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最終要體現在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人的發展上。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較為理想的一個發展階段,其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在于創造出具有全面素質和真正自由自覺的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整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貫穿于他們著作中的基本觀點和精神實質。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并與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從而為社會主義學說和人的發展學說注人了新的內容。
(一)毛澤東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并在實踐中為實現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1.明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
毛澤東認為,實現人的解放,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那些遭受著深重的階級壓迫和社會壓迫、自身個性被壓抑和束縛的人們,是永遠不可能實現全面發展的。而人的徹底解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為了順應這個歷史過程,必須首先解放人的個性。被束縛的個性如果得不到解放,就不可能實現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當然,毛澤東主張實現人的解放,張揚人的個性,并不是鼓勵人們盲目地追求標新立異,而是號召廣大人民在認識和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肯定和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解放被舊制度束縛的人的個性,才能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和創造性,并最終實現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偉大目標。正因如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堅決反對封建專制和殖民壓迫,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解放人民群眾的個性。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樣把解放和發展人的個性看作是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目標。
2.明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
在毛澤東看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在于實現人們在德、智、體三方面的全面發展。早在“五四”運動前,毛澤東就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指出舊中國的教育造成了青少年學生片面、畸形發展,科學論證了體育與智育、德育三者的關系,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等重要論點。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各級各類學校由于功課過重、社團活動過多、伙食管理不善、衛生條件差等原因從而造成學生健康不良的問題,毛澤東作出了要保證青少年的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勉勵全國青少年朝著“三好”的全面發展方向努力。1957年,毛澤東總結了中外教育史的經驗和我國在50年代中期教育界關于“全面發展”問題的討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由此可見,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毛澤東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
當然,德、智、體全面發展,并不意味著德、智、體三方面的地位是完全等同的。在毛澤東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中,德育始終是起點、重點和核心。在對人的全面培育中,德是起方向和動力作用的,是一個人的靈魂。而進行德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道德高尚的人。看一個人是否道德高尚,主要看兩個方面:首先,要看是否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毛澤東認為,正確的思想和意志是革命行動的首要前提。要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功,不僅需要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更需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所總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所提倡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建國初期毛澤東所領導的思想改造運動及其后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其主要目的都是在意識形態領域使人們拋棄舊思想、舊觀念,樹立起共產主義信仰。其次,要看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毛澤東把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作社會主義新人的最高行為準則。他之所以號召人們學習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習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習雷鋒精神,其目的也都在于塑造道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新人。毛澤東還認為,塑造道德高尚的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
3.明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
毛澤東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有三條:第一,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如果生產力得不到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不到保障,人們的生存權得不到維護,那么人的全面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不論是在中國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都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毛澤東曾指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一化三改”,發展社會生產力,變革社會生產關系。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其目的就
在于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第二,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社會條件。他認為,中國辦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社會主義教育,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有著自己特殊的任務和規律,它的根本任務在于為新中國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實際結合起來,科學地指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便使教育為無產階級的全面發展服務。換言之,如果沒有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就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第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毛澤東特別強調實踐活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實踐活動是改造人的主觀世界、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載體。早在1934年,毛澤東就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這一基本原理,同時根據當時戰爭和生產的需要,強調蘇維埃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重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提出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法,鼓勵青年知識分子勇于參加社會實踐,從事多方面的鍛煉。劉少奇所提出的“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辦學思想,實際上就是毛澤東這一思想的具體實踐。后來,毛澤東之所以發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要求人們拿起錘子就能做工、拿起鋤頭犁耙就能種田、拿起槍桿子就能打敵人、拿起筆桿子就能寫文章,其重要目的也在于培養“亦文亦武”、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
(二)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并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詮釋和深化。
1.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前提
鄧小平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思想觀念的解放為先導。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和“左”的路線把人的思想牢牢地禁錮于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中,導致人們思想僵化,精神萎靡,不敢創新,嚴重壓抑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文革”結束以后,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但是“文革”所導致的思想上的混亂還極其嚴重,許多人的思想還處于僵化或半僵化狀態,本本主義、個人迷信盛行。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強調指出,如果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由此造成的結果必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法順利進行,人的全面發展無法正常推動。為此,鄧小平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批判了“兩個凡是”,開展了關于實踐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從而在全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全國人民在思想觀念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正是通過解放人的思想,才推動了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而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從而為促進人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視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前提。
2.強調“四有”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目標
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提出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還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要求,反復強調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性。他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指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在此基礎上,他逐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目標,即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四有”新人。鄧小平認為,我國要在特別注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而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一定要教育人民成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為“四有”干部。可以說,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又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表現。
3.強調兩個文明建設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包括人的需求的不斷滿足和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人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方面,而人的素質的提高也有賴于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實踐證明,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保證人的全面發展的最基本的社會基礎。其中,物質文明建設是人的全面發展必備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建設是人的全面發展必備的思想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人的發展問題不能靠空談人的價值和人道主義來解決,只能靠積極地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解決。只有物質文明發達了,創造出豐富的產品來全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人們才能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才能不斷提高和豐富人的需要和個性,創造出更為豐富的社會關系,從而使人得以更全面的發展。當然,物質文明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最重要最基礎的條件,但它本身并不能代替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還要表現在社會精神文明狀態的提高上。正因如此,鄧小平始終認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
主義精神文明。只有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戰略的實施。
(三)江澤民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江澤民在紀念建黨80周年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盡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難以做到,但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并朝這個目標努力,有利于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1.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內涵要與時俱進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為了適應這種形勢,人們不僅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而且必須講效率、講民主、講法制,必須樹立新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因此,江澤民在堅持“四有”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發展目標:培養大批的現代化建設人才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江澤民認為,推進素質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他曾多次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當然,素質教育的各方面要有機結合,并不意味著它們是平起平坐的。其中,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北京大學一百周年校慶的講話中,江澤民號召新時期的廣大青年要做到“四個統一”,即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四個統一”的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關于青年學生要堅持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又紅又專”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2.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
人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人的集合。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和強化。在發展過程中,人們既要考慮個人的發展,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江澤民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從兩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首先,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為前提和基礎。江澤民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一方面,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社會,離開了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社會發展都依賴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的發展。人發展的越全面,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手段,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次,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江澤民認為,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越高,人獲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人的全面發展程度越高,社會生產力、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也就處在越來越高的水平上。
3.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的協調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無論對社會進步還是人的發展來說,大力發展生產力都是一項最為重要的任務。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并不等于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還有賴于政治、文化、自然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很明顯,把我國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與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人民素質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指明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歸宿。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滿足難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無從談起。自黨的十四大以來,江澤民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經濟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目標,并在實踐中取得巨大成績,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政治上確立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和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制度法律基礎。此外,我國還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建設,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中推進現代化建設,從而保證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相互和諧,并通過五大文明的和諧發展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再到提出科學發展觀,都進一步凸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根本,以促進最廣大人民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人為本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一脈相承、根本一致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