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
(一)以人爲本的科學內涵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有著極爲豐富的內涵,包括以民爲天的思想、民貴君輕的思想、愛民如子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蘊涵著豐富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色彩,是孕育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民族土壤。當然,傳統民本思想也有其歷史侷限性,它不是真正從人民大衆利益出發,而是爲皇權政治服務的,其實質是“愚民”政策。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也興起了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以人爲本”,既不同於我國古代哲人所提出的民本思想,也與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所謂的“人本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傳承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的精華,並結合中國新時期的新實踐,賦予了“以人爲本”嶄新的含義。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爲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從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溫家寶總理也指出:以人爲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上面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作爲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以人爲本”具有特定的內涵:
1.以人爲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爲本
“以人爲本”的“人”,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具體的、現實的、社會的人;不是指一部分人或少數社會精英,而是指廣大人民。是爲廣大人民謀幸福,還是爲少數人謀私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任何階級政黨在發展價值問題上的本質區別。那麼,何爲“人民”呢?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民羣衆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但是無論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從事物質財富生產的體力勞動者和從事精神財富生產的腦力勞動者都始終是人民羣衆的主體。毛澤東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曾對人民羣衆的範疇進行了科學界定: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提出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新理論,並認爲全體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的範疇,從而擴大了人民羣衆的範圍,增強了社會主義的羣衆基礎。所以,簡單地講,以人爲本的中“人”是指一切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勞動者,其中主要是指最廣大人民羣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人爲本的實質就是以人民爲本。當然,以人爲本並不完全等同於以民爲本,“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寬泛,內涵更具有包容性。以人爲本不僅內含了執政爲民的本質,而且有著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更加寬泛而深刻的內涵與精神,主要表現在“人”的外延與對人的關懷層面的拓展與提升上。我們黨勇於把以人爲本作爲自己的執政理念,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偉大品格和雄厚的執政基礎,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執政境界。
2.以人爲本的核心是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
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發展成果的生產者、享有者和評價者。從根本上講,任何真正的發展與解放,都是使人們從各種束縛中擺脫出來,確立人作爲歷史主體地位,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弘揚人的主體性。在社會發展中,任何一個執政黨都必須重視人的社會主體地位及歷史創造者的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羣衆是國家的主人,我們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如果不緊緊依靠人民,不充分尊重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不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就沒有希望。
3.以人爲本就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人的需要不僅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且是不斷髮展的。人們在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應該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才能促進自身的發展。人之所以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就是爲了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滿足自己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需要的不斷創造和滿足,推動著人類的行爲,從而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自身的發展。離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類活動和人類社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後,黨中央提出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提出把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協調起來,把人們的物質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統一起來,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爲人民謀利益的價值理想。
4.以人爲本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是爲了生命價值的實現和創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結果。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實現共同富裕,則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準備了直接前提。作爲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意味著我們黨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時,不僅要關注物的目標,更要關注人的目標;既要關注經濟指標,也要關注政治和文化指標;既要關注社會指標,也要關注自然和生態指標;既要關注近期指標,也要關注遠期指標。
(二)堅持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立場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把以民爲本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價值取向。毛澤東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指出:人民,只有人
民,纔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根據這一觀點,毛澤東進一步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取得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羣衆,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毛澤東曾嚴肅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瞭,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最大利益,爲最廣大人民羣衆所擁護爲最高標準”。在長期革命過程中,毛澤東時刻關心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並把馬克思主義羣衆史觀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黨的羣衆路線,使人民羣衆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得以真正彰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談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時又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羣衆路線的問題。共產黨員要善於同羣衆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羣衆。黨羣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羣關係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在建國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我們黨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錯誤路線引導下,曾一度沒有把人民羣衆物質生活的提高及時地放在應有的位置上,背離了以民爲本的價值觀。
“文革”結束以後,以鄧小平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事實求是,最終恢復了我黨以民爲本的原本價值立場。鄧小平不唯上,不唯書,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其“實踐”的真正本意即是人民羣衆的意願。隨後在全國農村確立和推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真理標準討論後的實踐行動。把土地承包給農民,就是最大程度上對人民的尊重;而把全國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軌道上來,則是以民爲本思想的進一步發揚。鄧小平曾反覆強調,經濟的發展要最終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改革和發展的一切措施,都要真正從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都要讓人民羣衆得到儘可能多的實惠。要隨著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城鄉居民的實際收人、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爲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爲檢驗黨所制定的政策的真理性的判斷標準,這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活動中所取得的寶貴歷史經驗。此外,鄧小平還充分尊重人民羣衆的歷史主動性和首創精神,強調人民羣衆是我們黨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他充分相信羣衆,尊重人民的意願,鼓勵羣衆在鬥爭實踐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他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羣衆在實踐中提出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村民自治等許多具體做法都是人民的偉大創造,而不是我黨的發明。如果不相信羣衆,不尊重反而壓制羣衆的首創精神,我們黨就沒有生機,社會主義事業就沒有活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江澤民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改革需要人民羣衆來支持,發展需要人民羣衆來推動,穩定需要人民羣衆來維護。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的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羣衆的支持,就必然垮臺。因此,我們的各項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以民爲本。不論社會怎麼發展,環境怎麼變化,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以民爲本的原則不能變。江澤民曾多次強調: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要考慮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我們黨來源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黨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黨除了人民羣衆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必須忠實地代表和維護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而要代表和維護人民利益的代表,就必須不斷保持同人民羣衆的密切聯繫,傾聽羣衆呼聲,瞭解羣衆的需要,關心羣衆疾苦,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始終處理好黨同羣衆的聯繫。人民羣衆是社會的主人,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人民羣衆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源泉,是我們黨的事業成功的可靠保障。因此,共產黨人必須樹立公僕意識,代表人民利益,爲人民辦事,而不能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地凌駕於羣衆頭上。只有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羣衆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好。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根據中國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爲本,其本質體現就是堅持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不僅賦予了“以人爲本”以新的時代內涵,而且還從發展目標、戰略取向、政策法規、實現機制等層面,就如何貫徹落實以人爲本的發展戰略進行了系統設計,從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價值追求。
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領導中國人民鬧革命、求富強、謀幸福的歷史。從廣泛意義上說,以人爲本的價值追求貫穿於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整個過程。可以說,堅持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一貫的基本立場。之所以如此,其基本原因有二:
其一,堅持以人爲本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要求。以人爲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歸根到底,就是爲了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實現人
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發展。馬克思曾指出,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係的本質、基礎,人類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唯物史觀明確主張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認爲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還從人的發展的角度,把人類社會演進的全過程概括爲三個階段,即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以物的依賴性爲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換言之,馬克思把社會歷史看作是由人的依賴走向物的依賴再走向自由個性的歷史,這樣的社會歷史就是不斷解放人的歷史,是把以人爲本作爲終極價值趨向的歷史。以人爲本,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共產主義社會本質特徵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以馬克思主義作爲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地必須把以人爲本作爲自己的根本價值追求。
其二,堅持以人爲本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羣衆,是因爲她是人民羣衆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她反映人民羣衆的利益和意志,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羣衆組織起來,爲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鬥爭。確認這個關於黨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羣衆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羣衆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羣衆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在執政的條件下,黨的宗旨的現實體現就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只有堅持以人爲本,一切從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才能體現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三個代表”。
(三)新時期堅持以人爲本的三點基本要求
新時期黨實現以人爲本的根本價值追求,要解決好理念、政策和行爲三個層面的基本問題。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同時把這種理念具體化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把以人爲本落到實處。
1.確立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
執政理念是執政的思想基礎,它直接關係到執政的內容、方式、目的、方向等方面。對於一個執政黨來說,確立什麼樣的執政理念是至關重要的。確立執政理念,核心是解決爲什麼人執政的問題。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要真正體現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就必須首先確立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這種執政理念體現在執政實踐中,就是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充分體現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協調起來,把人們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統一起來,把人們的政治生活、物質生活、文化生活一致起來,讓人們從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中享受到越來越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
2.把以人爲本作爲制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體現在工作路線中,就是要堅持“一切爲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首先,“一切爲了人民”是我們黨制定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必須瞭解羣衆生活的情況,從羣衆的需要出發,如實地反映羣衆的要求和願望,把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制定政策的首要依據。而對政策進行價值性評估,也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最大利益、爲最廣大人民羣衆所擁護爲最高標準。其次,“一切依靠人民”是黨制定和實施政策的基本途徑。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民羣衆既是實踐的主體,又是認識的主體,人民羣衆及其實踐是我們黨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面向實際、面向基層,深入到羣衆中去,虛心向羣衆請教,善於將羣衆的分散的、非系統的意見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研究,形成既合乎客觀規律又反映羣衆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及時在羣衆中進行宣傳解釋,最終變成羣衆的自覺行動。
3.用實際行動維護、實現和發展好人民利益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以人爲本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面和政策層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和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首先,維護人民的現有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失,是以人爲本的最起碼要求。必須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羣衆的各項權利落到實處,堅持依法行政,時刻防止發生和堅決糾正侵犯羣衆利益的行爲。人民的一切勞動及其成果都應受到尊重,只要是通過辛勤勞動和合法經營取得的各種收入,都應該受到法律的有力保護。其次,全面實現人民的各種利益,是以人爲本的核心。人民的利益包含著多層次、多方面的內容,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等等。再次,發展人民利益,是以人爲本的時代要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日益提高,人民利益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的豐富和延伸。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羣衆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和發展人民的利益,人民羣衆纔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
過去搞革命,要依靠廣大人民羣衆;今天搞建設,同樣要依靠廣大人民羣衆。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鉅複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羣衆,密切地聯繫羣衆,隨時聽取羣衆的呼聲,瞭解羣衆的情緒,代表羣衆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堅持以人爲本,應當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