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的提出,標志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前提和重要內容。

(一)和諧社會理論的形成過程

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對社會和諧問題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開始轉變為執政黨,政黨的主要功能也由革命轉向建設,由破壞一個舊社會轉向建設一個新社會。對于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一個嶄新的、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探索。1956年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系》中,詳細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處理好的各種社會關系,其中體現和諧社會的一個精髓就是“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又系統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創立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其中,毛澤東提出要以“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方法,解決全國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矛盾。這些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國共產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最初來源。雖然這些思想由于后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 左”的錯誤而沒有能夠得以付諸實踐,但它對于后來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中,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比如:中國壓倒一切的維護社會穩定,沒有穩定,什么都搞不成;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必須處理好先富與共富、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等等。這些理論中,包含著豐富的關于實現社會和諧的思想,從而為我黨后來提出完整的和諧社會理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他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等等。這些思想理論觀點也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理論內涵。在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第一次明確提出要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并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了出來。

十六大之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探索和拓展中國共產黨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論述。胡錦濤總書記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是我們黨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命題。而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根據科學發展觀這一科學命題,2004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命題,指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執政黨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全面的論述和全面的部署,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確保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全面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舉措,科學回答了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至此,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最終形成。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有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早在黨的第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就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角度,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并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可以認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所謂各盡其能,是指社會各個成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所謂各得其所,是指全體社會成員按照正義標準享受應得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和諧相處,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平等友愛、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關系狀態。

不過,現在人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的認識,一般還是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為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貫徹,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六條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我們要全面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其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綜合體。和諧社會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它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和諧社會既是目標也是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治國理想,又是治國方略、治國機制,同時也是一種治國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協調,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作為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任務是完全一致的;作為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是分階段、有層次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決不能操之過急,急于求成。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是維護社會公正。追求社會公平公正是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維護社會公正,必須體現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中去。只有實現社會公正,才能協調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最終實現社會和諧。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社會各階層關系融洽、社會治安良好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關系能夠不斷得到協調。要在政治上保證各階層應有的民主權利,在經濟上保證他們應得的物質利益,以此來調動社會各個階層及其成員的積極性,使社會充滿活力。對于社會上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要通過文明、法制、妥善的方式加以解決,切不可用粗暴的方式進行壓制。

第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體。統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就是強調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人類社會活動的軸心,始終應當是在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用人的創造性勞動實

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所在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經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經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在實現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該階段,由于經濟社會處于轉型期,各種社會不安定因素凸顯。作為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地區、行業、階層、群眾的利益,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力,從個人、群眾、社會等方面來研究人際關系、資源配置、階層結構的協調與沖突問題,以避免產生兩極分化,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事實上,改革開放30年來,雖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產生和積累了一些不和諧的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需要認真研究的新形勢、新特點。主要是: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并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體制創新進入攻堅階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民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以及各類嚴重犯罪活動等也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了嚴重影響,等等。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復雜、更突出。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大力促進社會和諧。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應對各種國際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際形勢繼續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世界格局處于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變化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只要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方針,牢牢掌握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就能夠營造有利于我國的戰略態勢,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期的良好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形勢總體和平不等于天下太平,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面臨著嚴峻壓力;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多極世界”和“單極世界”的矛盾和斗爭仍然激烈,冷戰思維仍在繼續,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以及民族分裂活動的蔓延,也將對多極趨勢產生各種干擾和沖擊;由于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恐怖主義活動依然猖獗,地區和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而且有新的表現、新的發展,依然是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的主要根源。在這樣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只有首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始終維護社會安定和諧,才能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才能繼續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堅持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重大命題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第一,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理念的認識。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最重要的執政理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把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動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目的。第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基礎的認識。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全體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全體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合力,使和諧凝聚力量,使和諧成就偉業。這樣,我們黨也就有了最深厚的執政基礎。第三,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使命的認識。中國共產黨是最高綱領和現實綱領的統一論者。我們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最完美的和諧社會。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產黨長期執政的使命,就是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我們黨最高綱領和現實綱領在現階段相統一的具體化,是歷史經驗、現實需要和未來方向的科學結合。第四,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任務的認識。在新的歷史時期,共產黨執政后的主要歷史任務是現代化建設,到本世紀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這一執政任務,共產黨就必須充分發揮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這一政治功能,必須盡可能地整合多方面的社會關系,凝聚現實的各種社會力量,切實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不斷保持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著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著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路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社會系統的重構本身,還涉及到與之相適應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根據胡錦濤《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的講話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條件。具體而言,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來強化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來提供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首要的是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為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關鍵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因此,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里,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于社會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支持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物質文明建設最終也很難搞好,和諧社會最終也難以建成。

2.保障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切實維護民眾的平等權利

公平與正義是人類的普遍理想。和諧社會應當是一個充滿公平與正義的社會,一個權利、機會、規則平等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每位社會成員,不管其出身貧富貴賤或能力高低,都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都能在平等的規則下參與競爭。雖然社會成員由于個體之間在體力和智力上存在差異性,從而導致競爭的結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每個人都應該享

有平等的權利,得到平等的機會,面對公平的規則。這是社會公正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權的重要內容。

實現和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是社會成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礎。應當承認,我國社會生活的一些領域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社會不公現象,諸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拉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這些社會不公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和諧相處。因此,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已經成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妥善協調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要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更好地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從收入分配、利益調節、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政府施政、執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逐步做到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3.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

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并不在于它不存在社會矛盾,也不在于它的社會矛盾已經根除,而在于這些矛盾得到合理、有效的協調解決。有效的社會管理體系能夠引導社會的各種利益矛盾從潛在的劇烈沖突的可能性向辯證的自適應運動方向轉化。當前,中國傳統單位制的社會結構正在向多樣化的方向轉變,傳統的計劃體制和權力構架所形成的強有力的社會整合功能已經弱化,大量的非傳統矛盾的涌現使得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社會管理體制不能很好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從而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只有實現社會管理體制和方法的創新,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才能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秩序相協調的社會秩序。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必須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拓寬服務領域,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同時,要積極培育各類社會組織,加強和改進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管理與監督,加強民間社會與政府共同治理的合作,以服務群眾為主題,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社會服務領域,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形成社會服務網絡化的新格局;進一步完善相關社會政策,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從而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4.有效化解社會利益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成員利益要求的多樣化和分野化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各種利益矛盾錯綜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

在社會各階層利益分化持續加劇的情況下,通過恰當的利益調整來協調并緩解社會的各種利益矛盾,化解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適應社會利益多樣化的新情況,堅持把全體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社會成員的利益,不斷地滿足最大多數民眾的利益要求,努力使不同階層的民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改革和完善民眾的各種利益表達渠道,盡快建立健全以利益協調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平衡、整合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從而達到利益表達與整合的暢通無阻。為此,必須構建法制化的利益表達制度體系,形成順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使之成為各利益集團進行利益表達的合法渠道;完善和擴展決策聽證制度和政務公開制度,使相關利益主體能夠獲得對稱性信息,并平等地參與政府決策;規范代表新的社會階層、合法利益集團的利益表達渠道,開拓弱勢群體在利益表達上的合法渠道;加強社會協商和對話機制,發揮其表達民意、解釋政策、提供決策幫助等多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公眾傳媒的組織機構和體制,使其成為不同利益集團表達利益和要求的窗口。此外,還要調整和規范各利益集團的利益表達行為方式,支持合法、正當、富有建設性的制度性的表達,疏導、控制和化解非制度性、抗議性的表達。總之,面對日益多元化、增量化的利益訴求,必須千方百計做好利益關系協調和利益矛盾化解工作,防止因利益矛盾激化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5.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和諧社會不僅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第一,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確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倫理觀。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的命運與大自然的命運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地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穩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們人類自己。第二,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確立科學精神,正確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永遠也不會停止,問題在于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這就必須正確認識自然尤其是自然規律,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三,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與生態建設。面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我們必須以人類的良知、遠見和氣魄,采取堅決行動來彌補我們的前人以及我們自己對大自然所犯下的過錯。要加大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堅決禁止各種掠奪和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改變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第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努力實現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步伐。

6.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提出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和諧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氛圍環境,凝聚、整合和形成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合力,發揮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引領、主導和表率作用,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責無旁貸的責任。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營造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和思想輿論氛圍;二是把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決策轉化為科學合理的政策舉措,轉化為法律法規和制度,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奠定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三是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增進黨的團結和統一,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四是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大力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組織保證;五是更加重視群眾工作,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千方百計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

(本章完)

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
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筑社會安全網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阳曲县| 项城市| 深圳市| 浮梁县| 斗六市| 诸城市| 东城区| 周口市| 南木林县| 沙洋县| 青河县| 闸北区| 铜梁县| 贡嘎县| 石林| 灌南县| 临澧县| 大悟县| 公安县| 财经| 东城区| 曲麻莱县| 廊坊市| 镇沅| 洛浦县| 弥渡县| 宁南县| 来凤县| 玛曲县| 芦山县| 松溪县| 通辽市| 天峻县| 龙川县| 房产| 彭州市| 温州市| 离岛区| 平定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