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
以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歷史性轉折,《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到2020年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全社會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詳細的規劃,構建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十分地重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我國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
雖然當前我國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不斷增長,但由于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仍處于初級階段,現階段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面臨城鄉、區域、群體間供給嚴重的不均衡、設施不完善,無法形成設施網絡體系,“設施孤島”現象突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有館有人無資源”現象嚴重;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人才隊伍數量不足,尤其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匱乏;資源缺乏統籌安排;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等主要問題。打造幸福社會,必然離不開文化建設,為了達到此目標,扎實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關鍵。
(一)加強引導,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胡錦濤同志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這里提到的文化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幸福文化,政府在幸福文化的建立過程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又需要以下具體的措施:
一是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工作。莫言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證明了我國并不缺乏優秀的文學作品,只是國家政府要為優秀作家創作有意義的作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這類有價值的文化作品更多、更好。只有當廣大群眾在茶余飯后從優秀的文化作品中汲取精神營養、陶冶情操時,才能讓人民對于幸福有更寬泛的了解,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幸福。
二是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是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切實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
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使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使各類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為更多的普通群眾提供一個接觸多元、優秀文化的平臺,讓普通百姓切實參與其中,享受幸福文化的成果。
三是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規范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臺、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只有確保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人民才能隨時隨地接觸幸福文化,收獲強烈的幸福感。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傳播污穢信息,也可以宣揚正面能量,要想用好這把劍還需要國家增強網絡的管理和監察力度。
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要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支持群眾興辦各種門類的文化創作演出團體,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一直是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通過這些活動,百姓們可以強健身體、豐富生活,當參與感增強并且交往意向得到滿足時自然而然也就感到幸福快樂。
五是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做大做強一批文化科技企業和基地,發展新型文化業態。要繁榮文化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我國的文化產業近些年來確實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從電影票房過百億到本土作家登上世界的領獎臺,我國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繁榮背后的問題。電影質量缺失、文學作品的抄襲等問題一直是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桎梏,政府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我們能夠有自己獨特、高質的文化產業,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總是哈韓劇、追好萊塢大片,又怎會有幸福感可言,一個有自己文化產業的民族才是真正幸福的民族。
六是要提高文化傳播領域,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在當今這個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
對外文化交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支持海外同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我們一直在說要用一種寬容、廣闊的心態來面對生活,才會收獲幸福,但這并不意味著幸福文化就是任由他國把我國的文化傳統和精髓化為己有。面對韓國屢次搶奪我國的傳統節日和歷史人物,我們應該有所作為,幸福文化要求我們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們推向世界的舞臺,當更多的人尊重我們、贊美我們時,幸福也就隨之而來。
政府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主體,在幸福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義務要履行、有更大的職責要承擔。政府要以幸福文化價值觀為核心,構建幸福文化與產業體系,堅定不移地采取相應措施保證我國幸福文化建設的進程。
(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文化建設
建設幸福文化還需要眾多有擔當、有勇氣的社會組織來鼎力支持。政府的規章制度是以官方的姿態來實施的,而社會組織可以用民間的方式來推進幸福文化的建設,社會組織的推動力量是不可小覷的,它往往有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
社會組織的類型成千上萬,它們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大不相同的。這里不得不提中國“首善”陳光標,不管民眾對他的行善方式有多少非議,他確確實實在一點一滴做善事。當中紀委下發反對鋪張浪費的禁令時,他又第一個做出了回應,他率領著自己的員工進餐館吃剩菜剩飯,先不說他這一做法是否恰當,他的出發點總歸是為了宣揚一種勤儉節約之風。陳光標的“首善”頭銜并不是浪得虛名,我們應該承認他的慈善之心,他的環保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弘揚了一種積極正面的社會風氣,對于幸福文化的建設也有促進作用。和陳光標以及他的公司一樣,一些公司企業一直都致力于慈善、環保等公益性事業,或許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博知名度、求銷售額,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們的行為確實對社會新風氣的樹立、幸福文化的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不管社會營利性組織支持公益性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否單純,我們還是應該倡導更多的這類組織投身其中,為幸福文化建設出力。
社會組織除了營利性的,還有非營利性的,如果說社會營利性組織在參與公益活動的同時有利益的驅使,那么社會非營利組織的公益行為就是完全無償的。現如今各種慈善基金、各種自愿團隊相繼成立,這類組織的涌現對于幸福文化的建設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這類組織的影響可以歸結為三方面,對于施助者來說,收獲的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對于受助者來說,收獲的是“雪中送炭”的幸福;對于組織之外的民眾來說,收獲的是洗滌心靈、提升內涵的幸福。
社會組織在幸福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政府在幸福文化建設中的許多努力都是通過硬性的法律法規實現的,社會組織則大多是以一種柔和的方式來推動幸福文化建設。政府和社會組織是幸福文化建設中重要的兩股力量,剛柔并濟,方能取得成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