由聯合編成的空降部隊實施的。由于準備比較倉促,缺乏協同,美英傘兵在此次戰斗中損失較大,對地面部隊的進攻也沒起到很大的配合作用。但通過這次戰斗,美英傘兵經受了鍛煉,摸索了一些聯合作戰的協同方法,從而為以后的盟軍傘兵聯合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英美盟軍的登陸是在沒有敵方有組織的抵抗的情況下實施的,因為法西斯統帥部的主要注意力當時集中于正在蘇德戰場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東線和在阿拉曼戰役戰敗的德軍集團的命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