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96章 中山策(1)

魏文侯欲殘中山

[原文]

魏文侯欲殘中山①。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并中山,必無趙矣。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復立也。”

[注釋]

①殘:滅。

[譯文]

魏文侯打算滅掉中山國。趙襄子家臣常莊談對趙襄子說:“魏國想要吞并中山國,接著就會攻打趙國,趙國離亡國不遠了。您何不請求魏文侯,娶他的女兒公子傾做您的正妻,趁機把她的封邑封在中山國,這樣中山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犀首立五王

[原文]

犀首立五王①,而中山后持。齊謂趙、魏曰:“寡人羞與中山并為王,愿與大國伐之,以廢其王。”中山聞之,大恐,召張登而告之②,曰:“寡人且王,齊謂趙、魏曰,羞與寡人并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國,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見嬰子曰:“臣聞君欲廢中山之王,將與趙、魏伐之,過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國伐之,中山雖益廢王,猶且聽也。且中山恐,必為趙、魏廢其王而務附焉。是君為趙、魏驅羊③也,非齊之利也。豈若中山廢其王而事齊哉?”田嬰曰:“奈何?”張登曰:“今君召中山,與之遇而許之王,中山必喜而絕趙、魏。趙、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為君難其王,則中山必恐,為君廢王事齊。彼患亡其國,是君廢其王而立其國,賢④于為趙、魏驅羊也。”田嬰曰:“諾。”

張丑曰⑤:“不可。臣聞之,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今五國相與王也,負海⑥不與焉,此是欲皆在為王,而憂在負海。今召中山,與之遇而許之王,是奪四國而益負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國,四國寒心。必先與之王而故親之,是君臨中山而失四國也。且張登之為人也,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難信以為利。”

田嬰不聽,果召中山君而許之王。張登謂趙、魏曰:“齊欲伐河東⑦。何以知之?齊羞與中山并為王甚矣,今召中山,與之遇而許之王,是欲用其兵也,豈若令大國先與之王以止其遇哉?”趙、魏許諾,果與中山王而親之。中山果絕齊兩從趙、魏。

[注釋]

①犀首:魏相公孫衍。立五王:約三晉和燕、中山同時稱王。②張登:中山臣。③驅羊:指白白出力而無所得。④賢:好過。⑤張丑:齊臣。⑥負海:指齊國。⑦河東:地名,屬趙、魏兩國。

[譯文]

犀首讓五國互相稱王,只有中山推遲了。齊王對趙、魏兩國說:“我認為與中山同時為王而羞愧,希望和你們一起討伐它,取消它的王號。”中山君聽說后內(nèi)心很惶恐,召見張登告訴他說:“我將要稱王,齊王對趙、魏說,與我一起稱王,很是羞愧,想討伐我,我很怕自己的國家滅亡,并不要求一定能稱王,現(xiàn)在只有你能救我。”

張登到了齊國,見到田嬰說:“我聽說您打算廢掉中山國的王號,即將與趙、魏兩國聯(lián)合起來進攻中山,這樣做不妥啊!像中山這樣的小國,遭受三個大國的攻打,即使是比廢除王號更厲害的事,它也會惟命是從的。而且如今中山內(nèi)心惶恐,必定會聽從趙、魏的命令廢除王號,并且對趙、魏的命令百依百順。這樣一來,您就是徒勞地為趙、魏兩國辦事,而齊國根本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怎么比得上讓中山廢除王號而依附齊國呢?”田嬰說:“依您看該怎么辦?”張登說:“您現(xiàn)在前去聯(lián)絡中山,答應和中山結盟并認可它稱王。中山一定感到很高興,并且不會去找趙、魏兩國尋求妥協(xié)。趙、魏兩國肯定會因此生氣去攻打中山,中山感到危急,知道各國不愿與它一起稱王,中山內(nèi)心恐懼,必定會為您廢除王號而依附齊國。中山擔心的是怕國家因此而滅亡,現(xiàn)在您雖然廢除了它的王號卻有了保全它國家,總好過白白為趙、魏兩國出力要好。”田嬰回答說:“好,我聽您的。”

張丑說:“不可以這樣。我聽說,有相同的人會彼此憎恨,有共同憂患的人會互相靠攏。如今五國相約稱王,齊國去不參與。五國其實都想稱王,可害怕齊國不答應。如今會見中山國君,答應他稱王,是分散了五國的團結而增強了齊國的力量。拉攏中山而排斥四國,四國就會害怕,定會先答應中山稱王,并與中山友善,那么您就會因為拉攏了中山而失去四國的支持。再說,張登善于用陰謀來討好中山國君,他的話是不可信。”

田嬰沒有采納,果真召見了中山君并允許中山君稱王。張登對趙、魏兩國說:“齊國要攻打你們的河東地區(qū)。我怎么知道的呢?齊國對同中山同時稱王感到恥辱,如今卻召見中山君,同他會面并允許他稱王,實際上是想利用中山的兵馬,這哪比得上你們同中山君先稱王,來制止他們的會面呢?”趙、魏兩國答應了,果真同中山一起稱王,并且與中山關系密切。中山也真的斷絕了同齊國的邦交,一心事奉趙國、魏國。

中山與燕、趙為王

[原文]

中山與燕、趙為王,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①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

藍諸君②患之。張登③謂藍諸君曰:“公何患于齊?”藍諸君曰:“齊強,萬乘之國,恥與中山侔名,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燕、趙好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jù)也。大者危國,次者廢王,奈何吾弗患也?”張登曰:“請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藍諸君曰:“此所欲也。”曰:“請以公為齊王,而登試說公;可,乃行之。”藍諸君曰:“愿聞其說。”

[注釋]

①侔:相等,相當。②藍諸君:中山國的相國。③張登:中山國的臣子。

[譯文]

中山和燕、趙兩國的君主互相稱王,齊國于是封鎖了中山通往燕、趙的關卡,不讓中山的使者從此經(jīng)過,并且宣稱說:“我們齊國是擁有萬輛戰(zhàn)車的大國,而中山只不過是擁有千輛戰(zhàn)車的小國,中山憑什么與我們齊國并駕齊驅呢?”齊國想要用平邑賄賂燕、趙兩國,讓兩國出兵攻打中山。

中山相國藍諸君為此感到擔憂。張登對藍諸君說:“您為什么要懼怕齊國呢?”藍諸君說:“齊國是擁有萬輛戰(zhàn)車的強盛大國,他們認為與中山處在同樣的名位上,是恥辱。這次不惜割讓土地賄賂燕、趙兩國,希望兩國出兵進攻趙國。燕、趙兩國的君主喜好名位,貪圖土地,我擔心他們不會與我國同心同德。甚至還會給我國帶來戰(zhàn)禍,即便沒戰(zhàn)禍也會廢止我們的王號,您說我怎么能不擔心呢?”張登說:“我希望出使燕、趙兩國,使他們兩國與中山國一心,幫助中山君稱王,這事一定能辦成。這是您的心意么?”藍諸君說:“這正是我的心意啊。”張登說:“那么就請您假扮作齊王,我先試著勸說您,如果能把您說動,就按照計劃行事。”藍諸君說:“我愿意一試。”

[原文]

登曰:“王之所以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實欲廢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則王之為費且危。夫割地以賂燕、趙,是強敵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難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虧①而兵不用,中山可廢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

藍諸君曰:“然則子之道奈何?”張登曰:“王發(fā)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閉關不通使者,為中山之獨與燕、趙為王,而寡人不與聞焉,是以隘之。王茍②舉趾以見寡人,請亦佐君。’中山恐燕、趙之不己據(jù)也,今齊之辭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趙與王相見。燕、趙聞之,怒絕之,王亦絕之,是中山孤,孤何得無廢。以此說齊王,齊王聽乎?”

藍諸君曰:“是則必聽矣,此所以廢之,何其所以存之矣?”張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齊以是辭來,因言告燕、趙而無往,以積厚于燕、趙。燕、趙必曰:‘齊之欲割平邑以賂我者,非欲廢中山之王也,徒欲以離我于中山而已親之也。’雖百平邑,燕、趙必不受也。”藍諸君曰:“善。”遣張登往,果以是辭來。中山因告燕、趙而不往,燕、趙果俱輔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注釋]

①虧:虧損,損失。②茍:倘若。

[譯文]

張登說:“大王您之所以毫不吝嗇割讓土地來賄賂燕、趙兩國,讓他們出兵去攻打中山,其目的就是想廢掉中山國君主的王號吧?齊王會說:‘是啊’。但是大王這么做不但代價昂貴,而且可能招來戰(zhàn)禍。您割地賄賂燕、趙兩國,是增加了您敵人的實力;派兵攻打中山國,就會背負挑起戰(zhàn)端的罵名。大王雖然用這兩招,但想廢止中山王號的目的,不一定能成功。大王如果采納我的計策,既不用割地給燕、趙兩國,也不會派出兵馬,就會讓中山君廢除王號。齊王一定會問:‘那么你到底有什么計策呢?’”

藍諸君說:“那么你到底有什么好看法呢?”張登說:“大王可以派重要的使者前去中山國,讓他稟告中山君說:‘我之所以封鎖關卡,不讓中山的使者打這里經(jīng)過通過,是因為中山私下單獨與燕、趙兩國互相稱王,唯獨排斥了我,所以我才這么做。假如中山君肯屈尊來見我,我一定會幫助中山的。’中山君擔心燕、趙兩國不同自己一心,現(xiàn)在齊王說出了‘從現(xiàn)在起幫助中山君’這樣的話,中山君一定會回避燕王、趙王前來與大王您相見。這事讓燕、趙兩國知道以后,一定會勃然大怒從而與中山國斷絕關系。大王您也和中山君斷交,這樣就會使中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樣一來,中山怎么可能不廢除王號呢?用這樣的話去說服齊王,他怎么可能不接納呢?”

藍諸君說:“這樣去說齊王就一定相信,這是廢掉王號的好辦法,用什么方法可以保住王號呢?”張登說:“這就是保存王號的辦法。齊王用這番話來說中山君,就把這番話轉告給燕、趙兩國,使它們同齊國斷絕,加深中山同燕、趙兩國的友好關系。燕、趙兩國一定會說:‘齊國割讓平邑前來拉攏我們,并不是想廢除中山君的王號,只是想離間我們與中山國的關系,自己好與中山國結盟。’即使再割讓一百個平邑,燕、趙兩國也一定不會接受。”藍諸君說:“太好了。”于是派張登去了齊國,張登果然用這番話來游說。中山就轉告燕、趙兩國,斷絕與齊國的來往,燕、趙兩國果然共同輔助中山,讓中山君稱王,事情就這樣平定了。

司馬憙使趙

[原文]

司馬憙使趙①,為己求相中山。公孫弘陰知之②。中山君出,司馬憙御,公孫弘?yún)⒊刷邸:朐唬骸盀槿顺迹写髧詾橐亚笙啵诰稳纾俊本唬骸拔崾称淙猓灰苑秩恕!彼抉R憙頓首于軾曰:“臣自知死至矣。”君曰:“何也?”“臣抵罪。”君曰:“行,吾知之矣。”居頃之,趙使來,為司馬憙求相。中山君大疑公孫弘,公孫弘走出。

[注釋]

①司馬憙(xǐ洗):中山國大臣。②公孫弘:中山國大臣。③參乘:陪乘。

[譯文]

司馬憙出使到趙國,讓趙國替自己謀求相國的職位。公孫弘私下里知道了這件事。一次中山君外出,司馬憙替他駕車,公孫弘陪乘。公孫弘說:“做人臣子的,卻利用大國的威勢為自已謀求相位,您覺得這種人怎么樣?”中山君說:“我吃他的肉,不把肉分給別人。”司馬憙急忙在車前的橫木上叩頭說:“我自知死期到了。”中山君說:“為什么這樣?”司馬憙說:“我應當受罰。”中山君說:“走吧,我知道了。”過了一段時間,趙國的使者來到中山國,為司馬憙謀取相位。中山君知道公孫弘陷害司馬憙,公孫弘被迫逃亡國外。

司馬憙?nèi)嘀猩?

[原文]

司馬憙?nèi)啖僦猩剑幒啟陔y③之。田簡④謂司馬憙曰:“趙使者來屬耳⑤,獨不可語陰簡之美乎?趙必請之,君與之,即公無內(nèi)難矣。君弗與趙,公因⑥勸君立之以為正妻。陰簡之德公,無所窮矣。”

果令趙請,君弗與。司馬憙曰:“君弗與趙,趙王必大怒;大怒則君必危矣。然則立以為妻,固無請人之妻不得而怨人者也。”

田簡自謂取使,可以為司馬憙,可以為陰簡,可以令趙勿請也。

[注釋]

①三相:三次出任相國。②陰簡:中山君的愛妃。③難:嫉恨。④田簡:中山國的臣子。⑤屬耳:打聽,探聽。⑥因:趁機。

[譯文]

司馬憙?nèi)纬鋈沃猩降南鄧猩骄膶欏幖Р幌矚g他,這時田簡對他說:“趙國使者來探聽中山的情況,為何不把陰姬的美貌告訴趙國的使臣呢?趙王知道此事后,必然前來要她。如果大王把她送給趙王,那么閣下在朝中就高枕無憂了;如果大王不肯給,那閣下就可趁勢勸中山君立她為后,從此她就會對閣下感恩不盡。”

于是司馬憙果然耍計謀讓趙國來要陰姬,中山王當然不愿意給,于是司馬憙就趁機對大王說:“大王不把陰姬送給趙王,那趙王肯定很生氣,這樣一來,大王就危險了。不過大王可以立陰姬為王后,因為世間還沒有要人正妻不成而怨恨的人。”

田簡自認為這樣做可以說服趙國使臣,也可以幫助司馬憙,更可以幫助陰姬,尤其可以不讓趙國要去陰姬。

陰姬與江姬爭為后

[原文]

陰姬與江姬爭為后①。司馬憙謂陰姬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②;不成,則恐無身。欲成之,何不見臣乎?”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事何可豫③道者。”司馬憙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曰:“愿聞弱趙強中山之說。”司馬憙曰:“臣愿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④敵為資,未可豫陳也。”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來至境。入都邑,觀人民謠俗,容貌顏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通,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準⑤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大悅曰:“吾愿請之,何如?”司馬憙曰:“臣竊見其佳麗,口不能無道爾。即欲請之,是非臣所敢議,愿王無泄也。”

司馬憙辭去,歸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德,而好聲色⑥;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中山王作色不悅。司馬憙曰:“趙強國也,其請之必矣。王如不與,即社稷危矣;與之,即為諸侯笑。”中山王曰:“為將奈何?”司馬憙曰:“王立為后,以絕趙王之意。世無請后者。雖欲得請之,鄰國不與也。”中山王遂立以為后,趙王亦無請言也。

[注釋]

①江姬:中山君美人。后:國君的正妻,王后。②有土:據(jù)有土地。③豫:預先。④商:比較。⑤準:鼻子。⑥聲色:美樂和美色。

[譯文]

中山國的陰姬和江姬爭著做中山國的王后。司馬憙對陰姬的父親說:“王后的事如果能夠成功,您就會得到土地,統(tǒng)治百姓;如果不能成功,恐怕性命難保。想使事情成功,為什么不跟我商量呢?”陰姬的父親叩頭說:“果真像您說的那樣,厚報之事那里用得著先說。”司馬憙立即就向中山王上書說:“我知道削弱趙國,增強中山的好辦法。”中山王高興地召見他說:“愿意聽一聽您的計謀。”司馬憙說:“我希望到趙國去,觀察那里的地形和山川險阻情況,人民的貧富的情況,君臣的賢愚的情況,斟酌敵我力量作為參考,現(xiàn)在還不能預先亂說。”于是中山王派司馬憙?nèi)ペw國。

第36章 楚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70章 魏策三(2)第92章 燕策三(2)第2章 東周策(2)第56章 趙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46章 楚策四(3)第33章 齊策六(1)第66章 魏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84章 燕策一(1)第93章 燕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第51章 趙策二(1)第28章 齊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91章 燕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32章 齊策五(2)第45章 楚策四(2)第82章 韓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24章 齊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12章 秦策二(1)第10章 秦策(5)第62章 趙策三(8)第9章 秦策(4)第30章 齊策四(3)第36章 楚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65章 魏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27章 齊策三(2)第21章 秦策四(3)第49章 趙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46章 楚策四(3)第90章 燕策二(3)第78章 韓策二(1)第24章 齊策一(3)第36章 楚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76章 韓策一(2)第57章 趙策三(3)第52章 趙策二(2)第62章 趙策三(8)第35章 齊策六(3)第25章 齊策二第22章 齊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71章 魏策三(3)第76章 韓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82章 韓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53章 趙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65章 魏策一(3)第47章 趙策一(1)第28章 齊策四(1)第15章 秦策二(4)第45章 楚策四(2)第88章 燕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87章 燕策一(4)第4章 西周策(1)第37章 楚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52章 趙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94章 宋、衛(wèi)策(1)第96章 中山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26章 齊策三(1)第32章 齊策五(2)第24章 齊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19章 秦策四(1)第73章 魏策四(2)第19章 秦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93章 燕策三(3)第61章 趙策三(7)第68章 魏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46章 楚策四(3)第83章 韓策三(3)
第36章 楚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70章 魏策三(2)第92章 燕策三(2)第2章 東周策(2)第56章 趙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46章 楚策四(3)第33章 齊策六(1)第66章 魏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84章 燕策一(1)第93章 燕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第51章 趙策二(1)第28章 齊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91章 燕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32章 齊策五(2)第45章 楚策四(2)第82章 韓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24章 齊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12章 秦策二(1)第10章 秦策(5)第62章 趙策三(8)第9章 秦策(4)第30章 齊策四(3)第36章 楚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65章 魏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27章 齊策三(2)第21章 秦策四(3)第49章 趙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46章 楚策四(3)第90章 燕策二(3)第78章 韓策二(1)第24章 齊策一(3)第36章 楚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76章 韓策一(2)第57章 趙策三(3)第52章 趙策二(2)第62章 趙策三(8)第35章 齊策六(3)第25章 齊策二第22章 齊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71章 魏策三(3)第76章 韓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82章 韓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53章 趙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65章 魏策一(3)第47章 趙策一(1)第28章 齊策四(1)第15章 秦策二(4)第45章 楚策四(2)第88章 燕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87章 燕策一(4)第4章 西周策(1)第37章 楚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52章 趙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94章 宋、衛(wèi)策(1)第96章 中山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26章 齊策三(1)第32章 齊策五(2)第24章 齊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19章 秦策四(1)第73章 魏策四(2)第19章 秦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93章 燕策三(3)第61章 趙策三(7)第68章 魏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46章 楚策四(3)第83章 韓策三(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黄陵县| 广平县| 彭山县| 桂东县| 清流县| 崇文区| 涪陵区| 闽侯县| 西乡县| 普兰店市| 丰台区| 滕州市| 象州县| 抚宁县| 牡丹江市| 长顺县| 隆林| 巨鹿县| 阿城市| 洞口县| 贡嘎县| 曲麻莱县| 南平市| 乳山市| 商河县| 肥西县| 西平县| 长沙市| 清流县| 沧州市| 前郭尔| 会理县| 彭水| 盐津县| 嘉祥县| 邢台县| 瓮安县| 噶尔县| 福安市| 太白县|