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

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

所謂物質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它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技術的進步、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反映了人類對自然限制的超越和駕馭能力的提高,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處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本質上講,建設物質文明與發展生產力是一致的。物質文明的建設過程,實際上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是最積極、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它是任何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動力。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十分重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正如毛澤東所講的:“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戰略意義

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戰略意義,突出表現在它對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作用上。概括地講,這種根本保證作用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1.維護國家主權獨立的根本保證

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對任何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長期受外國凌辱的社會主義大國而言,沒有什么東西比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更重要的了。事實證明,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物質文明建設,才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才能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挺直腰桿、有所作為,才能確保我們黨和國家不變質、不變色。早在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不搞現代化,科技水平不高,社會生產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江澤民后來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也指出的:“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經濟發展了,國力強大了,我們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會的風浪,頂住任何外來的威脅和壓力,才能實現民族振興,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我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發展。如果我國經濟發展慢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會遇到極大困難。可見,加快物質文明建設,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2.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保證

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保證。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強調:“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我們的國家才算充分鞏固。”針對舊中國經濟落后的狀況,毛澤東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黨和人民的根本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鄧小平后來也曾指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薄榜R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辈话l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以前我們搞革命,目的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體現。

3.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保證

一個和諧的社會,應當首先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物質文明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在我國現階段,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資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從根本上說,是供需矛盾,是利益矛盾。當前,我國人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民群眾之所以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也是因為社會主義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愿望和要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能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的社會主義,不可能得到人民的真誠擁護。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才能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不斷得以改善,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其他各種社會矛盾,協調不同利益關系,防止兩極分化,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4.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根本保證

進入21世紀,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掀開了新的一頁,即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毫無疑問,十六大提出的這一目標是宏偉,但要順利實現這一目標,則要求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物質文明建設。盡管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現實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有些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失業人員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收入差距增大,分配關系尚未理順;市場經濟秩序有待繼續整頓和規范,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快速發展。離開了物質文明的發展一切都將無從談起,人民的全面小康就將

成為空中樓閣。

(二)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基本路徑

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物質文明有三個角度:一是生產力的自身系統,也就是變革和更新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二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系統,即用暴力革命或改革的方法,改變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狀況;三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系統,即用暴力或改革的方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和發展趨勢。根據這一原理,我們認為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基本路徑應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必須不斷進行創新

當今時代就是一個崇尚創新、追求創新的時代。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任何一個政黨,要想有所作為,也必須在各方面進行創新。實踐證明,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過程,最基本的要進行如下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進行理論創新,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關于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既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又把握世界生產力發展的潮流,動態地把握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制定有利于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并在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理論,從而為人民群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實踐不斷提供理論武器;二是進行體制創新,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體制,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經濟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和其他方面的條件,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提供保障;三是進行科技創新,就是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關注和研究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搶占科技制高點,利用科技的最新成果,使科學技術滲透到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中,不斷用新的科技手段改進勞動工具、變革勞動對象,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四是進行觀念創新,就是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開拓創新,正確把握生產力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不斷開創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

2.必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實踐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還沒有取得突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嚴重存在,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的市場體系的任務還很艱巨。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大關系:第一,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系。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二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相輔相成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是我國進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否定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否定社會主義。但無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并把二者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而不是把兩者對立起來。第二,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從總體上說,收入分配改革既要有利于體現社會公平,充分照顧各個方面的利益,又要有利于激發人們勞動和創業的積極性,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的動力機制。十七大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尤其強調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公平。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場機制,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控制壟斷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實現合理的初次分配。在再分配環節,要以公平為原則,加大政府調控力度,通過經濟立法、經濟政策,運用稅收、金融、行政等調節干預手段,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城鄉居民貧困群體的生活困難,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第三,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和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絕不能像過去那樣以行政手段隨意扭曲市場行為,但同時必須有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以便國家能對市場經濟活動加以正確的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3.必須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鄧小平一貫認為,實行對外開放是中國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開放的世界。如果閉關鎖國,自我封閉,只能越來越落后。只有堅持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使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實現必要的互接互補,加上我們自己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不斷創新,才能趕上時代,趕上當代世界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決策,采取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分層次、有重點的遞進式推進的對外開放步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了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這一提法是我們黨對外開放二十余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反映了我們對外開放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江澤民也多次強調: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的全球化發展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不斷提高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努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此,就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

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當前,要特別注意進一步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逐步推進服務領域的開放,大力引進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資環境,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提高法規和政策執行的透明度。

4.必須不斷推進科技進步

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一再證明,科學技術是滲透在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獨立性、實體性要素中的主導因素。沒有科學技術新的發明創造和運用,就不可能有先進社會生產力的新發展和新提高。毛澤東早在我國三大改造完成時就提出:現在要來一個技術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內趕上和超過英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毛澤東正確思想的指導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進入新時期以來,鄧小平在領導和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于發展生產力的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的理論和路線,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江澤民曾經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愈益成為現代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茖W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就會極大地提高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就會大幅度地提高工作的效能,從而提高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們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幫助人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社會主義制度為科學技術的運用和發展,開辟了極其廣闊的前景,使科學技術對發展生產力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為了更好地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科技發展必須確立正確的服務方向。正如江澤民所說: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主戰場,把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主要任務,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

5.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共識??沙掷m發展的目的是使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適應,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在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相互協調中推動經濟發展,并在經濟的發展中帶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合理解決,保證社會具有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勿庸置疑,這里所講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就是生產力的持續發展。首先,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基本的決定性力量,社會所具有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一定意義上指的就是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推動能力。在具體內容上,可持續發展所涉及的人口、資源、環境均是社會生產力的源泉和生命線。沒有這些,就沒有了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和前提。其次,生產力本身就應當是可持續發展的,否則它就不是推動社會發展前進的基本的決定力量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種綜合生產力觀,使我們對生產力發展問題的認識又上升到一個新高度。當今世界全球性問題的涌現,諸如人**炸與素質低下,資源的浪費、破壞與枯竭,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不僅嚴重破壞人類與自然的正常關系,而且嚴重扼殺生產力的生命線,最終將導致生產力的極大破壞。面對這種對人類生存的嚴重威脅,我們必須一方面吸取先進國家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教訓,借鑒他們在這方面的先進思想與成果,另一方面要不斷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方針政策、制度措施上最大限度地克服和避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盲目性、短期性、破壞性等負面效應,以實現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物質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

6.必須不斷完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機制、領導體制和領導方式

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改革開放以前,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主要是大包大攬、行政命令式的領導。實行這樣一種領導方式有很多弊?。阂皇遣焕诎凑战洕幝赊k事;二是不利于黨高效率地處理自己應當管理好的事務,出現“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現象;三是黨大量干預和包辦了具體經濟事務,阻礙了經濟的正常發展,使黨的形象受到了損害。按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要求,黨領導經濟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具體而言:第一,要謀劃全局,把握經濟發展方向。黨領導經濟工作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握經濟發展的方向。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分散決策機制,通行的是自由競爭、等價交換原則。要學會按照經濟規律指導經濟建設,主要是結合本地區實際,提出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主要任務、方針政策和監督保證的重要措施等,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第二,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推動經濟立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一個基本模式。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必須通過推動立法來實現,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要按照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著眼于確立制度、規范權責、保障權益,推動經濟立法。同時,黨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職責,推動政府依法執政,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建設法治政府。第三,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營造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目的在于使社會各方面、各階層都能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獻技出力。除了要營造良好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外,還要營造良好的其他社會環境,如社會穩定和治安環境等。

(本章完)

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
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二、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一、科學借鑒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云梦县| 盈江县| 五华县| 阳泉市| 南江县| 曲周县| 政和县| 乃东县| 开鲁县| 芜湖市| 乌拉特后旗| 华容县| 察雅县| 和林格尔县| 延寿县| 讷河市| 收藏| 土默特右旗| 师宗县| 宕昌县| 革吉县| 通渭县| 尉氏县| 麻城市| 包头市| 共和县| 马龙县| 湖北省| 集安市| 彩票| 慈利县| 曲周县| 巩义市| 水城县| 平山县| 北海市| 吉林省| 桂阳县| 疏附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