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70章 魏策三(2)

支期對長信侯說:“大王派我來邀請相國。”長信侯說:“大王為什么邀請我?”支期說:“我不知道,大王讓您盡快前去拜見。”長信侯說:“我送大王到秦國去,難道是為了秦國嗎?我是為了魏國啊。”支期說:“您不要為魏國打算了,您還是為自己打算一下吧。您是想死?還是想活?您是想貧賤?還是想富裕?您還是先為自己謀劃吧,然后再為魏國謀劃。”長信侯說:“樓緩要來了,讓我隨他同去。”支期說:“大王緊急召見您,您不去,血就要濺到您的衣襟上了。”長信侯只好走,支期跟在他的后面,一起前去拜見魏王,支期先走進去對魏王說:“您偽裝得了重病再去接見他,我已經恐嚇他一番了。”長信侯進來拜見魏王,魏王說:“我如今病得這么厲害,該怎么辦呢?我之前已經答應應侯了,心想即使死在道上,看來也得走了!”長信侯說:“大王不要去了!我能讓應侯答應不讓您到秦國去,希望大王不要憂慮。”

華陽之戰(zhàn)

[原文]

華陽①之戰(zhàn),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干崇②割地而講。孫臣謂魏王曰:“魏不以敗之上割,可謂善用不勝矣;而秦不以勝之上割,可謂不能用勝矣。今處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璽。夫欲璽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璽,其勢必無魏矣。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

魏王曰:“善。雖然③,吾已許秦矣,不可以革④也。”對曰:“王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邪!欲食則食,欲握則握。今君劫于群臣而許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梟也?”魏王曰:“善。”乃按其行。

[注釋]

①華軍:韓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東南。②段干崇:魏國的臣子。③雖然:即使這樣。④革:變革,改變。

[譯文]

在華陽戰(zhàn)役中,魏國敗給了秦國。第二年,魏王派段干崇割地與秦國講和。大臣孫臣對魏王說:“魏國沒有在戰(zhàn)敗的時候把土地割給秦國,可以稱得上是善于應對這種戰(zhàn)敗的劣勢的了;而秦國未能在戰(zhàn)勝的時候使魏國割讓土地,可以稱得上是不擅長利用這種戰(zhàn)勝的優(yōu)勢的了。現(xiàn)在戰(zhàn)爭已經滿一年了,這會才想到向秦國割讓土地,這是大臣們有私心而大王您并不知曉啊。再說,段干崇想要得到印璽,大王您派他去給秦國割地;秦國想要獲得土地,大王您讓秦國來授予印璽。想要獲得印璽的人掌握著割地的權力,而想要獲取土地的掌控著授予印璽的大權。這樣魏國必定會消亡了。再說,奸佞之臣原本就想要用割地來討好秦國。用割地來討好秦國就如同是抱著柴薪救火一樣,只要干柴沒有燒完,火就滅不了如今大王您的土地有限,但秦國的貪欲是永無止境的,這就如同抱著柴薪救火。”

魏王說:“好吧。即使如此,我已經答應秦國了,不能再改變了。”孫臣回答說:“難道大王您沒有看到過賭博的人如何使用梟子嗎?擲梟子的人,想吃子就吃子,想握在手里就握在手里。現(xiàn)在您被大臣們所脅迫而答應向秦國割讓土地,還說不能改變,為什么您智謀的能力還比不上投擲梟子的人呢?”魏王說:“好。”于是就制止了讓段干崇向秦國割地議和的做法。

齊欲伐魏

[原文]

齊欲伐魏,魏使人謂淳于髡曰:“齊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敝邑有寶壁二雙、文①馬二駟,請致之先生。”淳于髡曰:“諾。”入說齊王曰:“楚,齊之仇敵也;魏,齊之與國也。夫伐與國,使仇敵制其余敝,名丑而實危,為王弗取也。”齊王曰:“善。”乃不伐魏。

客謂齊王曰:“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璧、馬也。”王以謂淳于髡曰:“聞先生受魏之璧、馬,有諸?”曰:“有之。”“然則先生之為寡人計之何如?”淳于髡曰:“伐魏之事不便②,魏雖刺髡,于王何益?若誠不便,魏雖封髡,于王何損?且夫王無伐與國之誹③,魏無見亡之危,百姓無被兵之患,髡有璧、馬之寶,于王何傷乎?”

[注釋]

①文:通“紋”,指彩繪。②伐魏之事不便:疑為“伐魏之事便”。③誹:非議。

[譯文]

齊國打算攻打魏國,魏王就派人對淳于髡說:“齊國打算攻打魏國,現(xiàn)在能夠為魏國解除禍患的就只有先生您了。我們國家有兩對珍貴的璧玉,兩輛由四匹馬拉著的彩繪了的馬車,我把這些送給先生您。”淳于髡說:“好吧。”于是就入宮拜見齊王說:“楚國,是齊國的仇敵;魏國,是齊的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您討伐兄弟之邦,而讓自己的敵國趁自己疲憊的時來偷襲,這樣做不但名聲不好而且處境危險,我替大王您考慮,覺得這樣不可取。”齊王說:“好吧。”因此齊國沒有攻打魏國。

有位客人對齊王說:“淳于髡之所以說不討伐魏國,是因為他得到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齊王于是就問淳于髡:“我聽說先生得到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真有這事?”淳于髡說:“確實是有此事。”“那么先生假如替我謀劃一下,我該如何呢?”淳于髡回答:“如果討伐魏國是有好處的,那么即使魏國把我殺了,這對于齊王您能有什么好處呢?如果討伐魏國的確對齊國沒有好處,魏國即使對我進行封賞,這對齊王您又有什么壞處呢?再說,大王您沒有討伐同盟之國而被非議,魏國沒有被滅亡的危機,百姓沒有遭受兵禍,我獲取璧玉、馬匹這樣珍寶,對于大王您又有什么損害呢?”

秦將伐魏

[原文]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

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②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③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

[注釋]

①孟嘗君:即田文,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此時擔任魏國的相國。②歲:每年。③歃盟:歃血為盟。

[譯文]

秦國打算討伐魏國,魏王聽說此事之后,夜晚前去會見孟嘗君,對他說:“秦國打算討伐魏國,您替我謀劃一下,該怎么辦才好?”孟嘗君說:“如果能夠得到諸侯的協(xié)助,國家就能夠得以保存。”魏王說:“我希望相國您能替我前去辦這件事。”而且很鄭重地替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

孟嘗君到了趙國,就對趙王說:“我打算向您借兵解救魏國。”趙王回答說:“我不能借兵給你。”孟嘗君說:“我向您借兵,是要效忠于大王您啊。”趙王說:“為何這么說?”孟嘗君說:“趙國的兵力并非就比魏國強大,魏國的兵力并非比趙軍弱小。只是趙國國內年年沒有禍患,百姓年年也沒有大的死亡;但是魏國境內卻年年遭受禍患,每年都有大量百姓死亡,原因是什么呢?這是因為魏國在西邊為趙國做了屏障。如果現(xiàn)在趙國不援助魏國,魏國就會與秦國歃血為盟,如此一來,趙國就和強大的秦國做鄰居了。再說,趙國境內將年年有禍患,百姓每年也將大量死亡。這就是我所說的效忠于大王您啊。”于是趙王答應借兵給魏國,調遣軍隊十萬人,戰(zhàn)車三百輛。

[原文]

又北見燕王曰:“先日公子常①約兩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闖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也,而臺已燔,游已奪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岡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②,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注釋]

①常:通“嘗”,曾經。②秦王:指秦昭王。

[譯文]

孟嘗君又到北邊去拜見燕王說:“過去,魏、燕兩國的公子曾經為魏王和燕王建立了友好邦交。現(xiàn)在秦國打算攻打魏國,希望大王您前去協(xié)助魏國。”燕王說:“我們燕國兩年來收成都不好,如果現(xiàn)在又走幾千里的路前去協(xié)助魏國,該會如何呢?”孟嘗君說:“走幾千里的路去救助別人,這對燕國是好事啊。現(xiàn)在魏王只要一出國門就能夠看到秦軍,即使是想要走幾千里路去救人,能夠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孟嘗君又說:“我把有利于大王的計策獻給您,但是大王并不相信,我請求離開燕國,我害怕天下諸侯之間將會有重大變故。”燕王說:“我能聽聽有什么大變故嗎?”孟嘗君說:“秦國攻打魏國,還未攻克,但是高臺已經被燒掉了,郊游宴饗的地方也已經被侵吞了。如果燕國前去援助魏國,魏王就會卑躬屈膝的向秦國割地求和,把魏國一半的土地都割給秦國,這樣秦軍肯定會撤兵。秦國從魏國撤兵以后,魏王將集結韓、魏兩國所有的兵力,在向西邊的秦國借兵,并與趙國聯(lián)手,用四國的兵力來討伐燕國,大王您將還會有什么利益啊?是行軍數(shù)千里救助魏國好呢?還是您一出燕國都城的南門就能看到敵軍好呢?四國與燕國的距離已經很近了,運輸也很便利,大王您又能有什么利益呢?”燕王說:“您回去吧,我聽您的。”于是就調遣士兵8萬人,戰(zhàn)車200輛,跟隨著田文回魏國。

魏王大喜,說:“您借燕、趙兩國的兵馬如此的多,而且回來的如此快。”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趙兩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

魏將與秦攻韓

[原文]

魏將與秦攻韓,朱已謂魏王曰①:“秦與戍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后母也②,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弟無罪,而再奪之國。此于其親戚兄弟若此,而又況于仇讎之敵國也!今大王與秦伐韓而益近秦,臣甚或之③。而王弗識也,則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諫,則不忠矣。今韓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④,內有大亂,外安能支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破乎?韓亡,秦盡有鄭地,與大梁鄰,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負強秦之禍也,王以為利乎?

“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后必且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⑤,絕⑥韓之上黨而攻強趙,則是復閼與⑦之事也,秦必不為也。若道河內,倍⑧鄴、朝歌,絕漳、滏之水,而以與趙兵決勝于邯鄲之郊,是受智伯之禍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而⑨谷行三千里,而攻黽隘之塞,所行者甚遠而所攻者甚難,秦又弗為也。若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與楚兵決于陳郊,秦又不敢也。故日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燕與齊矣。韓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無攻矣。

[注釋]

①朱已:《史記》誤作無忌,即信陵君。②太后:秦宣太后。周赧王四十九年,秦王用范雎之說,廢太后,放逐其舅穰侯及其弟高陵君、涇陽君。③或:通“惑”。④以一女子承一弱主:當時是韓桓惠王八年,韓太后執(zhí)政。⑤河:專指黃河。⑥絕:橫穿。⑦閼與:地名,秦國曾發(fā)兵討伐趙國,在閼與這個地方被趙、魏所擊退。⑧倍:通“背”,背對著。⑨而:應為衍字。

[譯文]

魏國打算與秦國一同去攻打韓國,無忌對魏王說:“秦國與戎狄習俗一樣,有虎狼一樣的心腸,貪暴好利不守信用,不懂得禮義德行,一旦有利可圖,就不管親戚兄弟,像禽獸一般殘暴。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根本不是施恩惠、積德性的國家。所以秦太后雖然是秦昭王的母親,卻因為憂愁而死;穰侯是秦昭王的舅舅,沒有誰的功勞能和他相比,如今竟然被放遂了;高陵君、涇陽君這兩個王弟并沒有罪過,卻兩次被剝奪了封地。這樣看來他自己的親戚兄弟都如此,更何況對于結仇的敵國呢!如今大王同秦國討伐韓國,這就意味著與秦國親近,我很不理解。可是大王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不明智了。群臣對此事也很明白,卻沒有一個前來勸諫,那就是沒盡忠心。現(xiàn)在韓國靠一個女子輔佐一個幼主,國內混亂不堪,對外又怎能抵抗強大的秦、魏兩國的軍隊,大王還認為攻破韓國很難嗎?韓國滅亡了,秦國占有了原屬于鄭國的全部土地,這就將與大梁為鄰了,大王認為能安全嗎?大王想要收回原來失去的土地,而今卻遭受了強秦的禍患,大王認為這樣有利嗎?

第55章 趙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61章 趙策三(7)第44章 楚策四(1)第26章 齊策三(1)第28章 齊策四(1)第29章 齊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54章 趙策二(4)第54章 趙策二(4)第81章 韓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9章 秦策(4)第89章 燕策二(2)第77章 韓策一(3)第85章 燕策一(2)第81章 韓策三(1)第1章 東周策(1)第88章 燕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32章 齊策五(2)第14章 秦策二(3)第45章 楚策四(2)第43章 楚策三(2)第3章 東周策(3)第68章 魏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24章 齊策一(3)第18章 秦策三(2)第19章 秦策四(1)第57章 趙策三(3)第51章 趙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19章 秦策四(1)第64章 魏策一(2)第57章 趙策三(3)第11章 秦策(6)第15章 秦策二(4)第26章 齊策三(1)第80章 韓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43章 楚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96章 中山策(1)第55章 趙策三(1)第5章 西周策(2)第1章 東周策(1)第66章 魏策二(1)第51章 趙策二(1)第42章 楚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81章 韓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94章 宋、衛(wèi)策(1)第61章 趙策三(7)第81章 韓策三(1)第70章 魏策三(2)第31章 齊策五(1)第68章 魏策二(3)第26章 齊策三(1)第22章 齊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3章 東周策(3)第90章 燕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65章 魏策一(3)第51章 趙策二(1)第55章 趙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17章 秦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36章 楚策一(1)第6章 秦策(1)第70章 魏策三(2)第92章 燕策三(2)第9章 秦策(4)第34章 齊策六(2)第83章 韓策三(3)第27章 齊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48章 趙策一(2)第79章 韓策二(2)第20章 秦策四(2)第33章 齊策六(1)第64章 魏策一(2)第90章 燕策二(3)第1章 東周策(1)第18章 秦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56章 趙策三(2)第23章 齊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55章 趙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78章 韓策二(1)第94章 宋、衛(wèi)策(1)
第55章 趙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61章 趙策三(7)第44章 楚策四(1)第26章 齊策三(1)第28章 齊策四(1)第29章 齊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54章 趙策二(4)第54章 趙策二(4)第81章 韓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9章 秦策(4)第89章 燕策二(2)第77章 韓策一(3)第85章 燕策一(2)第81章 韓策三(1)第1章 東周策(1)第88章 燕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32章 齊策五(2)第14章 秦策二(3)第45章 楚策四(2)第43章 楚策三(2)第3章 東周策(3)第68章 魏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24章 齊策一(3)第18章 秦策三(2)第19章 秦策四(1)第57章 趙策三(3)第51章 趙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19章 秦策四(1)第64章 魏策一(2)第57章 趙策三(3)第11章 秦策(6)第15章 秦策二(4)第26章 齊策三(1)第80章 韓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43章 楚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96章 中山策(1)第55章 趙策三(1)第5章 西周策(2)第1章 東周策(1)第66章 魏策二(1)第51章 趙策二(1)第42章 楚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81章 韓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94章 宋、衛(wèi)策(1)第61章 趙策三(7)第81章 韓策三(1)第70章 魏策三(2)第31章 齊策五(1)第68章 魏策二(3)第26章 齊策三(1)第22章 齊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3章 東周策(3)第90章 燕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65章 魏策一(3)第51章 趙策二(1)第55章 趙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17章 秦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36章 楚策一(1)第6章 秦策(1)第70章 魏策三(2)第92章 燕策三(2)第9章 秦策(4)第34章 齊策六(2)第83章 韓策三(3)第27章 齊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48章 趙策一(2)第79章 韓策二(2)第20章 秦策四(2)第33章 齊策六(1)第64章 魏策一(2)第90章 燕策二(3)第1章 東周策(1)第18章 秦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56章 趙策三(2)第23章 齊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55章 趙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78章 韓策二(1)第94章 宋、衛(wèi)策(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古交市| 赣榆县| 临江市| 北京市| 祁东县| 吉林市| 芦山县| 无锡市| 临颍县| 富民县| 定州市| 容城县| 景宁| 靖江市| 大悟县| 富平县| 南郑县| 托克逊县| 乌兰浩特市| 叙永县| 合阳县| 青铜峡市| 墨竹工卡县| 新安县| 滨州市| 青浦区| 和田市| 县级市| 汉中市| 彭泽县| 大名县| 永川市| 泽州县| 横山县| 永嘉县| 拉孜县| 安远县| 子洲县| 大新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